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開幕式上,許嘉璐向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位中學校長發出呼吁,中學應減少教育內容和放慢教育進度,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智育”不等于“知育”,我們的教育多年來把智育當知育,注重知識傳授,卻忽視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實踐的能力。他說,“‘思考’是一門必修課,但在課程表上卻找不到。”以他的地位、身份,這些言論一天之內就通過報紙、網絡等媒介傳遍整個中國。初一看,在中學開“思考”課的說法很新穎,很有吸引力。細一想,以今時今日中學教育的大氣候,即使將“思考”當成一門必修課,恐怕也改變不了現狀,充其量只是增加了一門用來考試的課而已。
普通教育的本質乃是人的教育,這是與工具性教育相對的,這種教育本應該具有超功利性,它不是為考分高低而存在,不為單純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存在,也不是為其他任何附屬的目的而存在的。愛因斯坦有一個經典性的表述,“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在他看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人,而不是有用的機器或工具。我們現在的教育尤其是中學階段的教育恰好與此相反,它不是把人本身作為目的,而是把人當成工具,首先是考試的工具、創造分數的工具。與考試相比,一切都是從屬的、次要的、可有可無的,萬般皆下品,唯有分數高,已成為大多數教師、學校心中顛撲不破的信條。以前,中學6年只拼一個高考,高考是決戰,是號角,現在,除了高考還要拼中考,中考甚至比高考還要激烈,可以說,學生從初中起就登上了戰車。學校越來越像戰場,上學就像打仗。學校也越來越像企業,學生一進校門,就像上了緊張有序、少有喘息的流水線。在許多中學,月月都有考試,論分數排名次,乃至以分數高低分考場,在全年級排名前面的進“第一考場”,依次類推。競爭的壓力,過早地填滿了孩子的世界。不斷的考試、不斷的排名,幾乎覆蓋了孩子們的整個中學生活,哪里還有什么求知的趣味,學習的快樂,創造的歡欣。
“老師眼中只有分數”我曾多次聽到家長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在老師的后面,學校眼中只有分數,教育行政部門眼中也只有分數,考核、評估個學校需要量化的標準,分數自然是最簡便、快捷的標準之一。在將中學生訓練成考試能手這方面,當前的教育無疑是卓有成效的。如果論重復記憶性的知識、論解題能力特別是應試能力,就是放在整個世界,久經“考”驗的中國學生恐怕也是無與倫比的,他們缺的正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開放廣闊的視野,超越功利的心態。這本來都是中學教育要賦予他們的,說得簡單一點,中學生應該有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用來閱讀,用來思考,用來做其他感興趣的事情。然而,在今天以分數為本的中學校園早,這一切實在是太奢侈了。套用一個句式,中學有問題,不是中學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的問題。一個只會考試、只剩下了考試的民族,注定要為此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存這個意義上,許嘉璐給學生更多思考時間的主張,確抓住了中國教育的一個病灶。
至少,中學教育要為培養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奠定基礎,我曾經在《過去的中學》前言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中學自身要有清楚的定位,它不是通往大學的輸送帶上一個機械的環節,不是大學的預備學校,不是生產大學生的流水線,而是有自己基本的獨立價值,比如要讓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得到陶冶,知識得到訓練,視野得以開拓,即使不再升學,作為一個人,他的文明素養,他對世界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理解都是在這個階段初步成型的。這遠比分數重要得多。關鍵不是在中學開設“思考”課,“思考”課替代不了獨立思考,還是要改革以分數為本的教育方式,讓中學生從考試的戰車上走下來,有空閑的時間抬頭看看天空,想想與考試無關的問題。
(責編:孫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