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染是繪畫中常用的手法。畫家揮毫作畫,有時用點,有時渲染。兩法交互使用,畫出一幅幅意境優美的畫圖。點與染,這種繪畫技巧,被我國古代許多詩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詩詞創作中來。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兩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這位清代文學批評家告訴我們,“點”就是“點明”。“染”就是用景物來烘托。根據這種解釋,《雨霖鈴》中還有一處“點染”。那就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里先點明“去去”,這次分別是去了又去,遠而又遠,然而這“去去”的具體情狀又怎樣呢?緊接著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種景物來渲染。襯托出“去去”的山高水長和離情的深沉凝重。
點染也有用在詩中的。如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這里“歸思”是點。用“秋雨”、“雁聲”來烘托來染。岑參的《磧中作》:“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先點明無處投宿,再用“平沙萬里”來渲染,這樣,詩的意境全出來了。
點染還有用在曲中的。元人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先寫秋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在刻意渲染旅途黃昏蕭條、寂寞、悲涼的氣氛下。結句為“斷腸人在天涯。”這是點睛之筆。凸現了客居異鄉的游子日暮途窮、離愁腸斷的心境。
綜上所述,點染手法包含“點”與“染”,是辯證對立統一的兩方面。“點”,指的是畫龍點睛的主句(或中心詞)。它在適當的地方(或開頭。或結尾)點明詩的旨意。“染”,是用意象來烘托渲染,最好伴用各種修辭手段。這樣點與染結合運用。可以創造出優美的意境,抒發強烈的感情。能夠增強詩詞的藝術魅力。
了解點染手法,有助于提高欣賞古典詩詞的能力,還可以運用到詩詞的創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