
無論在中華英才網的“ 職業(yè)講習所”,還是“職場講壇”,聽到最多的就是怎么樣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問題。似乎有太多的人找工作不順心,工作不開心,生活也不舒心。具體說來,有的想找工作但苦于沒有經驗,有的感慨專業(yè)對口的工作太少,或者是專業(yè)知識博而不精,自我感覺沒有競爭力,有的干脆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能干什么。這些問題看起來可怕,仔細分析起來,其實并不困難。
工作經驗需要積累
Pink學的專業(yè)是人力資源,今年即將本科畢業(yè)。可是在求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具有工作經驗。簡歷每每石沉大海,上門也是被拒門外,愿意招他們的,倒是些證券公司的客戶經理或是銀行的柜員等等。他個人想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職業(yè)測評也告訴他適合做人力資源工作,這讓他感覺十分無奈。
其實企業(yè)要求求職者有工作經驗,并不是為了經驗本身,而是希望通過經驗證明應聘者有從事相關職業(yè)的能力。這種能力,包含專業(yè)知識和實際應用的能力,也包含一個人是否懂得為人處世、能夠做好一個職場人的能力。很多時候,企業(yè)不愿意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是因為他們覺得沒有經過歷練的大學生,常常眼高手低,缺少敬業(yè)的態(tài)度和吃苦的精神。要記得,對于招聘者而言,最最關鍵的是應聘者能否做好這份工作。其他一切(學歷、畢業(yè)學校、性別、專業(yè))都不過是對這一點的證明。如果你能夠充分地證明你是一個能勝任這份工作的人,招聘者會如獲至寶的。
所以,回到問題上來:如果你無法獲得正式的工作經驗,可以想辦法擁有非正式的工作經驗,比如,兼職、實習、志愿者等。如果你沒有直接相關的工作經驗,可以努力擁有替代性的同樣能夠證明你能力的經驗,比如,大量與人打交道、管理的經驗,這可以是在學生會、社團活動中積累的,而同樣的人力資源非常需要用到的。
舉個例子,筆者曾有個學歷史的大二學生,寒假時通過親戚聯(lián)系到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實習,因為她工作非常認真,在實習結束時對方主動提出希望她能在上學期間也去兼職,并且想把專門一塊事務交給她負責。這樣,她就很容易在畢業(yè)時進入這一行。如果你馬上就要畢業(yè)了,可還沒有上面提到的種種經驗。那么,可以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但是要從現(xiàn)在開始就注意多積累。別規(guī)定自己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適合的、有激情去做的工作。大學畢業(yè)本來就還在職業(yè)探索的階段,還可以嘗試。目標可以放長遠一點,但一定要從現(xiàn)在開始缺什么補什么,準備好該做的功課。
從能力出發(fā)找工作,而不是專業(yè)
Hebe是一個大三德語專業(yè)的本科生,雖然對德語有興趣,但是按興趣和夢想還有其它更想做的工作,比如想從事主持工作。所以她放棄了原來要考德語研究生的想法,想畢業(yè)后找德語方面的全職工作,然后在感興趣的方面充電做兼職,如果在興趣理想方面能慢慢有好的發(fā)展就將重心從德語轉過來,如果沒有很好的發(fā)展并且現(xiàn)實需要的話就繼續(xù)深造德語。Hebe為自己規(guī)劃好了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但她并不確定自己的道路是否正確。
Hebe其實陷入了一個很常見的誤區(qū),就是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去考慮找工作,但實際上專業(yè)與工作之間不是那么狹隘的對應關系,同一個專業(yè)可以從事許多不同的職業(yè)甚至完全地跨行。
所以我的建議是:從“能力”的角度來思考求職的問題。通常我們講,能力有三種:一種是知識技能,這就是大家通常會想到的專業(yè),但除了專業(yè)知識以外,其實每個人還學過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攝影或者電腦,這些東西,結合你的專業(yè)知識,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工作;第二種技能是自我管理的技能,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個性特質,比如,當主持人可能需要很敏銳、反應快、思路靈活等;第三種技能是可遷移技能,也就是說可以從一種工作生活情景中遷移到其他工作中的技能,比如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實際招聘和工作中,其實后兩種能力可能更凸顯其重要性,因為來應聘的人,通常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技能。而個人的競爭力,在這三者的結合。
當你在考慮求職的時候,最好從這三種能力的角度出發(fā)來考察自己和想要從事的職業(yè)。
對于職業(yè)的了解也應該更全面一些。比如說,誰說Hebe現(xiàn)在不能從事主持的工作呢?為什么不能到電臺去當一個德語節(jié)目的主持人呢?不見得需要從傳媒大學畢業(yè)才可以當主持人,也不見得需要學過營銷才能當銷售。關鍵的是要搞清楚:當主持人,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如果不知道,可不可以找找從事相關職業(yè)的人問問,還有看看電視上的主持人大賽都考些啥。這些能力,自己具備嗎?現(xiàn)在能開始培養(yǎng)和發(fā)展這些能力嗎?比如,去學校的廣播電臺當個主持人。或者說,如果主持人要求的是良好的溝通能力、快捷的反應,那這種能力,通過其他的經歷(比如曾在校辯論賽上獲獎)也可以很好地證明,未必一定要有完全對口的相關經驗。
找到自己的目標
對很多大學生來說,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很普遍。那么我們該如何去尋找自己的目標呢?
