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是由美國人約翰·納什創立的一種方法論,在諸多領域里被廣泛應用,納什也因此而獲得了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博弈之道,古已有之,南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就記載了一個古人巧妙利用博弈心理,從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
唐僖宗年間,蜀中盜賊橫行,為害鄉里,老百姓怨聲載道。大臣崔安潛出任西川節度使,決心下大力氣進行治理。他到任之后,并不忙著布置人員抓捕盜賊,而是從府庫中拿出了一大筆錢,分別置放在西川三個大城市的繁華市集上,并在錢上懸賞告示“凡有人能提供線索協助官府捕獲一名盜賊,即賞五百串錢。盜賊之間,誰能將同伙抓捕到案,不僅赦免原先的罪行,賞賜也和普通人一樣?!?/p>
這招果然奏效,沒過多久,就有一個盜賊將同伙擒獻于官府。審理時,被擒的盜賊不服,說 “此人和我一起為盜已經17年了,每次所得的賊贓都是兩人平分,他有什么資格抓捕我獲賞?”崔安潛說:“既然你也知道我張貼有告示,為何不先下手將他擒來?這沒什么可說的,要怪也只能怪你自己下手太遲,所以他能受賞,而你要受罰?!?/p>
崔安潛當即下令兌現諾言,將賞錢發給擒盜者,然后將被擒的盜賊嚴懲示眾。消息傳開之后,其余的盜賊都開始互相猜忌,彼此提防,整天勾心斗角不得安寧。于是互斗的互斗,逃的逃,沒過多久,西川境內就再也沒有盜賊。
這個例子與博弈論中著名的“囚徒困境(Pnsoner's dIlemma)”非常相似。崔安潛知盜賊都是同伙作案,于是有針對性地采取了攻心為上的策略,瓦解了盜賊之間的信任,分化了彼此合作的基礎。在這種形勢下,會出現兩種可能一是所有的盜賊結盟,共同抵制官府的懸賞誘惑。但是,每一個結盟的盜賊都無法確認同伙是否也能和自己一樣遵守游戲規則,二是盜賊選擇把同伙獻給官府,既可以領賞,又可以免罪保全自己。
只要盜賊都有著正常的理智,兩相比較,就會知道第二種選擇對自己更為有利。而人的天性都是自利的,于是盜賊們就陷入了一種兩難境地一——誰一不小心或下手太慢,就有可能成為犧牲品,被同伙出賣。由此形成了互斗的局面。
博弈論的一大特征,就是針對人類的各種行為提出假設,為人們尋求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和選擇。
人與人之間,行為在相互作用時,面對各種矛盾和沖突,就會制訂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崔安潛所采用的,其實就是一種針對人的慣常思維的博弈之道。
(摘自:北京青年報)
(責編:寧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