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角:成貴民
“百姓眼中的河北”攝影大賽紀實組一等獎得主
獲獎作品:《唐山皮影》(組照)
主角心語作為一個攝影人,保護和弘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崇高的責任。為了挖掘我國皮影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振興民俗文化,我用十幾年的時間連續拍攝皮影,受益匪淺。
有關皮影:
被列入我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皮影戲,始于西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歌德曾用它來慶祝生E,電影發明人正是受了皮影的啟迪而發明了電影。經歷代相傳,皮影成為具有民族特色、飽含鄉土氣息的藝術表演形式,因其符合百姓的審美情趣,深為大眾喜愛。
十幾年的拍攝中,我克服了重重困難,走城鎮,跑劇場,上礦山,下農村,拍攝演出、尋訪雕刻藝人和老皮影藝術家、收藏家,拍攝了數萬幀畫面。在提升影像功能和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時,我最大的感受是發現了皮影藝術中的美:一是眾人操縱表演團結協作的和諧之美;二是皮影人的雕刻藝術之美和抽象之美、唱腔音樂之美,從中可以感受到民俗民情、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藝術熏陶;三是給觀眾帶來愉悅和精神享受:在皮影戲的白幕上,雖然舞動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樂與唱腔卻能使人情緒起伏。喜可讓人心舒氣爽,悲能催人淚下,動人萬分^中國皮影藝術不愧為中華民族藝術的奇葩。
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皮影戲的拍攝中,我注重拍攝中的光線運用,以使畫面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抓取影戲表演中的動人細節,以求“畫中有戲,百看不膩”。如唐山皮影的唱腔特點中最突出的就是掐著嗓子唱,以達到高亢響亮的動人效果。為表現演唱者的感人神情,我用兩臺U2燈分別打出人物頭部的輪廓光和臉部的側光,使畫面非常生動。我還采用了剪影布光法,既符合皮影劇情,又產生形式美感。
唐山皮影最古老的樂器是四胡,因其有四根弦可演奏出悅耳的和聲。可是要把人物和表演與四胡樂器集中一圖頗為費神。我打破常規構圖模式,將四胡拍成剪影置于畫面中間,而兩側選取耍弄皮影的人物,使之產生了既耐人尋味又有視覺沖擊力的“求異性”效果。我還運用了虛實、特寫、變焦等手法,使畫面新奇奪目。
為拍好皮影雕刻的動人瞬間,我躺地舉機仰拍,透過玻璃拍下眾多影人中的雕刻者,惟妙惟肖。通過這樣立體觀察,多角度,多側面,不同景別、不同焦距地拍攝皮影藝術,使影像的功能得到提升。
在拍攝方向上,我采取了橫向和縱向拍攝。前者是到全國各省如北京、陜西、山西、甘肅、浙江、上海等地拍攝,或者港臺皮影團來大陸演出的機會抓拍。后者則是從搜集古舊的皮影演出資料入手,拍攝皮影人老中青甚至兒童演出皮影戲的鏡頭。這樣就能較為完整地展現皮影的發展脈絡、傳承及藝術內涵。
皮影,這一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為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兒女增添了無數年節與豐收的喜悅,寄托了對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現代影視的沖擊下,她仍是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我將始終不渝地拍攝創作出更新更美的皮影藝術作品,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點點滴滴。
(責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