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應該更具體地界定一下學問和知識。自我上大學起,便一直被灌輸一種觀念:做一個好藝術家一定要有好的學問,要有豐厚的知識。我很清楚這是廢話,作為教育體系中的說教,廢話是比比皆是的。所以從認識上,對藝術家的真正了解,
此言為宋代嚴羽所說,意思是詩人不一定有多大學問,關鍵是看其是否具備寫詩的才能。與之對應,大家熟悉的袁枚也表示過,好詩人以才、力、識、膽四者為標準,才華依然是第一位的。我聽到不少人對當下的藝術家抱有看法,認為他們沒有學問沒有知識,言下之意都是些混混而已。這是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無知。藝術家需不需要一定的學問和知識?答案顯而易見,據我本人的經驗,當下那些有作為的藝術家,或多或少均有自己的見地,均能談古論今,發揮個人之見。若是苛求,他們當然缺乏學問和知識的連貫性,以及缺乏學問和知識積累的完整性,但這些都不重要,如果一個藝術家能創作出優秀作品,比他擁有的學問和知識可貴的多。
問題是,在缺乏學問和知識背景的前提下,能否成為優秀的藝術家?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前提是,他必須具有高人一籌的才華。遠不說,我身邊就有這樣的藝術家,例如毛焰,他雖也讀書,畢竟不像讀書人那樣能夠堅持不懈,他的學問和知識來源分散而開放,我說他悟性高,正是指他具備迅速捕捉自己需要的精神養料,以其特殊的畫法獨樹一幟。我堅持一點,任何優秀的藝術家都是特例,既是特例,就無法用普通的庸常的要求去衡量。
這里,似乎應該更具體地界定一下學問和知識。自我上大學起,便一直被灌輸一種觀念:做一個好藝術家一定要有好的學問,要有豐厚的知識。我很清楚這是廢話,作為教育體系中的說教,廢話是比比皆是的。所以從認識上,對藝術家的真正了解,是藝術家本人。大學里的那幫教授們,研究院的那幫專家們,學問和知識夠厲害吧?通古曉今,學富五車,但對藝術大多是門外漢。我和他們中的某些人交往時,經常會暗暗發笑,為什么他們了解得這么多,知道得這么廣,卻如此封閉和麻木呢?真應了那句“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反動話了。
當然,話得說回來,學問和知識對藝術家并非負擔。一個才華卓著的藝術家若輔之以學問和知識,將會像俗話說的“如虎添翼”。從藝術史上可以尋找大量這樣的事例,那些大藝術家同時亦是大學問家,大家知道最多的是達芬奇。藝術史上的正反事例層出不窮,有一正例就有一反例,而藝術史不現實,只是現實的底色。我們的現實將會成為藝術史的一部分,那么,當代藝術家以何種形象呈現在未來的藝術史呢?按我的看法,現在和未來的藝術家將越來越趨向于個人性和特殊性,因此,偏才和怪才便順理成章成為寵兒。能力均衡、胸懷博大、具備完整的學問和知識體系的藝術家可能從此絕跡,這是藝術生態發生變化之后的藝術史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