借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詩:“靜靜地聽,聽自己心底最真誠的那個聲音。”那個聲音能告訴你:你到底喜歡什么,熱愛什么。
如果你去看兩三歲的小孩子,他們不會有這樣的困惑:“我要吃餅干”,“我要上公園”,他們直接地奔著目標就去了,遇到阻擾的時候就大哭大鬧。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為什么長大了,我們反而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呢?
或許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的喜好沒有得到尊重,太多太多次,我們被告知“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喜歡那個。于是,我們越來越不能夠肯定自己,越來越失去了為自己作決定的勇氣和自信。于是就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即使知道也不能確定,需要尋求專家的支持和肯定。
尋找自己的目標,從尊重自己肯定自己開始。
他人的意見,要聽,要參考,但是最終下判斷做決定的,當是自己。
錯了也沒有關系,總還可以再來。總比一輩子安妥地生活在別人安排好,自己卻未必喜歡的生活中好。當然,對有些人而言,也許這樣的安定更重要。那么,至少承認說:這是我的選擇,就可以不必怨天尤人。
把不相關的專業(yè)創(chuàng)意地結合
現(xiàn)在大學里雙學位比較流行,對有的同學來說,雙學位是離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yè),走向自己喜歡的行業(yè)的一個重要跳板。而對另外一些同學來說,由于并沒有找準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就胡亂修了一個,結果現(xiàn)在感覺兩邊不討好。
我覺得對待“兩邊不討好”,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在美國找實習地點的時候,也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我的英語再好也不可能比得上美國人,但我要找的實習工作是需要大量運用語言的(心理咨詢),而且我又沒有什么直接相關的經驗背景。當時老師幫我改簡歷,說:你可以在你的特長中寫上你是“雙語”——這就是角度的不同,不是說我的母語是漢語所以我的英語怎么樣也比不上人家好了,而是說我除了英語還會更多的語言。而這種跨文化的背景,實際上有助于我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
對修雙學位的同學而言,我覺得也是一樣:你懂的東西比別人更多,你要想想怎么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你的兩個專業(yè),要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我個人也有兩個專業(yè):本科學的是英語,研究生讀的是心理學。而我現(xiàn)在的工作之一是做心理培訓的翻譯。因為我有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這是只會英語的人所不能及的,所以雖然懂英語的人很多,但在這個領域內很少有人跟我競爭。
也許你的兩個專業(yè)并不相關,但是你可以看看怎么樣有創(chuàng)意地結合它們。有創(chuàng)意,這一點非常關鍵。有時候,在一項工作中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另一個專業(yè)的知識,但是也許一定程度上,那個專業(yè)所學的一些知識、方法、能力,還是可以對這個專業(yè)有所補充。如果你能夠找到這樣的結合點,那么你其實可以相當有競爭力。借用一句關于蔡明的玩笑話:在演小品的人里面,她的歌唱得最好;在唱歌的人里面,她的小品演得最好。記得她曾經在中央臺做過幾十集的節(jié)目,就是一個將音樂、演唱和小品結合在一起的,效果也很好。
關于找工作這茬事兒,要么就把它當成一件事兒,要么就不要把它當回事兒。
( 中華英才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