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新鄉村新文化
正月里未是新春。這個時候,燕趙大地的廣大鄉村,社火正紅,秧歌正鬧,鑼鼓正響。火辣辣的鄉音、鄉俗、鄉情里,傳統的春節文化被演繹到極致,游子、旅者、生活家各色人等的鄉村情結,也紛紛被記憶底片上種種細節激活。于是,鄉村,成為一種普眾的心靈歸依,成為一個夢、一個呈時段性擁擠的驛站。
我們《當代人》編輯部存策劃本期選題的時候,幾位編輯亦不約而同地想到春節里的鄉村、鄉村文化。所不同的是,我們從自己的文化胎記出發,懷著一種撫摸的溫暖和痛楚,走向了一個充滿喜悅、心懷敬意的發現之旅。
曾采訪平山郜家莊村的“漁家樂”,這是一種流傳了200多年的鄉村音樂舞蹈劇,在河北獨樹一幟,極具藝術魅力。然而,村里的老人說,這些年村子里常住的只有“663899部隊”,年輕人都存城市打工,節目沒人學、沒人排演,這幾年春節,基本湊不起來了。言語間,是深深的遺憾和無奈。其實,令我們心生遺憾和無奈的豈止一個“漁家樂”。在宏闊的敘事之外,豐盈的物質之下,具象的鄉村、鄉村的當下,正面臨文化“沙漠化”的危險。盡管自上而下的“輸血”給養不斷加強,但主體的能量卻呈固化或衰落的情狀。
這個節骨眼上,石家莊市西兆通鎮出現了一個農民導演郝俊臣,他策動200多位鄉親自編自導自演電視劇《石門東郊手槍隊》邢臺平鄉縣游莊村出現了一個電影家庭 男主人李建民指揮著妻子、女兒齊上陣,成功拍攝農村母愛題材電影《真愛一生》。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最初的想法就是,有錢有閑了,也想玩玩票,自娛自樂。誰知這一玩不要緊,趟大發了,趟出了新鄉村新文化的一個切口,也趟出了站在時代高點上推進鄉村文化創新發展的社會命題。
農民拍影視作品,無論開始的《石門東郊手槍隊》《真愛一生》還是剛剛殺青的《山杏》,都是從腳下的土地、身邊的故事出發,是主角們對生活的“自我”理解和藝術再現,是個群體本位訴求的覺醒,是一種文化的自覺。有文化學者稱,它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是當代中國的農村“文藝復興”。或者大幕剛剛開始,戲評為時過早。不過,僅就《石門東郊手槍隊》《真愛一生》等自拍劇在周圍鄉村的影響力看,我們已經有足夠的理由,對一種完全搭建在當代影視工業手段平臺上的新鄉村文化現象,報以熱情的掌聲。我們覺得,自拍電視電影,只是一個肇始。在國家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形勢下,新的鄉村文化,將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得以創新式的呈現。
《當代人》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文化生活類主流媒體,理應更多地關注當代鄉村、當代鄉村的新農民、新文化。所以,本期專題之后,我們將以更多的筆墨、更多的圖像、更多的熱情,展示新鄉村風采,守望城市人農村人共同的精神出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