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與海外連接樞紐的彈丸之地香港,最近由于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 2008)而備受關注。繼“上海當代”之后,ART HK是否能實現(xiàn)中國與海外藝術市場的接軌?是否能再次改變了中國當下的藝博會格局?參展商、同行又如何評價首屆ART HK?本期會客室力邀藝術北京執(zhí)行總監(jiān)董夢陽、參展商紐約麥克斯朗畫廊(MAX LANG)亞洲代表KoKo/李曉昀、資深藝術市場分析專家趙力齊聚本刊會議室,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的同時,也以此為契機,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了中國藝術市場與海外藝術市場的差異、歐美頂級畫廊簽約中國頭牌藝術家以及歐美藏家拋售中國當代藝術等近期業(yè)界關注的話題。

ART HK:組織無可挑剔,
銷售尚待挖掘
趙力:ART HK還是由西方人來主導的,除了他們看好亞洲市場,或者帶西方藝術品進入亞洲市場這樣的目的外,ART HK的目的是什么,還有ART HK與美國的藝博會有什么不同,這些都值得我們關注。
董夢陽:美國的藝博會更像是市場中的一個常態(tài)。而亞洲出現(xiàn)的藝博會,目前則是希望通過藝博會的轟動效應,以帶動當?shù)禺a業(yè)的集結。我感覺ART HK在場面、效果上遠不如上海當代。
李曉昀:作為第一屆,拿它和美國成型的藝博會做比較,還為時尚早。ART HK在規(guī)模上的確不如上海當代, 但從我自己的感受和聽到的消息看,ART HK的第一屆做的還沒有讓人失望。據(jù)我的同行說,ART HK在服務、組織等方面要比北京的藝博會好很多。這可能與香港本身整個社會基礎和整體素質有關。比如,對于外國展商而言,在參展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上,幾乎沒有語言障礙。
如果單從銷售上來看,它和美國藝博會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西方的頂級藝術品在這里難以找到買家。據(jù)我所知,全場賣出的西方名家就只有勞森伯格的一張小幅作品。我們畫廊從銷售上來講,也非常讓人失望。我們也總結了一些內部問題,如攜帶的展品對市場的針對性不夠等。我們帶來的大多是西方的名家作品。此外,亞洲人對西方藝術家的認知度不夠也是不利交易的重要因素。
趙力:歐美參展商帶去的或許是當代大師的作品而不是現(xiàn)代大師的作品,現(xiàn)代藝術大師在香港應該有一定的知名度的。
李曉昀:都有。但亞洲人對西方藝術家的認知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安迪·沃霍在亞洲的知名度非常高,我們展位的一件安迪·沃霍的湯罐作品,價值九十萬美金,吸引了很多人。但是,安迪·沃霍邊上的巴斯奎特的作品卻少有人問津,盡管我們的這件作品可能是全場最貴的,售價高達七百萬美金。
董夢陽:最貴的好像是一張培根的作品,售價要1億多港幣的。觀眾和買家好像還是以中國人多,北京去的飛機上碰到了不少熟人。該去的都去了。
李曉昀:開幕當天,有很多中國買家和業(yè)內人士都去了,也有不少西方人。我們的買家都是在亞洲工作和生活的西方人。
董夢陽:李曉昀的畫廊代表了美國的參展商,他們就是想把西方藝術品賣給亞洲人,跟參加上海當代的美國畫廊的目的應該是一樣的。
李曉昀:最終的目的肯定還是要把西方的藝術品銷到亞洲來。但我們也知道,目前亞洲的市場正處于培養(yǎng)階段。但是,現(xiàn)實的狀況還是比我們老板想像的要差得多。老板本來想至少能賣掉一兩件西方藝術家的作品,或者能賣出一些國際型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但都沒有賣掉。
在這背后,是由中國藝術圈和西方藝術圈的差異形成的尷尬。以嚴培明為例,我們帶來了一件嚴培明的精品,標價120萬美金。因為這件作品是從老板的私人收藏里拿出來的,很久沒有進入過市場,給它定價的最重要的參數(shù)就是最近的拍賣數(shù)據(jù),他最近的拍賣價是180萬美金。但亞洲的買家都覺得高,說我們這完全是拍賣市場的價位。因為在國人心目中,拍賣價格一有水分,二不真實。而西方對拍賣市場的數(shù)據(jù)卻是非常尊重和信任的。
趙力:大陸的藏家心里價位肯定是對折,60萬美元會覺得合理的。
