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口貿易報價中,一定要注意合理運用技巧。本文從即期支付、遠期支付兩種情況,論述了出口貿易報價的技巧;從本幣改報外幣、外幣改報本幣、一種外幣改報另一種外幣三種情況,論述了出口貿易改報價格時外匯買賣價的應用技巧。并分別通過實例進行了分析和驗證。
一、 出口貿易中即期支付下的報價技巧
[基本知識]
所謂即期支付,是指進出口商品交易成交后,在較短時間內進行支付的方式。對外出口商品時,進口方即期支付,出口方報價主要應注意以下三點:1、根據出口報價基本原則進行報價;2、注意外匯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合理運用;3、注意貨幣之間的折算技巧和硬幣、軟幣問題。
實例一、已知:某日加拿大外匯市場,英鎊對加元和美元的匯率為:
1英鎊=1.7855/1.7865加元
1英鎊=1.4320/1.4430美元
我某公司出口商品原報單價CIF溫哥華500美元,現客戶要求改報加元。
問:(1)1美元等于多少加元的買賣價?(2)以上出口商品單價若以加元計,則應報多少?
分析:(1)屬于貨幣折算的問題,基準貨幣相同,標價貨幣不同,求標價貨幣之間的比價。此種情況的求解方法是,將兩項基礎匯率的買入價和賣出價分別交叉相除。
1美元=1.7855÷1.4330/1.7865÷1.4320
=1.2460/1.2476加元
所以,1美元等于1.2460/1.2476加元。
(2)屬于改報價格的問題(第三部分有詳細論述),用加元的賣出價。
500美元÷1.2476=623.8加元
所以,出口商品單價若以加元計,應報623.8加元。
二、出口貿易中遠期支付下的報價技巧
[基本知識]
所謂遠期支付,是指進出口商品交易成交后,合同中規定在將來一定時期進行債權債務結算的一種方式。出口商品遠期支付進行報價時,出口方應注意的問題與即期支付基本相同,只是因為遠期支付方式下,從合同成交到實際支付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因此,還要特別注意這段時間內貨幣匯率的升降變化,要將報價和支付貨幣的幣值變化考慮進去。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和減少因匯率發生變化給出口方帶來的風險或損失。
出口商品如果以硬幣對外標價,而對方要求遠期支付,則出口方可以按原價報出;反之,出口以軟幣對外報價,對方要求遠期支付,則出口方的報價應適當提高,也即在原價的基礎上加上一定時期的貼水率,從而保證出口收匯不受損失。
實例二、我國某進出口公司出口服裝一批,即期支付下原報價為1200000瑞士法郎,現外商要求改報美元價格,并于貨物發運后3個月付款。已知,當時瑞士某銀行外匯牌價為:
即期匯率:1美元=1.6030/1.6040瑞士法郎
3個月遠期貼水數 0.1500/0.1200
問:我方應報多少美元?
分析:此類題的思考和計算過程為:
第一步,由于不知道遠期匯率是多少,故應先計算遠期匯率。又,直接標價法下,匯率的升降與標價數的增減呈同方向變化,故貼水時用減法計算遠期匯率。
3個月遠期匯率為:
1.6030-0.1500=1.4530
1.6040-0.1200=1.4840
所以,1美元=1.4530/1.4840瑞士法郎
第二步,根據遠期匯率,判斷和計算報價水平,由于遠期美元為貼水,為不使報價發生損失,應將貼水的損失加入貨幣報價中(其中也有改報價格問題,用美元的買入價)。計算如下:
設我方應報美元價為X
1:1.4530 = X:1200000
X= 1200000÷1.4530
X= 825877.49美元
所以,若3個月遠期支付,我方應報825877.49美元。
三、外匯買賣價在出口貿易改報價格中的應用技巧
眾所周知,外匯買、賣價是有差別的,其差額是銀行賺取的營業利潤。對外貿易中,如果我們在商品報價與外匯收付上考慮不周,計算不精,合同中相關條款訂立不明確,就會遭受很大損失。因此,在出口貿易改報價格中,一定要注意合理運用外匯買、賣價。
(一)、出口商品,本幣改報外幣時,應用買入價
基本道理:出口商原以本幣對外報價,現改報外幣。因收取外幣后,需將收取的外幣賣給銀行,獲得本幣,所以,相當于出口商賣出外幣,收進本幣;也就是銀行買入外幣,付出本幣,故銀行買進外幣應用買入價。
實例三、某香港商人出口機器100臺,原報價每臺50000港幣,現國外進口商要求改報美元價格。當時,香港外匯市場美元兌港幣的匯率是:1美元=7.7890/7.7910港幣。
問:(1)香港出口商應報出口商品共多少美元?(2)如果不這樣報價,會損失多少美元?
