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于外資銀行的相關研究已經成為全球熱點問題。但對于外資銀行進入的區位選擇分析是零散的,無統一分析框架。外資銀行為何要進入遠隔萬里的異國他鄉,為何要選擇文化差異區別很大的其他國家也是學者關注的一個方面。1976年,約翰·鄧寧在諾貝爾討論會上提出了國際生產理論(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為研究跨國公司活動提供了解釋國際生產活動時可以采取的一種方法體系和通用變量。該理論中,鄧寧吸收了國際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區位理論和公司理論等各種理論精髓,形成了迄今為止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最為綜合的理論框架,認為只有當跨國公司特定資產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s)、廠商內部化優勢(International advantages)和國家區位特定優勢(Locational advantages)這三個條件滿足時,跨國公司才愿意對外進行投資。
一、 OLI理論框架
1.所有權優勢(O)
所有權優勢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獲得外國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包括生產要素稟賦(自然資源、資金和技術勞力)、產品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密集程度、發明創造的能力、產品多樣化的程度、企業生產和市場多極化的規模等。鄧寧將所有權優勢分為資產優勢(Oa:asset advantages)和交易優勢(Ot:transaction advantages)。資產優勢來自于有形資產的規模經濟、多樣化經營及對產品市場的壟斷優勢等。無形資產包括企業技術專利權、商標和管理技術等。無形資產可以使用于任何地方。交易優勢是指跨國公司通過控制其所屬分支機構組成的世界性經營網絡所獲得的使交易成本降低的優勢。
2.區位優勢(L)
區位特定優勢是指東道國現存廠商以內部化方式將其特定資產與當地某些資源要素結合使用的一組條件,一般分為:經濟優勢,包括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數量、成本市場的規模和范圍,基礎設施等;社會和文化因素,包括母國和東道國的精神距離;政治因素,如吸引外資的政策。
3.內部化優勢(I)
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利用所有權資產直接到國外去投資生產,使之內在化,從而實現企業全球化經營的經濟效益。企業使所有權內部化的動機是避免資源配置的市場不完全對企業經營的不利影響,包括有效的管理控制、質量保證等。
OLI框架中,O解釋了廠商為何要跨國經營,L回答了在何處經營的問題,I回答了如何經營。
二、利用OLI框架分析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原因
作為跨國公司外延的跨國銀行,其國際化經營動機和行為與跨國制造業公司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跨國銀行的形成和發展是由很多因素導致的結果,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原因根源于跨國銀行的發展原因,在OLI框架中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所有權優勢:跨國經營經驗和資金規模
從銀行業本身出發,銀行業歷來是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相對于發展中經濟體的同類銀行而言,來自歐美國家的大型外資銀行不但擁有明顯的管理和經營優勢,而且還具有國際市場網絡和資金規模上的優勢,這種優勢促使它們通過走向海外進一步鞏固競爭優勢。在發達國家,本土銀行業高度發達,比外資銀行更有效率,而在發展中國家的外資銀行可以憑借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等優勢來獲取高額利潤。
我國銀行業體系的真正形成始于二十世紀9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銀行業早期受控于國家,競爭能力較弱,壟斷色彩很濃,相對而言,外資銀行金融創新起步較早,業務品種相對豐富,特別是在國際貿易融資和結算、銀團貸款、現金管理和理財服務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外資銀行可以利用其海外機構網絡和系統及相關的跨國經營經驗,為從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中資企業提供融資及其它金融服務,支持了中資企業國際業務的發展。外資銀行還通過為在華機構注入資本金和營運資金以及投資入股中資銀行等方式,支持了中國經濟發展對外匯資金的需求。
2. 區位優勢:東道國市場機會、資金成本、管制情況
當銀行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時,首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東道國的市場機會。一般而言,東道國的GDP總量越大、GDP年增長率越高、信貸規模與GDP的比率越低、東道國的存貸比率越低,則東道國的市場機會就越多。從統計數據上看,修正后的1993年至2004年的中國GDP增長率分別為14.1%、13.1%、10.9%、10.0%、9.3%、7.8%、7.6%、8.4%、8.3%、9.1%、10.0%、10.1%。從2005、2006最近的兩年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率分別高達9.9%和10.7%,GDP總量位列世界前十名。這意味著高速的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
就中國銀行業本身而言,市場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從與其他國家的對比來看,比如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這幾個發展中經濟體,從銀行業資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中國在這五個國家當中是最高的。關于增長速度,在最近五年中,我國銀行業的總資產規模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在這五個國家當中也是最高的,這就意味著,國內市場從總量上看有很多發展機會,這不僅吸引國際銀行機構到中國來,也吸引國內的很多社會力量想要進入這個市場。
其次,當銀行決定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東道國的資金成本也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銀行傾向于在稅收水平較低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長期以來,外資銀行在華開展業務都享受著超國民待遇。外資銀行的超國民待遇,主要指兩方面內容:一是在稅收上享有優惠,如在所得稅方面,外資銀行執行的稅率為15%,而中資銀行稅率為33%;二是外資銀行享有不少業務上的優惠,如外資銀行拆借資金的最長時限可達2年,而中資銀行只有4個月;外資銀行不限制其總行的混業經營,中資銀行限制較多。因此這也是外資銀行選擇進入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東道國對本國銀行業的管制情況也是跨國銀行是否在該東道國銀行業直接投資考慮的一個因素。對本國銀行業的管制,一般意味著限制競爭和保護落后,因此,跨國銀行更傾向于在對銀行業務管制較為寬松的東道國銀行業進行直接投資。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中國自2006年12月11日起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范圍和服務對象范圍的限制,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外資銀行可根據其在中國的經營戰略,按照自愿的原則選擇商業存在形態。外國銀行分行、獨資銀行和合資銀行為營業性機構,經批準可按規定經營存款、貸款、結算、托管和代理保險等業務,并可在符合開業時間、盈利狀況和審慎經營等方面的條件后申請開辦人民幣業務。與此同時,中國積極鼓勵外資銀行金融創新,允許外資銀行在華開辦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托管業務、個人理財業務、代客境外理財業務、電子銀行等業務,促進了外資銀行業務品種和服務方式的多元化,將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置于同等的競爭地位。
3. 內部化優勢:母國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
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在貿易自由化原則的推動下,國際貿易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廣泛展開,跨國公司也迅速在海外擴展。由于外資銀行與其本國的跨國公司具有長期的業務往來,知道這些公司對金融的需求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剛開始進入東道國的外資銀行有某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其服務的對象也只能暫時局限于與自己保持長期關系的跨國公司。因此,外資銀行進入的原因之一就是為滿足母國的跨國公司的金融需求。許多研究發現,不管當地的金融發展水平如何,FDI進入規模越大的國家,外資銀行進入的速度也就越快。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為推動經濟發展,一直實行積極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以2000年為基期,到04年期間,FDI的增長率分別為10.79%、19.62%、39.03%、33.38%,外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吸引外資銀行進入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
通過國際生產折衷范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銀行業市場基本上符合OLI框架理論,說明外資銀行進入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以經濟利益為重心。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投資政策環境影響了外資銀行的區位優勢,從而促進了其發揮已有的所有權優勢,最終實現東道國和外資銀行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