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發現整整20年之后,“南海I號”終于在陽江海域重見天日。沉睡海底足足800多年了,人們都想盡早一睹它的“真容”,但專家告訴我們,世人實現這 夢想,還需要等E5到10年。因為“南海I號”進入“水晶宮”后,仍會被“浸泡”在海水中進行保養,海水溫度、微生物生長情況等都要與之前的海洋環境相同。這個回答是對珍貴文物的非常負責的態度,值得推崇。
在我看來,“南海1號”即使到了可以參觀的那一天,人們一主要是游客們也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因為它不具備觀賞性,不可能“好看”。它已經浸泡在海水里那么多年了,早就失去了當年的光彩,一定會令許多人失望至極,不過如此嘛。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如去年來訪的瑞典“哥德堡”號仿古商船那么漂亮。而且最重要的,觀賞也不是“南海1號”出水的本意。我贊同專家的一種觀點,“南海1號”的價值主要在于它的文物層面,如果突出作為旅游景點的血,那就是在貶低它,可能真就辜負了先后投入的1.6億元人民幣。“南海1號”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能讓我們直接觸摸宋代,透過它提供給我們的大量信息,填補認識空白,印證或校正現存的文字記載。至于船體實物,則很可能就像許多城市規劃者眼中的文物建筑一樣,屬于“破爛”貨色,根本不堪入目。
在文物價值和旅游價值的衡量上,我們的各種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問題。現在,除了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可能門庭若市之外,多數則難免淪為門可羅雀的尷尬境地。博物館如何提升自身魅力當然是主要原因,從參觀者方面來看,也需要摒棄頭腦里的“寶貝”意識。記得早幾年有記者近距離觀察北京故宮博物院某個館里的人頭涌涌,發現人們在用來自祖國各地的方言談論哪個是“小燕子”用的什么,哪個是“五阿哥”用的什么。博物館成了印證影視道具的地方。平時我們在許多博物館也看到,參觀的人們大抵都是匆匆而過,在“鎮館之寶”之類的地方才會停下來滿足一下好奇心。這樣的情形太多,勢必就貶低了博物館的應有功能。
“南海1號”整體打撈出水,代表著一種非凡的成就——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古沉船方式。然而,從“南海1號”浮出水面之時起,能否將它像在水底一樣完好地留存于后世,卻僅僅意味著一種新的開始。專家說了,按照考古發掘的標準和規范,把“箱子”里面的文物清理好,保留盡可能多的歷史信息,難度不會亞于它的打撈。而根據先前的報道,“南海1號”上前期出水的瓷器,由于侵入瓷器釉面的鹽分結晶撐破原有的光滑釉面,已經出現了裂痕。這就是說,挑戰已經到來了。
因此,即使我們仍然有足夠的好奇心,也還是再耐心地等一等,等“南海1號”適合露出“真容”的時候再“零距離”吧,無論這個時間有多長都不遲。800多年它都挺過來了,可別讓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在我們這個時候糟蹋了,像當初十三陵之一的定陵發掘出的文物一樣。
(責編:寧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