分析:(1)根據出口商品本幣改報外幣應用買入價的基本道理,計算如下:
設出口商品應改報美元價為X
1:7.7890 = X:5000000
X= 5000000÷7.7910
X= 64193.92美元
所以,香港出口商應報出口商品共計64193.92美元。
(2)如果出口商不用買入價,而用賣出價對外報價,則用賣出價對外報價,則計算如下:
1:7.7910 = X:5000000
X= 5000000÷7.7910
X= 641766.14美元
所以,如果出口商不用買入價,而用賣出價對外報價,則報641766.14美元,此報價比用買入價折算損失了164.78美元。(641930.92-641766.14=164.78)
(二)、出口商品,外幣改報本幣時,應用賣出價
出口商品時,如果出口商將原本報價改為外幣報價,則應該用買入價折算,否則就會發生報價損失,致使出口外匯收入折本幣數額減少。相反,出口商品時,若以外幣折算成本幣報價,則應用賣出價折算。
基本道理:出口商原以外幣對外報價,現改報本幣。雖然出口商最終收取的是外幣,但在對外報價時,由于使用本幣報價,其要考慮的是報多少本幣才能收取要想得的外幣,而銀行則是賣出外幣,這種思考相當于出口商拿本幣向銀行換取外幣。如此等于出口商買入外幣,而銀行則是賣出外幣,同時收入本幣,故銀行賣出外幣應用賣出價。
實例四、某香港商人出口甲商品100套,原報價每套3000美元,現國外進口商要求該報港元價格。當時,香港外匯市場美元兌港元的匯率是:1美元=7.7890/7.7910港幣。
問:(1)香港出口商應報出口商品共多少港幣? (2)如果不這樣報價,會損失多少港幣?
分析:(1)根據出口商品外幣折算本幣應用賣出價的基本道理,報價計算如下:
設出口商品應報港幣價為X
1:7.7910 = 300000:X
X = 300000÷7.7910
X = 2337300港幣
所以,香港出口商應包報出口商品共計2337300港幣。
(2)如果出口商不用賣出價,而用買入價對外報價,則計算如下:
1:7.7890 = 300000:X
X = 2336700港幣
所以,如果出口商不用賣出價,而用買入價對外報價,則應報2336700港幣,此報價比用賣出價折算損失600港幣。(2337300-2336700=600)
(三)、以一種外幣折算另一種外幣,按國際市場外匯牌價折算
折算技巧:無論是采用直接標價市場牌價,還是采用間接標價市場牌價,均以標價市場所在的貨幣為本幣。這樣,當出口商品將本幣折算外幣時,用買入價;而出口商將外幣折算本幣時,用賣出價。
實例五、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出口機床10臺,每臺報價為200000瑞士法郎,現進口商要求改用美元報價。當時蘇黎世外匯市場的牌價為:1美元=4.4350/ 4.4450瑞士法郎。
問: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應報出口商品多少美元?
分析:根據計算技巧,因采用蘇黎世外匯市場牌價(直接標價法),應將瑞士法郎視為本幣。另外,從題中得知外商要求將瑞士法郎改報為美元報價,即本幣改報外幣,故應使用買入價折算。計算如下:
設出口商品應報美元價為X
1:4.4350 = X:200000
X = 200000÷4.4350
X = 45095.83美元
所以,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應報出口機床45095.8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