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放映室》不同于其他電影欄目,它以新穎的節目理念形式,介紹國內外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對電影的主要畫面重新剪輯展示。同時,它還力圖走出一條全新的電影講評欄目路子,倡導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以引領文化節目新的發展方向。
一個成功的產品、一個優秀的品牌、一套精彩的營銷,怎么能不產生一份豐厚的利潤和回報?
CCTV-10在2004年的科教頻道改版中,重點推出了介紹電影文化的新欄目《第10放映室》。它以新穎的節目理念和形式,主要介紹國內外著名的電影大師、電影史上有代表性的影片,對電影的主要畫面大量展示,并結合國內權威電影研究專家的講解和評說,提出最新銳的學術觀點,帶領觀眾以專業的視角來解讀和評析電影。
《第10放映室》不同于其他電影欄目,它在高雅、品位的基礎上,突出節目的觀賞性。電影畫面的二次剪輯,使其具有了很強的娛樂性,國內電視學術名家對影片做深度挖掘,不僅避免了電影節目通俗化的傾向,而且在“娛樂”的同時增加了研究性。
《第10放映室》的播出時間在每周日19:3,這樣的安排直接提升了其播出時段的廣告價格。索福瑞調查統計數據還顯示其收視份額最高時曾突破10%,居全國各大城市同時段播出節目收視份額第一位。
電影作為一種百年的藝術形式,改變著人類的精神世界:營銷作為一種現代味濃重的“表現方法”,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物質生活。當營銷遇上電影,這兩個看似并不相干的“人類生存軌跡”,或許會撞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經營火花”來。
“馬太效應”經營電影魅力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眹趸貋頃r,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十錠?!庇谑牵瑖酹剟钏且?。第二個仆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賺了五錠?!庇谑?,國王獎勵他五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則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包在包袱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庇谑?,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是品牌傳播學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第10放映室》一開播就先聲奪人,每個環節都力求“暴露”在廣大觀眾的監督之下,且無限放大。這樣,其關注度就強者越強,而原本一些“雷同”的節目在強勢的威力下也漸漸“投靠”了《第10放映室》,喪失了翻身的機會。
比如廣東衛視《電影大牌檔》在開播之初,采用的是傳統的“播客”方式,即整個節目播放過程中,突出“大牌”形象,撿取離現在觀眾印象久遠的影片、影人進行集中式播放,其自身的演繹多出了評論本身,似乎是在給觀眾總結一部電影的精華所在。因此,《電影大牌檔》始終在“播與不播”之間徘徊,喜歡的人是希望可以看到電影人“舊有的風范”,不喜歡的人則認為節目播放的意義不大。所以,其收視率、廣告收入、欄目招商自然就受到或大或小的影響。
其實,相比《電影大牌檔》的“經營模式”,《第10放映室》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炒作”和“宣傳”。其節目當中,不斷涌現的電影內幕和故事,更是深得觀眾人心。在觀眾心目中,沒有人會想到好萊塢大片《蜘蛛俠》能夠被《第10放映室》拆解得“支離破碎”,而且“俠肝義膽”的“蜘蛛俠”居然搞笑到了極點。在一期“好萊塢高科技電影”的專題中,《第10放映室》把“蜘蛛俠”的幕后團隊,逐一進行介紹,然后搭配電影畫面進行反襯,起到了鮮明的對比作用。當你看到“蜘蛛俠”的設計者們坐在寬敞的工作間里,用手指揮著電影里“蜘蛛俠”在高樓大廈中穿梭飛行的時候,當你看到一些設計者手里拿著便當,也不肯停止“蜘蛛俠”的飛行身影時,你會由衷地發笑,一種在看原版電影時從來沒有的快樂。
如果說,“蜘蛛俠”太可樂了,那么,“哈利·波特”的制作就感覺是費盡周折了。在《哈利·波特的異想世界中》,《第10放映室》沒有按照常規介紹哈利·波特其人其事,而是先對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進行描述。羅琳在窮困潦倒的情形下創作了“哈利·波特”的形象,讓觀眾在看電影之前,先了解了“哈利·波特”的身世,因此,當人們在觀看影片評點時,首先在心里就接受了“哈利·波特”的磨難現實。
