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熱后,市面上各種打著“補充營養素”“提高免疫力”等旗號的功能飲料紛紛擺上了商場、超市的貨架。這些以“功能”二字為最大賣點的飲料效用究竟如何?消費者應該如何辨別和選擇呢?營養專家表示:功能飲料并不適合每個人,更不能以功能飲料代替日常飲水。
消費人群以年輕人為主
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飲料區,被冠以運動型、維生素型等名稱的功能飲料幾乎占據了“半邊天”,盡管其價格比礦泉水、可樂、茶飲料都要高,但前來購買者不少。大部分購買者是年輕人。有些學生馬上要參加體育考試。聽說喝了功能飲料就可以迅速增強體力,也來購買。
“功能飲料賣得還不錯。”超市的工作人員如是說。但筆者隨機詢問了幾位選購了功能飲料的消費者,發現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分辨名目繁多的功能飲料,消費者購買功能飲料的理由往往是“應該有保健作用吧”“我喜歡它的味道”或者是“看了電視上的廣告”。至于這些飲料到底有哪些功能,消費者表示并不了解。
功能飲料尚無統一標準
功能飲料的配料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在水中添加了維生素、牛磺酸、葡萄糖、礦物質、電解質、賴氨酸等成分。商家還精心打出了“抗疲勞,調節血脂,改善免疫功能”等健康概念。目前,在利益的驅使下,不少飲料廠商紛紛推出功能飲料產品,并進行廣泛的宣傳。一些廠家還借著健康新概念進行熱炒,什么運動飲料、營養素水、平衡飲料、電解質補充飲料、纖維飲料、植物飲料、活性維生素水飲品、益生飲料等新穎“標牌”,讓消費者不知如何是好。一些廠家對功能飲料進行的炒作,已經大大超出了飲料的功能,有的甚至把功能飲料夸大成“神水”,誤導消費者。
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功能飲料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即使是在準備提交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審批的新國標《飲料通則》中,也沒有“功能飲料”這一分類,功能飲料生產商執行的都是自己的企業標準。對此,某品牌飲料的代理商一語泄露天機:“目前市場上的功能飲料往往是在水中添加了諸如維生素、礦物質、咖啡因等營養因子或非營養因子。所謂‘激發潛能’‘抗疲勞’‘抗氧化’‘改善免疫功能’等宣傳,很多都屬于商家為市場競爭而炒作的健康概念。”
盲目飲用功能飲料有損健康
功能飲料是通過調整飲料中營養素的成分和含量,以適應某些特殊人群營養需要的飲品。功能飲料的產品成分有它的特殊性,目標群體是有特殊營養需求的人群。例如,一些功能飲料中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等刺激中樞神經的成分,成年人飲用可以提神抗疲勞,但兒童應該慎用。而對于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來說,功能飲料通常含有的鈉元素會增加機體負擔,引起心臟負荷加大。血壓升高。因此,在沒有運動流汗的情況下,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人群也不適宜飲用。
專家還提醒說,喝飲料不等于飲水,飲料中的糖分能抑制人體的攝食中樞,使人產生飽感,而且還容易造成脫水,因而喝飲料只能解一時之渴,不能代替飲水。另外,兒童、老年人長期飲用飲料,容易影響攝食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兒童攝入大量含糖的飲料,很容易發胖,過度肥胖也是營養失衡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