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普里爾個展
2008.6.22-2008.9.28/華盛頓國家畫廊
馬丁·普里爾(Martin Puryear) 1941年出生,1963年畢業于美國華盛頓的天主教大學。之后參加聯合國在塞拉利昂的維和部隊,其間對木器制作和加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對木材的高度敏感也在此時體現出來。回國后他在多所大學學習版畫、雕塑、家具制作等專業。70年代中期,普里爾的創作日趨成熟,作品游弋于極簡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間,線條溫和卻又密集緊湊,表現出詩歌般的安詳沉靜。80年代,馬丁·普里爾的作品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并逐漸確立了他在美國當代雕塑領域的重要地位。1982年馬丁·普里爾榮獲古根海姆美術館獎。1989年代表美國參加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并獲大獎,對于美籍非洲人來說,這是史無前例的。
此次展覽是藝術家15年來的回顧展,48件在1976和2007年之間創作的作品將在觀眾面前詮釋極簡主義的完整概念。

意大利的點彩派畫家1891-1910
2008.6.18-20089.7
英國國家畫廊
這個展覽將探索20世紀初,意大利點彩派和當時初露端倪的未來派之間的復雜關系。這樣的策展在意大利之外還是第一次。
19世紀的后十年,點彩派在米蘭的出現是藝術界最重大的變化,同時也受到爭議。這些藝術家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使其在繪畫中運用象征的手法,目的是將藝術作為改善社會的工具之一,通過藝術表現對政治的關心。
60多幅作品將被展覽,包括點彩派領袖人物Vittore Grubicy de Dragon, Giovanni Segantini 和 Gaetano Previati。還有未來派的畫家Giacomo Balla, Umberto Boccioni, Gino Severini等。

回想:美國銀行當代藝術藏品展
2008.6.28-2008.9.21
美國賓夕法尼亞藝術學院
美國銀行的藝術品收藏由來已久,擁有極其豐富的藝術珍品,是世界上最強的集團收藏之一。其慈善基金每年提供數百萬美元贊助藝術協會、教育機構、展覽等;也為其客戶,尤其那些沒有相關經驗的客戶提供更多收藏藝術品的途徑。這個展覽是美國銀行今年最重要的藝術項目,選擇出歷年收藏中的相關作品免費提供給各博物館展出。參加這個項目的博物館包括紐約世界攝影中心、賓西法尼亞美術學院、圣路易斯藝術博物館、Mint藝術博物館、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等。
展覽的范圍和展品的豐富在藝術界是罕見的,而即將在賓夕法尼亞藝術學院開展的名為“回想:美國銀行當代藝術藏品展”匯集了60多件兼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包括米爾頓#8226;艾弗里(Milton Avery)、伊麗莎白#8226;默里(Elizabeth Murray)、海倫弗萊肯塞勒(Helen Frankenthaler)等人的作品。

里查德·巴克明斯特·福勒
2008.6.26-2008.9.21/惠特尼美術館
里查德·巴克明斯特·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1895-1983)是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夢想家和改革家之一。他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是發明了建筑設計中的“網絡穹頂”。福勒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是發展一個他稱之為“全面而有預見性的設計科學”。“用越來越少的資源,給每個人提供越來越多的生活支持,以此來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
在福勒的頭銜中,既有哲學家、思想者又有建筑師、詩人和數學家。而在所有的這些領域里,福勒的影響力都不可小覷。
張奇開首次英國個展
2008.5.29-2008.6.21
馬樂伯畫廊
倫敦馬樂伯畫廊近日將推出中國藝術家張奇開首次英國個展,二十幅最新創作的作品將被展出。
張奇開1950年生于四川省,在90年代,他的作品在中國、日本和德國多次展出并獲獎。當中多表現的是藝術家久居國外的孤獨和對東西方差異的深刻理解。2000年回國以后,張奇開開始把熊貓的形象運用在作品中。熊貓是祖國和和平的象征,它們把張奇開作品中的孤獨感去除了。"大熊貓的聚居地雖不同,但都是安靜空曠的地方,它們被物質的世界包圍,被消費文化所淹沒,暗示了藝術家和中國在面對摩登世界的時候所共有的困境。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高度文明社會中,當人類關系不和諧時,畫面中的熊貓提供了某種精神食糧。同時也暗示了渴望逃亡的心態,如畫面中駕駛汽車和攀爬在玫瑰莖上的形象。

延續——理查德·普林斯個展
2008.6.26-2008.9.7/蛇形畫廊
被同時稱為畫家、攝影師、收藏家的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1949年生于巴拿馬,在1977年的第一次展覽中一件作品都沒被賣出。在之后的藝術生涯中他將藝術、流行文化和文學混合運用,創作主題辛辣、夸張、幽默,逐漸受到了多方矚目,同時也惹來爭議。今年春天,應LV所邀,普林斯為其新一季的面料揮毫潑墨,將80年代的名模們打造成帶著口罩,搔首弄姿的女護士,堆砌出這一季性感的設計。
此次展覽是藝術家專門為蛇形畫廊而構思的,由LV贊助,推出了普林斯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和最新的一些雕塑。

將一個世紀裝進取景器:大師的攝影1840-1940
2008.6.3-2008.9.1/美國大都會美術館
這個展覽講述了攝影技術被發明后100年內的故事,展示了那些幫助確立攝影美學和表現方式的關鍵人物的作品,包括古斯塔夫(Gustave Le Gray)、羅歇(Roger Fenton)、卡爾頓·沃特肯斯(Carleton Watkins)等人,以此來追溯攝影的起源和發展。他們每人將有10到12幅代表作被展示,每件作品都承載了他們對攝影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是那個地方——
邁特·泰布里氏個展
2008.6.4-2008.8.10
泰特當代美術館
邁特·泰布里氏是個英國籍伊朗攝影師和電影導演,早年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學學習電影和攝影。本身作為一個移民人士,泰布里氏的作品體現了她對文化交融,國外移民群體和人們對故土思念的關注;并反映了社會邊緣人群的掙扎。
展覽精選藝術家八年來的作品,這些作品結合了紀錄片、報道、廣告和電影的技術,使觀者認識到文化基礎之下的意識形態。
路易絲·布爾喬亞
回顧展
2008.6.27-2008.9.28
古根海姆美術館
還能有誰像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一樣90多歲了還保持如此旺盛的創造力?這位跨世紀的前衛老太太在中國藝術愛好者的眼里已并不陌生。她在藝術界的名望和地位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增長,她的存在本身就演繹了一段生命的奇跡。
布爾喬亞生于1911年巴黎的一個掛毯織工家庭,直到25歲才把全部精力集中于藝術。她的創作多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抽象深奧又具有震撼力。不斷變換的材質和風格使她的創作豐富多變。
能在古根海姆舉辦個人回顧展是一個藝術家很大的殊榮,對于一位女性更屬不易。此次展覽是對布爾喬亞藝術生涯最全面和最完整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