李曉昀:我認識的國內藏家都問過價錢。不少拍賣行也問過。不過,他們的心理價位是350多萬人民幣。這里面也存在亞洲和中國藏家對嚴培明的認知度的問題。嚴培明是一個國際型藝術家,他在國際藝術圈中的地位遠高于其在國內的地位。這是我們進入亞洲的藝博會,直接碰到的尷尬局面。我們帶的展品中,有其他類似情況的藝術家如張洹、鄭國谷。
趙力:香港目前這樣的情況,美國的畫廊還是會去的。
董夢陽:為了未來的市場潛力,他們會肯定會堅持兩三年,之后就很難說了。
李曉昀:我聽到的呼聲還是要來。大家都認為香港的潛力是非常大的。至少從第一屆的組織、宣傳上,是沒有大毛病可挑剔的。像我們這樣銷售不理想的畫廊,都覺得還是可以去調整的。
當然,這和展會的主導者來自英語系國家也有關系。但這不僅是語言上的問題,他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國際化的服務標準。
董夢陽:亞洲的畫廊銷售得不錯,應該明年還會去的。
李曉昀:來了不少。聽說銷售的不錯。但多是價位適中,在亞洲有好的認知度的藝術家的作品。
今年,ART HK在時間上與紐約的春拍沖突了。參展之前,就已經料到不會有大藏家露面,因為大家都在關注紐約,錢也在往紐約流。同時,ART HK對外宣傳也在揚長避短,說是展覽是針對年輕的藏家和版畫收藏群體,言下之意就是價位不會高的作品。因為香港本身并沒有大的藏家群,尤其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更少。所以其宣傳的重點,一是免稅,二是離東南亞、日韓等地方很近,能很容易把亞洲區(qū)域的藏家吸引到香港來。
董夢陽:今年ART HK沒有和香港的拍賣放在同期,明年將跟香港本土的拍賣時間一模一樣。
頂級畫廊接盤,穩(wěn)定一線市場
董夢陽:現(xiàn)在,很多國際大牌畫廊如佩斯等都在和中國的頭牌藝術家簽約。藝術家與它們簽約后,價格遠遠高于之前的價格,而且簽約后國內買家就基本上很難再買到他們的作品了。
李曉昀:現(xiàn)在中國藝術市場這么火,西方人肯定關注。但是,西方畫廊簽約中國頭牌藝術家并不是因為他們在多么短的時間,價格上漲了多么大的幅度。因為他們也知道,中國藝術品在價格尤其是拍賣市場上的價格有水分。他們看中的是中國藝術家的實力和可發(fā)展空間。同時,他們也看好所簽約的中國藝術家有國際市場。
不是所有國內市場好的藝術家都有國際市場的。我為這幾位“天價”藝術家感到慶幸,他們價格上漲如此快,價格可能會像泡沫一樣崩盤,但一旦被這些好的畫廊簽約接盤后,至少在一段時間內,穩(wěn)定了自己的地位。說起“天價”, 其實我們的最好的藝術家的價格和西方同等地位的藝術家比,價格還差著遠著呢!
趙力:中國藝術家的例子極端了一點,畢竟中國藝術市場還沒有跟國際完全接軌。或許你應該舉出一些其它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李曉昀:現(xiàn)在美國畫廊的很多藝術家都來自歐洲。美國畫廊看好他們的發(fā)展?jié)摿Γ桶阉麄兒灥矫绹鴣碜觯绹闹髁鳟嬂却蠖嗍菍儆谡宇愋汀N抑肮ぷ鬟^的畫廊有三分之一的藝術家都是歐洲的,歐美之間的合作渠道非常暢通。美國畫廊以前也簽約過很多日本的藝術家,如Robert Miller畫廊早在十幾年前就代理了草間彌生。美國畫廊簽約他國優(yōu)秀藝術家是他們長期以來的一種營業(yè)模式,但對首次接觸到這種模式的中國人而言,可能感覺很新鮮。而我覺得這只是他們一貫的營業(yè)模式的一種延續(xù)。
李曉昀:我覺得不僅是看好他們的升值空間。同時,藝術家的藝術理念也應該國際化。張洹就是很好的例子。張洹被紐約亞洲藝術中心看中之后,佩斯畫廊簽他之前,我們曾給他做過個展。但是,張洹至今都不是一個太受國內和亞洲藏家歡迎的藝術家。我認為他自己的很多生活經歷和創(chuàng)作過程都是在西方完成的,所以他的理念容易被西方人接受,歐美畫廊不僅看到了他的升值潛力同時也是真的欣賞他的藝術理念。這就像一個等式,A+B+C等等各種因素都要到位才可以。
歐美藏家拋售,尚未危及市場
趙力:現(xiàn)在存在這么一個情況。歐美的一些收藏家拿著藏品的圖片等資料來中國尋找買家,他們也是按照拍賣價格標價,并留給國內買家砍價的余地。如果找不到買家,他們則直接送到拍賣行。于是,很多人開始疑惑,一方面歐美畫廊簽約中國藝術家,另一方面歐美藏家卻在拋售。
藝術家在和歐美畫廊簽約后,國內藏家再去買他們的新作時,他們就說,現(xiàn)在不是不賣,而是已經與海外畫廊簽約,價格必須是簽約的價格,而簽約的價錢有的要高于拍賣的價格。但另一方面,國內買家又看到歐美藏家拋售的作品價格低,好似有利可圖。但是他們的拋售行為,的確讓國內買家發(fā)慌了,有點兒想買又不敢買的尷尬。
董夢陽:現(xiàn)在市場的情況很復雜,真有點說不清楚,香港佳士得馬上又要拍賣了,又有很多作品進入了拍賣場,現(xiàn)在很多中國藝術家一碰到拍賣季就頭暈。國外的成熟畫廊,在這個時間簽約這些一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難道沒有考慮風險,可能還有一個大概的應對策略吧。
