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拍賣價格里的情感指數
手稿拍賣在國內市場幾近空白,零落出現在書和古籍專場里。但它一直是世界各大拍賣行重要的拍賣板塊,擁有數量龐大而且穩定的藏家群,拍賣歷史也最長。最古老的拍賣行蘇富比最初就是以古籍圖書和手稿拍賣起家。早年對拿破侖等名人手稿拍賣為它確立了市場地位和全球知名度。現在克里斯蒂、蘇富比、菲和普等知名拍賣行每年都在倫敦、紐約和巴黎舉行數場“珍品手稿拍賣”。拍品為四類:文學手稿、音樂手稿、名人書信以及宗教文本和歷史文獻,一封手稿或者一封信函拍出幾十萬上百萬美元是常見的事情。
手稿價值高低。通常要看它的重要性和品相完整程度。但成交價格有時也會取決于其他因素。無論歷史文獻還是文學手稿。那些脆弱發黃的紙里往往附著了厚重情感。這使得手稿拍賣比其他種類的拍賣更具備了激動人心的懸念。2001年紐約克里斯蒂拍賣《尤和西斯》手稿。考慮到手稿并不完整。只是其中的一個章節。拍賣行保守給出60萬到90萬美元的估價,最終成交高達150萬美元。《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人的文學國寶,第一次公開出版卻在巴黎,手稿也一直留在國外,好幾十年愛爾蘭人都以為憾事。得到手稿拍賣的消息,愛爾蘭國家圖書館便決定不惜代價把手稿買回部柏林,最終的高價。文學價值和民族感情各占一半。
1999年中國書店書刊資料秋季拍賣會上。公開拍賣過另一件重要的民問抗日文獻一《“八·一三”日記》。日記為毛筆書寫。分上、下冊,近3.5萬字。日記作者張德治任職于當時的上海長城唱片公司。他以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受和視角,記錄下自己在1937年8月12日淞滬抗戰爆發列9月11日明同的親歷所見。據報道當時拍賣現場爭奪也很激烈,競買主要在成都企業家樊建川和臺灣地區“上海鄉誼會”的代表之間進行。最后樊建川以2.2萬元收藏了這本日記。在當時的史料拍賣市場上。這是僅次于《鎮江淪陷記》手稿1998年拍賣的成交價格。2003年樊建川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建個人博物館群。其中有抗戰博物館系列。《“八·一三”日記》應該就在收入的2萬件藏品中。近10年里,中國書店的書刊資料拍賣會部有抗日史料推出。價格從幾百元到萬元不等。多為印嗣品和舊版書,像《鎮江淪陷記》《“八·一三”日記》這樣保存完整的整郵手稿十分珍罕,這也足為什么藏家會不計代價地想將它保存下來的原因。
偶遇蛋雕
蛋雕是在雞、鴨等禽鳥蛋殼上施藝作畫的一種民間工藝。中國神話中開天辟地的創世神一一盤古就孕育在一個巨大的雞蛋中。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婚慶嫁娶、祝壽得子,為圖吉利有贈送親朋好友紅雞蛋的習俗。后來,商家在雞蛋上畫花鳥、蟲魚、臉譜等圖案,以圖生意興隆。幾經演變,根據蛋殼自身的顏色紋理,在雞蛋、鴨蛋、鵝蛋甚至鴿子蛋殼上刻出精美圖案,形成了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蛋雕工藝品。蛋雕也成為民間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2001年底,退休在家的張雙燕去鄰居家串門,鄰居正在練習用小刀在雞蛋殼上刻畫。雞蛋殼上也能畫畫?她眼前一亮 中學時代的張雙燕喜歡畫畫,還參加了繪畫小組。可是畢竟當時條件不允許,參加工作后,一直沒有再拿起畫筆。現在看到蛋雕,塵封多年的畫癮突然被激活了。
一把刻刀的鬼斧神工
從此張雙燕迷上了蛋雕。自家陽臺,一把竹椅、一柄小刀,她一練就是兩三個小時。可是癡迷歸癡迷,刻苦歸刻苦,雕出來的東西總不是那么回事兒,蛋殼還總是被刻壞。
一次聽說石家莊市有一位蛋雕高手叫李國立,張雙燕高興極了,趕快讓老伴兒去打聽這位高人的住址。幾經周折,終于見到了李國立老師。跟人家一請教,張雙燕才知道,原來普通的削鉛筆刀使蛋殼表皮受力不均,根本不能用于蛋雕。蛋雕的刻刀是用斷了的鋸齒自制而成,斷面是一個平面,用這個平面雕磨,前面的尖頭勾畫,這樣蛋殼不易破碎,雕出來有層次感。
張雙燕還得到了一個獨門秘籍
殼蛋分離的竅門。雞蛋底部用刻刀尖扎個小孔兒,再用注射器往里打空氣,這樣蛋清蛋黃就可以順著小孔慢慢自動流出來。用注射器清洗幾遍晾干,蛋雕的原材料加工工序就OK了。
學藝歸來,張雙燕更是廢寢忘食地琢磨起蛋雕來。蛋雕,從選蛋開始,要學會挑選表面光滑、無裂痕、顏色均勻、形狀勻稱的雞蛋。有一段時間,她去菜市場買的往往全是雞蛋,家人沒少跟著吃雞蛋。
張雙燕早期的作品是用鋸齒刻刀刻的線條圖案,后來可以雕刻蔬菜瓜果等立體的畫圖了,接著是動物圖,最難的是人物,不僅明暗比例要準確,更重要的是神似。
張雙燕做的“人物肖像”蛋雕,從古代帝王將相到現代名人,個個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在很多展覽會上展出,不少人看到展品慕名上門未學藝。在張雙燕的客廳里,她很小心地從電視機下面的柜櫥里拿出一個長條的大月餅盒,打開一看,是惟妙惟肖的美國歷任總統頭像,我正在欣賞著,她又拿出一個小點的正方形月餅盒,兩個盒子顏色款式很接近,原來正是一組——美國40位總統肖像。從華盛頓到現任小布什,張雙燕為了湊齊所有圖片資料費盡周折,有的實在難找,海外的親戚幫著找到再寄回來。不過別只看這些親戚幫忙,還有索要的時候呢,一位美國回來探親的,看到她的九龍蛋雕,非要拿走一個作為紀念,雖然舍不得,張雙燕還是慷慨地贈送給了對方。誰讓都是龍的傳人呢,用蛋雕這種民族工藝刻上龍圖騰,哪個炎黃子孫不喜歡。
雙燕齊飛話蛋糕
組道勁的草書蛋雕吸引了我,張雙燕說這是老伴姚志剛給推薦的,老伴臨習書法十余年,常常幫著張雙燕找資料,倆人還共同研究圖案效果。姚志剛告訴記者,老伴兒剛開始學蛋雕時,還真沒有想到她會取得今天的成就,不僅獲得河北省首屆“珍奧杯”銀齡美大賽銀獎,還成為了河北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河北電視臺、石家莊電視臺、河北日報等多家媒體紛紛報道她的絕技。年輕時,姚志剛看過張雙燕的一幅素描,很是欣賞,現在看到老伴兒的藝術成果,當年的仰慕之意又多了幾分。
小小的蛋雕好似濃縮的世界,寸間千里,咫尺萬變,小中見大,玩味無窮。從事蛋雕藝術不僅給張雙燕帶來榮譽、贊賞,更讓她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年輕時的自信。張雙燕覺得這是自己最大的收獲。
(責編:寧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