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時間與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沒有絕對必然的關系。在相對合理的時間區間中,它們并不構成負相關關系——在8小時之內,并不是工作時間越長,生活質量就受到影響,工作效率就降低。
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們都知道一些廣為人知的相關數據,就是在合理工作壓力和工作時間限度內(8小時),大多數勞動者認為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并非工作時間,而是工作強度、勞動條件、薪酬待遇,以及一些和工作關聯的客觀因素(例如上下班的交通堵塞)。
提出6小時工作制的學者,是缺乏現實基礎和科學依據的,是從自身本我的工作習慣出發提出的想法。因為學校的教師每天大約的工作時間是6個小時左右,并且中間有休息的課間時間。作為教授,如果連續講課8個小時,肯定會影響工作的效率和生活質量。但這并不能推而廣之。例如,在證券交易所工作的交易員,每天的工作時間是4個交易小時,對他們來說,如果增加到6小時,他們也會認為這是一個“超長”的時間。但難道他們可以就此認為“4小時”應該作為社會通用標準的工作制時間嗎?
8小時工作制是一個經過長期實踐而規范出來的相對合理工作時間,具有普遍的指導性。即使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普遍實行。在今天仍然欠發達的中國,難道實行6小時工作制就會顯得和諧,就會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嗎?
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我認為6小時工作制有如下不現實不合理的地方(以勞動者認為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幾個主要因素來分析):
工作強度和勞動條件。如果突然縮短工作時間,假設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得同等的效益,只有加強工作強度。這種情況下,勞動者更緊張的工作,并不一定能通過增加的兩個小時休息時間得到彌補。而對于企業來說,假設生產率不能因此提高,則意味著勞動產值成果因為時間關系而減損25%,這對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一個致命的數字。
相反,我們認為理想的做法不是制度化地縮短工作時間,而是人性化地作出激勵。例如,8小時工作時間內,如果勞動者能按照既定的標準和質量提前完成工作,那么可以提前下班,這樣的制度可能比6小時工作制有效得多。
薪酬待遇。如果在縮短工作時間的同時減少勞動報酬,那等于沒有作出任何改變。但如果縮短工作時間而勞動報酬不變,勞動者當然是樂意接受,但這和改善生活質量并沒有正相關關系。薪酬待遇的優越程度才是根本。例如,當薪酬待遇很低或者增長性不大時(例如人們近來說的“工資跑不過CPI”),勞動者會為了賺取更多報酬,而加班加點。這樣,同樣也沒有達到6小時工作制制訂者的初衷。
和工作關聯的客觀因素。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例,多數白領每天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大約為2小時。另外,社會服務體系(勞動保障體系、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等)的不完善,也使得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大大降低。比如,小孩生病,看醫生可能花10分鐘,但是掛號、排隊、拿藥的時間可能是一個上午,員工需要為此請假。
因此,“建議在全國推行6小時工作制,目前的8小時工作制已影響到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觀點,是“以點代面”的觀點,其實行的結果可能導致一系列的不良連鎖反應。
相反, 從問題的本質出發, 例如加強勞動者的培訓投資,提高工作技能以改善生產率,或者改善工作條件(例如引進更加先進的生產線),改善社會民生相關條件,才是提高勞動者生活質量,從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創造和諧社會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