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素以含蓄蘊藉為特征,作者們總是盡量從自然景物中擷取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相對應的物象進入詩詞,成為融合主觀情思的意象。“草”便是其中之一。草木本無情,但在特定的環境中,在特別的心境下,它們也被染上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具有了特別的意義。在古代詩詞中“草”的文化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象征高潔美好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常用草來比喻君子曠達的胸襟,女子高雅的品質。先秦時期屈原《離騷》中便奠定了“草”與美人匹配的文學正統。用一連串的香草修飾自己高貴的靈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香花芳草已融化為主人公的神性因素,象征其高潔的人格。詩人借用“香草”來表現他內在品質的純正和儀表的溫馨。自此,后人便常以芳草嘉卉來比喻君子美德。如唐朝韋莊《章臺夜思》:“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芳草”在這里是美好年華的代名詞。宋代蘇軾《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可見春滿人間,透露出作者勘破人生的曠達豪情。現在也常引用來說明天下到處都有美好的事物。
二、表現離愁別緒
小草長在長亭外,生在古道旁,從人的腳下一直鋪展到遙遠的天邊。在送別的人看來,小草比自已要幸運得多。所以萋萋芳草常常是古之文人用來表達離別之苦的意象。最早表現在《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暗寫芳草萋萋的春日,以反襯離別的情思。《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后來的名作如李白《灞陵行送別》:“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芳草”本該是引發人們美好的情思意趣,然而在此勾引起的卻是思鄉懷人的牽念和離別的惆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人目送友人離去。滿眼中的芳草和那無邊無際的碧綠加深了彼此離別的憂傷。南唐后主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在亡國之君李煜的眼里,離別的愁恨就像春草那樣,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北宋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芳草”延伸天涯,遠接故鄉。引發了詞人離別的惆帳及思鄉懷入的深情。秦觀《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鏟盡還生。”詞人用一個“恨”字將離愁與芳草相聯系,被后來評論家稱為“神來之筆”。
三、體現生命活力
冬去春來,草長鶯飛,芳草鮮嫩,翠碧可人。蔥郁茂盛,給大地帶來了生機,也給人們帶來了慰藉與希望。因此,人們往往借草來贊美春天。贊美生命的美麗與頑強,同時也在芳草中注入了新的理想和愿望。這一點最早是表現在《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表現出塞外草原風光的雄渾無邊,洋溢著漠野草原的蓬勃生機。韓愈《晚春》:“草樹知春久不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又《早春上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等,這些都是描寫了初春花繁草綠的美麗景致。初生的小草,給人一種清新明快、春意盎然、生機無限的感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通過寫草生命力的頑強,表達了對生命的禮贊。司空圖《退居漫題·其一》:“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詩人借富有生機的青青芳草,在失望中萌發出了希望。韓縝《風蕭吟》:“朱顏空自改,向年年,勞草長新。”芳草年年更新,富有勃勃生機。這些都是以描述嫩如青絲的芳草的頑強與茂盛,來表達對生命的禮贊。
四、寄托愿望理想
南朝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描寫冬春交替時的景物變換,抒發詩人對官場失意的憤懣,流露出詩人居官與遁世的矛盾心情。唐朝詩人孟浩然《留別王侍御維》:“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欲”“惜”二字傳達出了作者內心的矛盾,詩人想歸隱山林,但卻又無可奈何。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如今,寄奴曾住的地方,已變成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了,作者在此是對報效祖國,恢復故地之理想的寄托。
五、外化孤獨傷感
綠油油的芳草呈現出的本該是一派生機盎然的美麗景象,但在有些人眼中,這“自春色”的碧草所展示的卻是繁華的逝去,人跡罕至的荒蕪,他們內心所感受到的唯有凄涼。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以草為環境,寫出內心的凄涼:眼前所見,到處都是一片荒涼蕭殺的景象。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借那微風中細草的柔弱無助,來襯托出自己所駕的這葉扁舟的孤苦無依。又《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天是草木叢生的季節,本應是給人一種欣欣向榮之感,而在這里所表現的是國家破敗,滿目荒涼,全是一片凄慘的景象。李華《春才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劉滄《經龍門廢寺》:“唯余芳草滴春露,時有殘花落晚風。”在荒蕪的境地,目睹萋萋芳草,詩人內心感受到的不是喜悅,只有凄涼與傷感罷了。李商隱《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描寫了隋朝滅亡之后荒涼的景象,表明了今昔的深刻變化。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春天,細雨霏霏,綠草如茵,回想起六朝滅亡的光景,恍如夢中,詞人的內心無不感到憂傷。
六、借表平凡微小
路邊自生的野草,被人踩來踩去是它的平常生活。走在草地上的人,也像草,一樣過著普通平凡的日子。“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即使如此無人問津,“我”仍然靜靜地生長,悄悄地為世界增添一抹綠色。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嗚。”澗溪邊默默生長的小草,埋沒在枝葉茂密的樹葉深處。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居高媚時的胸襟。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往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朱雀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農巷口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只有殘陽映照著不被人關注的巷口。古往今來,有很多類似的說法,如事物細小則被形容為“草芥”,平常百姓稱自己乃“一介草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