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牛,國家一級導演,河北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導演室主任。在多部電影中,任導演、場記、副導演,作曲兼指揮。電影、電視劇會拍鐘馗曾獲第14屆“飛天”一等獎;全國戲曲電視劇評比一等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篇電視劇《上馬石》獲第16屆“飛天”三等獎;戲曲電視劇《情滿月圓時》獲第1 8屆“飛天”二等獎、“金鷹”特別獎。
我對農民自發拍攝影視作品這個事情一直很關注。我認為這是很可喜的一種現象。這表明現代農民從俱樂部、扭大秧歌等較為大眾化的文化娛樂方式開始,提高到了一個高度。這是一種新型的農民文化,雖然不是很普及不是很普遍,但這個萌芽很是令人振奮。農民的文化娛樂方式的層次提高了。郝俊臣等一些農民導演的出現,算是一種新型農民文化的崛起。這種農民自拍影視作品的出現,對于農村文化的構成起到了一定改變作用。說明現在農民的追求不一樣了。
在影視創作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這些農民導演、農民自拍作品的出現對于我們這些所謂的正規軍形成了一定沖擊。至少在我本人來看,是這樣。因為他們最初想搞這個,沒有市場的要求,沒有盈利的壓力,整件事的操作流程和我們就不一樣,效率也和我們不一樣。以郝俊臣導演為例,他們不管怎么想方設法,不管用什么形式組織,也不管播出形式,至少一年之內東西就出來了,老百姓就能從電視上看到影兒了。單從這一點說,很多體制內的專業人員就做不到,資金不到位啊,演員不理想啊,本子沒通過啊等等各種原因,可能三年一事無成。許多正規的專業人員還在像老式農民一樣,背個筐提個耙子到處摟,最后可能連 片樹葉都沒撈到。但是這些農民導演卻做到了。這種情形也很值得業內人士深思。
具體到作品內容上,更會對所謂正規軍形成沖擊。在農村戲這一塊,農民導演有著天生的優勢。他們熟悉這片他們日夜生活的土地,他們的作品更真實,更能獲得農村觀眾的認同。我們好多同行也知道,農村觀眾人數龐大,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也想搞搞農村戲,可是他們不熟悉不了解,創作態度也不是很端正,閉門造車,憑想象虛構,讓人一看就覺得假,這很難吸引人。而且,現在許多投資商不喜歡農村戲,覺得“太土”“不上檔次”,喜歡都市青春戲,覺得那才是電影,那才好看。這種情況讓很多有心做農村戲的人也很為難。
農民導演則完全沒有這些問題。現在雖然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農村導演出來,沖擊還沒有顯現出來,但以后做的人多了,假以時日,形成了氣候,那些所謂的專業人員起碼在農村戲這一塊,不是郝俊臣們的對手。
我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農民導演及其作品的出路?,F在他們自娛自樂、小打小鬧沒有問題,但大家都知道,這個行業是一個投資很大的行業,而且國家也有方方面面的規定,他們如何將作品讓更多人看到,如何獲得更多的投資,這就不得不說出路問題。比較現實地說,我認為這些農民導演應當向正規軍靠攏。這不是“招安”,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在程序上合乎規定。再一個就是如何接受市場的檢驗。
這再說就附近了,就不單單是農民導演的問題了。我還是很看好這些人的,我覺得很有希望。如果思路對頭,發展合理,現在這個可喜的萌芽將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