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事與朋友,這兩種身份是否應該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與同事之間,是否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走得太近,僅止于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即可?如果同事變為朋友,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呢?相信許多工作了的人都有這方面的困惑,職場不同于學校,學校里關系簡單,彼此沒什么利益可爭,同學成為親密好友的可能性很高。可是職場上會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阻礙同事之間的友誼,筆者的好朋友松就曾經有這方面的困惑。
松的困惑:
朋友居然背后耍手段
有一天我與松在咖啡廳聊天,他講起工作近況時一臉苦悶,原來這家伙正在為如何拿捏同事關系困惑不已。他說:“同事到底可不可以做朋友呢?做朋友有做朋友的好處。如果同事變成朋友,就可以信息互通、苦樂共享,促進相互了解,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給高壓的工作環境帶來一絲暖意。可是也因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說,同事之間難免有競爭,但礙于朋友情面又不好意思光明正大地跟他爭搶各種機會。而且,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把不該透露的信息告訴了對方,使自己處于競爭劣勢。”
于是我問他:“那如果同事成為朋友,總的來說是好處多一點還是壞處多一點呢?”他答:“很難說,所以我覺得很煩惱。我剛進這家公司的時候,跟誰都不熟,只能自己埋頭做事,同事之間也只是打個招呼的關系。那時候覺得上班就是例行公事,也不知道別人的想法,跟同事像隔了一層鋼板難以溝通,工作也很長時間都上不了手。后來熟了,大家一起下館子、唱K、出門旅游,關系漸漸親密起來,無論上班下班同事之間打成一片,氣氛很好。我的工作也開始得心應手,正在我覺得一切都風調雨順的時候,有一次我無意間聽說上個月的那個外出培訓的機會,主管本來是準備派我去的,可是平時跟我關系很要好的小張跟主管說我那兩天身體不適,主管就派他前去參加培訓了。得知這一消息時我感覺就好像一記悶棍打在我頭上,沒想到平時稱兄道弟的朋友居然會耍手段爭取原本屬于你的機會,當時真是又氣憤又難過。”
聽到這里,我不免皺了皺眉頭,深深地理解了這位好朋友的困惑,這種辦公室政治就像熱播電視劇里的后宮嬪妃爭寵一樣勾心斗角。我問他:“那你現在跟小張的關系怎么樣?你有沒有找他解決這個問題呢?”松嘆了一口氣說:“解決什么呀,這種事情都是暗暗較勁的,這是辦公室潛規則,大家心知肚明就好了,挑明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我就當作什么也沒發生過一樣,但我和小張肯定不能像以前那么親密了,現在我不會跟他說一些私人的事情了,頂多只是工作上必須的交流來往。可就是因為這件事,搞得我現在對其他同事都有戒心,唯恐重蹈覆轍、吃虧再演。現在辦公室里處理這些關系還真難啊。”聽完松的傾訴,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同事能否成為朋友呢?
是否應該與同事交朋友?
對于同事能否成為朋友這個問題,人們各執一詞,有人認為同事就是同事,不應該成為朋友,這是競爭壓力下的自我保護;也有人認為,同事能夠成為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無論如何,撇開工作環境不說,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是上帝送給我們在世為人的一份珍貴禮物,有了這份禮物你就不必享受孤獨,他會陪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跋山涉水,跟你一起分享快樂、挑戰困難。其實在工作中亦是如此,如果與同事建立深厚的友誼,能給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正面影響。社會心理學中指出接近性是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人們所結成的友誼模式受到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的影響,物理距離越近越容易成為朋友。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同在一個大廈甚至同在一個辦公室辦公,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工作、生活、思想上的溝通和交流,頻繁的接觸會增加兩個人的熟悉性,而兩個人之間越熟悉,彼此喜歡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同事之間由接觸到相識、相知,感情由淺入深,成為朋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美國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蓋洛普(Gallup Organization)自2004年開始針對友誼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與調查,經過他們的研究發現:在工作上擁有要好朋友的員工,回答工作有熱情的比例是沒有好朋友的員工的7倍。在工作環境中沒有要好朋友的人,認為自己工作有熱情的比例僅有8%。一旦工作伙伴之間建立緊密的朋友關系,員工滿意度會大幅提高將近50%。在工作上擁有至少3位好朋友的人,工作與生活滿意度提高的幅度更為顯著,分別是46%與88%。至于在工作上擁有1位以及2位好朋友的人,兩者的工作與生活滿意度沒有明顯差異。可見,擁有要好的工作伙伴,確實能讓人們更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滿意度。
如何處理同事朋友的關系
然而,就像我的朋友松所言,當同事成了好朋友,隨著溝通和交流更加深入,對彼此的期望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高,許多問題也隨之而來。
第一,所謂同行是冤家,同事之間難免有競爭,競爭會使兩個人陷入尷尬的境地,這時候的友情會變成沖突的放大器,使矛盾迅速激化。如果矛盾得不到妥善解決有可能導致友誼破裂從而影響工作。
第二,友誼和自己的工作規范有時候會出現矛盾,這種矛盾相當棘手。比如同事跟你商量希望你能繞過工作規范行事,這樣他就可以走捷徑,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得到某些好處。這個時候應該鐵面無私執行自己的工作職責還是念及朋友之情給個方便呢?