當然,很多經典電影,在《第10放映室》里都被用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再現在觀眾面前,給觀眾以回歸自然的沖動。從“蜘蛛俠”的搞怪,到“哈利·波特”的磨難,甚至到茱莉亞·羅伯茨的緋聞情節等,使得觀眾原本在當初看電影的時候沒有的畫面,在這里得到了滿足。而獵奇是人類的通性,越是平凡的人獵奇心理越強,有新聞就可以維持人氣,維持收視率。
不過,《第10放映室》并不是無聊的炒作和宣傳,它是在秉承科教頻道一貫高雅的文化品位的基礎上,折射出了節目的炒作和宣傳。這樣,《第10放映室》也就很好地在“有文化”的基礎上賺足了觀眾的眼球。當觀眾在一傳十、十傳百當中對節目的認同和口碑達到極致時,廣告商的垂青也就“水到渠成”了。
周星馳,作為華語電影的“喜劇之王”業已得到了已有的、現在的甚至將來的觀眾的認同和期待。每一檔電視欄目、電影文化評點說到中國的喜劇電影,沒有不提“星爺”的。似乎只有周星馳才可以提高節目策劃的收視率。事實也是如此,“星爺”的確是收視率的保障。不過,很多節目在介紹周星馳電影時方法雷同、手法相似,沒有可以值得稱道的地方。《第10放映室》之《星空·周星馳》專輯中,一改過往諸多影視同行們從“無厘頭”入手的方式,用一種“文化+俗人”的全新標準來衡量周星馳,來評價周星馳電影。同時,這樣的節目亮點也為《第10放映室》欄目本身的宣傳提供了可靠的賣點。
《第10放映室》之《星空·周星馳》,應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把周星馳的“無厘頭文化”刻畫得細致入微。從20年前的跑龍套到現在的大紅大紫,讓人感嘆在電影里見到的真是周星馳。此刻,當安靜的周星馳仿佛讓人覺得他不是真正的“喜劇之王”的時候,突然電視畫面會播出周星馳標志性的笑聲,人們會不禁詫異。這一動一靜的結合,使得《第10放映室》在表達某一個主題的時候,已經在心理上占得先機了。
情感營銷的把握
《第10放映室》的主要觀眾的是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人。這代人是“文革”和“改革”的承載混合體。他們有時穩重沉思,有時急躁輕狂,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電影是他們成長中永不泯滅的“靈魂附屬體”。他們的記憶深處,有時是《廬山戀》,有時是《咱們的牛百歲》,有時是《英雄本色》,有時是《倩女幽魂》,有時是《羅馬假日》,有時還是《真實的謊言》……
人是感情色彩豐富的動物,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尤是如此。有感情所以有口碑,有口碑所以有利潤。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故此,《第10放映室》將這些老電影重新剪輯,加以完美的解說,讓記憶蘇醒,讓電影重生,秉承的是《第10放映室》的主旨,經典懷舊,帶給兩代人心靈共鳴。
誠然,一直以來CCTV-10的節目的主流收視人群年齡結構是偏高的,按照通常的認識,這對廣告招商會比較不利。似乎沒有哪個廣告客戶愿意在擁有太多收入、太強消費能力的“白領”人群中投入太多精力。這和收視人群年齡結構偏低、消費能力太弱的情形一樣。因為,這兩個極端對于廣告主來說都是很難以把握的。但我們同時又不得不承認,正是這兩個群體,推動了拇指經濟、游戲經濟、娛樂經濟、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每一個陳天橋、李彥宏、丁磊的背后都站著這樣一群難以琢磨的消費群體。
《第10放映室》就從這樣的人群入手,因為他們正在影響甚至主宰著今天、明天的消費潮流。盡管還有一批無須認可而自我認可的群體,他們沒有贏利能力,卻有很強的消費能力;他們沒有很強的判別能力,卻有很強的跟風能力:他們沒有欣賞別人的嗜好,卻強烈地以自我為中心。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他們做90年代孩子該做的事,說90年代孩子說的口頭語,吃90年代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喝90年代孩子喜歡喝的飲料,唱90年代孩子唱的歌……那么,他們更需要用“關于自己的事自己的歌”來解釋自己的生活。
這時,《第10放映室》會有條不紊地用《頭文字D》代替《牧馬人》、用《冰河世紀》替代《大鬧天宮》、用《龍虎門》代替《少林寺》……于是,這批年輕觀眾群體也不失時機地成了《第10放映室》的忠誠“粉絲”。
《第10放映室》的這種對受眾群體的變幻式“把握”,是宣言?是放縱?還是生活方式?其實都不是。這是一種迎合,一種情感式的轉化,只有這樣才會有如此多的瘋狂與癡迷。
從同質化的模式中脫身
電視節目的競爭,是近年“快速消費品”中最為猛烈的,越來越白熱化的品牌戰、渠道戰、促銷戰使得部分節目制作開始透支了自己的資源。擺脫同質化日益嚴重的泥潭,成為眾多電視工作者的唯一選擇。
