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現狀,催生了出一個廣泛的教育創新的語言環境,教育創新的重點,就是把“素質教育”的目標提上日程,中國素質教育的走向應該是什么?它的落腳點應該在哪里?基于素質教育走向應該采取的對策是什么?
一、由“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
以考試結果論英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體系、考試在學生生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社會公眾對考試結果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這種教育語境必然一種公認不合理卻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教育形式——應試教育。觀應試教育的著力點,在于教會學生一種考試的技術,它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育的最終標準。
長期以來,中國教育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教育”定化為“傳授知識”,把“教材”定位為“標準答案”,把“教學”定位為“照本宣科”,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學會知識識”的“知識儲存”型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必然難以形成“上得去”的理論研究型人才,也難以成為“下得來”的應用操作型人才,而是一批又一批“知識儲存型”的“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成了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成了知識的“倉庫”。
二、由“培養技巧”到“啟迪智慧”
人不是機器,而是有智慧、有靈性、能創造的高級動物。因此,素質教育的走向,不僅要培養學為的技能和技巧,而且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智慧。
技能和技巧,作為實踐文叫積累的成果,有傳承的價值和必要,同時,它也需要不斷地提升和更新。因此,在教會學生技能技巧的同時,要培養突破、創新技能技巧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對智慧的啟迪。
智慧主要是指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即產生新思想的思維能力。而是按產生新思想,就必須具有知識、邏輯思維能力和非邏輯思維能力。知識、邏輯思維能力和非邏輯思維能力足智慧的三個內在要素,人的智慧主要取決于這三個內在要素。
人的知識是人后人學習而來米的,需要在教育中培養,邏輯滲透在知識當中,它是受教者所學知識的內隱框架,受教者接受的許多學科教育就是培養人的邏輯思維。靈感、直覺等非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人的一種高級的能力,是一種突然出現的具有獨特創造性的心理活動,是心靈的閃光和飛躍,它是推動人創造的一種活力。靈感不是通過概念而是通過直覺捕捉意象,頓悟它的本質,并能超越語言和概念所把握的內容和深度。作為非邏輯思維能力的靈感雖然來自無意識,但卻是社會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理性、邏輯的東西積淀、潛伏在感性之中,表層有意識的東西積淀、潛伏在深層意識之中;反過來感性或深層無意識又要對社會理性意識進行突破和沖擊,促使創新思維能力的實現。
作為三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智慧表現為人在認識活動中遇到某種新異的、陌生的事物時發生的探明事物究竟的動機和行為,表現為在常人認為平淡無奇的現象中感到新奇,受到啟發導致重要發現和發明,在認識活動中遇到事實與原來的假設、預期小相符時打破迷信、探索新的知識的精神和能力。在素質教育中,把培養人的知識能力、邏輯能力和非邏輯能力結合起來,應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三、由“工具理性”到“審美人生”
人類在20世紀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科學技術、物質文明得到高度的發展,發明創造性的總量超過了前19個世紀的總和,20世紀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紀。同時,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達7000萬,加上戰后30多次的局部戰爭,以及一些國家、地區由于宗教、種族、信仰等問題層出小窮的自相殘殺,這一世紀的非正常死亡人數達到兩億,這從側面反映了人類道德的狀況。20世紀自然界也遭到空前的破壞:河流被污染,樹林被大量砍伐,許多物種絕滅,整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也反映出人類在道德方面的狀況和問題。
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包含了對于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人的自我分裂的憂慮。叔本華、尼采將注意點完全轉向現實人生,以人的生存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敏銳地洞察與感受到現代資本主義對人的深重壓力,他們以“生命意志”“強力意志”為武器,徹底否定了西方的理性主義傳統,倡導“人生藝術化”,把審美與藝術提到世界第一要義的本體論高度。馬爾庫塞試圖以藝術與審美來對這種“單向度的社會”進行改造,強調“藝術也在物質改造和文化改造中成為一種生產力”。法國當代哲學家福柯晚期的“生存美學”,強調“把每個人的生活變成藝術品”,為此,提出了相應的“自我呵護”命題,把人的關注點從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關系轉到人與實際存在的人自身的關系之上社會現代化的步伐,仍然會帶來工具理性的膨脹、市場拜物的盛行、心理疾患的蔓延、市場本位的發展等各種弊端,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的工作與消費使人降低了生存質量。面對這種情況,就要竭力改善人的生存狀念,實現人的“自我呵護”。當代素質教育應該倡導人們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使自己的生態狀態得到有效改善,將自己的生活創造成“藝術品”,以應對時代的挑戰,提升生活品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