第三,朋友之間的信息往往是透明的,但身為同事有許多信息是不應該也不可以被對方知道的,隱瞞顯得不夠真誠,公開又會對自己造成不利,甚至有可能因為這些信息而被同事利用或者傷害。畢竟職場如戰場,某種意義上說,同事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第四,同事與同事之間做朋友容易出現小團體現象。因為人們在選擇朋友時往往會選擇與自己“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交往,幾個“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小團體。小團體與小團體之間會相互排擠,有時候自己甚至會夾在不同的小團體之間左右為難。這種不良風氣會嚴重影響同事之間的團結,給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第五,男女同事成為好朋友容易造成誤會。人人都知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與異性共事有許多好處,能為工作加分。但是異性同事走得太近容易造成誤會,輕則謠言四起,重則傷人傷己,最后可能連同事都做不了。
同事變為朋友后出現的這些問題往往持續的時間較長,對人和工作的消極影響也非常大,必須認真對待同事交往,謹慎處理同事關系。那么如何把握同事之間的關系呢?
第一,競爭是常態,即使朋友之間也不必諱莫如深。競爭關系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是有些地方比較激烈有些地方比較平和,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競爭。在工作崗位上,同事之間的競爭是再合理不過的,良性競爭是人們自我學習自我進步的強大動力。因此,應該接受競爭存在的事實,放開胸懷。一方面有好的機會自己應該積極去爭取,另一方面不必因為同事與你競爭同一個機會或者崗位而感到不舒服。
第二,區別對待工作和友誼,工作第一,友誼第二。不要因為友誼而破壞工作的規范。在工作上,每個人都有清楚的職責,必須為自己的工作負責。對于工作上的事情,不管是你還是對方都不應該私相授受,跨越工作關系辦事。如果是對方犯了錯誤,應該找時間與他真誠溝通,當面指出,而不應該私底下打小報告。這不僅不會損害對方的顏面,反而可以圓滿地解決這一錯誤有可能導致的問題。
第三,慎言慎行,保持距離。對別人真誠很重要,但真誠不代表就要全盤托出,就算是知己好友,我們也一定有自己的隱私不想說與人知,何況是工作關系的朋友。有些信息不應與人分享就應該守口如瓶,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造成麻煩,影響雙方的感情和工作。另外,應與異性同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正直為人,不要把私人感情帶進工作,引起混亂。貪圖一時樂趣會給今后的工作帶來許多不便之處。
第四,同事之間出現問題后不應該回避,大膽面對,尋求合理的途徑解決。如果人們不去處理已經出現的問題,那么就會像我的朋友松那樣,在以后的工作中和小張形同陌路,甚至影響到他的辦公室人緣。出現問題后,不管是否被傷害,都應該放下架子勇敢面對,找機會解決。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同時詢問對方的意見,達到雙方的相互理解。
第五,彼此尊重、學會接受。對于工作中的每一位同事都應該真正尊重他們,不要在背后說長道短,或者是搞小團體。接受那些話不投機,甚至不喜歡的人,雖然無法成為好朋友,但并不代表彼此之間不能建立很好的工作關系,應該找機會多多接觸這些人,培養工作默契。同事之間應該在相互支持、幫助的基礎上共同發展和進步。
總之,同事講求的是利益,朋友看重的是情誼。身兼兩重關系的人們要把自己一分為二,在工作中講原則,客觀地處理同事關系;在感情上要真誠,理智地把握朋友之情。同事和朋友,這兩種關系需拿捏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