一般來講,一個節目的產品線需要考慮幾種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即形象產品、規模產品、利潤產品。形象產品就是與競爭對手相比有一定優勢,比較容易引起消費者關注并購買的產品,規模產品,是銷售量大但同時競爭也十分激烈的產品,它關系著產品銷售的行業地位:利潤產品,就是能夠通過差異化訴求,尋找到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群體,為節目貢獻利潤較大的產品。
《第10放映室》就是這樣一個“帶情緒”的產品,它與“電視電影”活動進行系統整合,一方面針對需要影響的目標人群,另一方面也將自身的品牌影響很好地注入了《第10放映室》這種產品。它不屑將“收視率”作為節目的第一考慮因素,它強調“展現電影魅力、傳播電影文化”。同時突出產品的文化色彩,排除收視人群將“電影與商業”的情緒結合起來。從這個角度而言,《第10放映室》在產品設計本身、目標市場人群的鎖定、產品線中的角色與地位都考慮得比較清楚,在這一點上做到了“謀先”。
其實,《第10放映室》有著很強的欄目特點和風格——雅俗共賞。和CCTV-6的《佳片有約》、《邊走邊看》讓觀眾現場評價電影,CCTV-8《影視同期聲》只注重電影聲效的描述,北京電視臺的《環球影視》、《博大影院》播放完美畫面的效果等《電視電影》欄目相比,《第10放映室》把“雅俗共賞”這個特點適時地分配到欄目中每部電影的角色當中去。因為,《第10放映室》每期節目將圍繞一個主題,列舉3~5部電影,對電影內容加以介紹和評點。每部電影從觀眾的角度、從制作的成本、從攝影的花絮、從拍攝的手法、從導演的臨場構思等方面對比,巧妙地把這個主題予以“點評”。另外,它的節目時長是CCTV常規節目中獨一無二的,節目時長90分鐘。有了足夠的時間,電影的故事性和情緒會連貫地得以表現。更重要是,由于它得到了中影公司的支持,許多外國經典電影,如《亂世佳人》、《勇闖奪命島》、《絕地戰警》等是第一次在國內電視節目中播出,使節目更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
“營銷”成本的制定
創造一種規范化、低成本的經營模式,必然使營銷人員在保證價格與可靠服務的前提下,盡量追求最低成本,最終形成成本領先的營銷理念。
《第10放映室》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目前,當各個電視臺的節目趨向娛樂、低俗風潮的時候,《第10放映室》卻在分銷渠道中徹底砍掉低俗化,把一種已有的“文化”用色彩展現在觀眾面前。這種直銷方式直接向觀眾銷售,根據觀眾喜好生產,以取消庫存,把后勤服務與供應商結合起來,盡可能優化并精簡提供產品和基本服務的業務流程,使之運作規范化、簡潔化并加以嚴格地控制和集中計劃。這種規范化、低成本“概念”的形成,使得《第10放映室》成本領先這一市場營銷理念取得成功。同時,《第10放映室》在同類節目中獨有“鶴立雞群”的感覺。
當然,這種文化定位的類型及其相應的市場營銷理念,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抽象和概括。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單一的與任何一種類型完全相同的范式,更多的可能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這就要求電視欄目在進行文化定位時,要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因為文化營銷的實質是文化適應,而不是文化硬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產品質量和技術的普遍提高以及商品種類的日益繁多,只靠質量和技術很難具有市場優勢。在眾多企業和商品形成汪洋大海之時,只有那些營銷形象好的企業才有長久的生命力,才能使廣告主和自身的經營產生共鳴。而共鳴正是運用這一串相關甚至不相關的事物,比如不同的音樂、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色彩,但是卻能使你產生一個完整、統一的營銷形象。這樣有特性的聯系,可令大多數受眾在毫無抵抗的狀態下,接受企業強力的形象攻勢。
所以,對于《第10放映室》來說,文化是深層的競爭手段,文化是未來的市場。它的形象是效益之源,良好的營銷形象是其巨大的無形資產,它能直接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或許,以后當《La Valse D'Amelie》音樂響起的時候,觀眾想到的不是那部法國電影《天使艾米莉》,商家想到的不是一時的利潤回報。觀眾想到是真正的天使——《第10放映室》,商家想到的是真正的“利潤回報”——《第10放映室》。
(編輯:劉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