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著名學者季羨林已90多歲,卻身體硬朗,思維敏捷。許多人問起季老的養生秘訣,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對于這個“不要秘訣”,季老是這樣解釋的:“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訣的人,禁忌很多,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比如雞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等,真是大可不必如此,凡是覺得好吃的東西就要吃,不好吃的東西就少吃或不吃。思想上清淡,心理上沒負擔,胃口自然好,吃進去的東西就能消化。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侵了。”
季老的思想上清淡,心里沒負擔,折射出了一種“清淡”的人生觀:人體的嗜好差異性很大,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養生之道和長壽秘訣。別人行之有效的經驗,你拿來照搬未必能行得通;反之,你的經驗之談,在別人眼里也許就是異類。保持一顆“清淡”的平常心,順其自然,方為上策。
清淡乃飲食之根本。現代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飲食越來越豐富。在追求美食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煩惱,譬如年輕人重口味、不太注意節制,且比較喜歡煎炸、辛辣的食物,久而久之,臉上長出了痘痘,腰圍粗了,甚至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上了“富貴病”。要防治這些疾病,保持身體健康,除了多吃蔬菜水果及多做戶外運動外,營養專家還建議:調整飲食結構,以清淡為宜,從飲食環節上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做到防微杜漸。
不光是飲食方面要講究清淡,在為人處世方面,保持一顆“清淡”的平常心尤為重要。人生是一個過程,質本潔來還潔去。清淡,不僅是科學的養生之道,也是做人之本。莊子有一句名言:“安時而處順。”從養生的角度可以理解為,不要有那么多的禁忌,不要給自己設置那么多的條條框框,不要刻意強迫自己做那些難以做到的事,保持精神愉快,樂觀豁達,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努力克服之。心平氣和,清淡為人,健康長壽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學會清淡為人,必須安于本分。與人爭權奪利時往往覺得道路狹窄,假如彼此能退后一步與人為善。就會海闊天空。學會清淡為人,必須經得住誘惑。對功名利祿等身外之物,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占有欲,真正的藝術則是講究適度,猶如人之裝扮,太過濃艷會使人膩味,時刻保持清醒和清淡,則人格會高尚永存,歷久彌香。學會清淡為人,必須虛懷若谷,志存高遠。孔子有一個著名的觀點:不要只怪別人不賞識自己,而要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做人貴在自明,對人對事不可強求。
人生貴在清淡。讓我們在清淡中牢牢把握人生的真諦,營造出生命的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