李曉昀:國外畫廊簽約中國的頭牌藝術家,有一定的風險性,他們很多人實際上并不清楚中國市場的復雜性,包括剛才您說的西方人開始拋售,也是最近才出現(xiàn)的情況。西方人在拋售,而且是按拍賣價格來賣。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對于簽約中國藝術家的國外畫廊會有一定的沖擊,但是影響不會太大。這種現(xiàn)象所影響到的無非是一些倒買倒賣、做短線或者有投機傾向的藏家和畫廊。而對于國外的一線畫廊,他們的影響力非常大,很多專業(yè)藏家什么都不認,就只追隨他們信任的畫廊。這也是國外畫廊為什么相對規(guī)范的原因。比如,同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直接從他的工作室賣出去,遠遠沒有從畫廊賣出去保值。因為在國外,藝術品會在某種特殊的原因下需要被重新評估和鑒定的, 如再銷售、拍賣、捐贈、遺產清算、避稅等等。而專業(yè)的鑒定評估人和機構都是看作品被哪家畫廊代理過,從哪個畫廊賣出來的及作品有哪個畫廊的標簽、收據(jù)。如果作品直接從藝術家工作室賣出去,就存在很大的風險:真假和價格無法確定。
西方就是通過這么一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來保護畫廊和藝術家的利益。同時也杜絕了藝術家直接賣作品。當然現(xiàn)在西方也存在藝術家直接賣作品的情況,但他們都會告知畫廊,并且給畫廊10-15%的提成,而畫廊則為作品提供收據(jù)、證書和標簽等相應手續(xù)。
你剛才說的歐美藏家私下來中國拋售的現(xiàn)象只會影響到西方一些想趁市場好趕緊撈一把的小畫廊和投機藝術品商人。因為他們的藏家可能跟你剛才提到的來中國拋售藝術品的藏家是同一類人。但是資深畫廊的藏家永遠是跟著畫廊的,他們不會去別地買比畫廊價格便宜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將來可能不被認可。
我們經常接到拍賣行或者鑒定公司打來的電話,詢問他們收到的作品是不是從我們這里賣出去的, 以前賣的多少錢, 目前的價格應該是多少?畫廊在質量和價格保障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趙力:我覺得國際大畫廊代理中國頂級藝術家后,會有不少畫廊跟風的。
李曉昀:我們畫廊和中國藝術家有合作,沒有代理過。
董夢陽:歐美畫廊要尋找中國藝術家合作肯定也是會采取摘果子的方式,其中資本會起很大作用。另外國際性的平臺也對中國藝術家有吸引力,畢竟中國本土的畫廊比較弱小,對藝術家發(fā)展的推動力比較弱。
趙力:比如從你們的角度,要進入亞洲市場或者有這樣一種策略,你們會選擇什么樣類型的藝術家呢?
李曉昀:我覺得首先要有一定國際認知度和一定拍賣記錄的藝術家。但是商業(yè)價值只是參數(shù)之一,它的創(chuàng)作理念還是要有一定的學術性。一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如果是純商業(yè)的,在我的眼里是經不住考驗的。就有點像流行歌曲,會被淘汰地很快。
趙力:如果你畫廊的大藏家中有比你畫廊先一步接觸或者收藏某些藝術家的作品,而這些東西可能還是你們畫廊沒關注到的,或者你比他晚關注到的,會對畫廊自己本身的銷售有影響嗎?
李曉昀:我覺得這又引申到另外一個話題。西方收藏群中到底有幾個是真正在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據(jù)我觀察,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是抱著投資或者投機的心態(tài)的。如果這類藏家會影響到畫廊銷售的話,那只能說明這些畫廊的主要買家是這樣一群人。
前段時間,香港蘇富比拍賣的“仕丹萊專場”。當時,我從很多藝術家那里就聽到了不滿,藝術家當時認為這是一位很嚴肅的藏家,沒想到不到三年,他就拋售了所有的作品。由此,還導致他的收藏顧問身敗名裂。
如果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是一個很嚴肅的藏家,那他的收藏只會對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界站住腳跟,起積極作用,由此還可能帶來更多的西方藏家和購買資本。如果,他只是一個投資者或者投機分子,瞬間卷走很多好作品,短時間內再拋售掉,肯定會沖擊到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