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如何學會記住恐懼,遠離風險
能否設想有一天,華爾街上的資本大鱷們全都改行了?
摩根士丹利通過對亞洲的房地產收購,成為坐地收租者,貝爾斯登或者美林的辦公桌上堆滿每筆不過幾百萬美元的“反向收購”生意;而凱雷、KKR則戴上安全帽去修建城市的下水道和高速公路,然后向過路人收費……
聽起來太荒誕了是嗎?這些公司的員工似乎只是坐在那里眨眨眼睛,就可以創造出復雜無比的金融衍生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把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的兩幢房子的貸款利息放在一張憑證上出售。然后就是日進斗金。
但在次級債危機之后,好日子結束了。這是一個頗為吊詭的局面,次級債帶來的損失大約為4000億美元,不過相當于美國資本市場總市值的2%——在任何一個交易日,美國資本市場都可能損失2%的市值,但現在,這4000億美元成為了美國經濟衰退的導火索。原因很簡單,它讓美國投資者暫時喪失了承擔高風險的勇氣。與CDO一道,華爾街上還有眾多讓人半懂不懂的投資工具,它們就像《集結號》里的“跳雷”,踩上去不炸,腳撤開時引發傷亡。有媒體援引美聯儲官員的話表示:在最近的三個月中,美國有80%的銀行提高了信貸門檻,信貸緊縮的氣氛開始蔓延。

就在凱雷于3月初宣布因銀行不斷追繳保證金而可能導致“耗盡其流動性”前不久,它還成立了一家專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伙伴基金。這只基金共募集了約11.5億美元的資金,將用于與美國聯邦和各級地方政府一起運營一些重要的公共設施,包括自來水及污水系統、橋梁、隧道、高速公路和機場。
眾所周知,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預計收益率只有15%左右,比起凱雷多年來33%的年度回報率,似乎不值一提。如果說凱雷有任何理由選擇它,只因為它足夠穩定。
這是華爾街的一次安靜的大調整。它實在沒有理由高調:即沒有任何新而復雜的概念需要教育投資者,也沒有高漲的熱情。
比如SPAC(specl-purpose acquusitlon compames、反向收購),正好迎合了目前流動性緊縮,企業IPO不暢的局面。當企業發覺市場情況不佳,IPO無望的時候,佩爾茨(Nelson Peitz)、露華濃公司老板佩爾曼(RonaldO.Perelman)們瞅準時機開始了SPAC業務:投入資金注冊一個殼公司然后上市,接下來就可以用它來收購(常是以非常合理的價格)那些在流動性危機中幾乎喪失IPO機會的企業,從而大賺一筆。
相較之下,修公路雖然聽起來不那么令人興奮,但在當下卻對投資者足夠有吸引力:人們購買的是實實在在的一磚一瓦,而不僅僅是幾張記錄著自己權利的紙片?;A設施建設一直以來就能夠給人這樣的感覺:穩定,細水長流、沒有風險,甚至可以在自己投資修的高速公路上每年留影紀念。對于安撫正處在恐慌情緒中的投資者,勸他們再次從自己的錢袋子中掏出錢來,沒有比這更好的理由了。政府也會樂于見到這一點:它們至少不用為了修一條高速公路而額外征稅了。
這可能才是凱雷、高盛們真正想要的:穩定信心,投其所好,“嗨,你瞧,我們也重視風險,忘了以前那些吧,我們也在做令人尊敬的事?!北M管在目前,它們用在此處的資金仍然是極小的比例,這一點從凱雷身上可以看出:凱雷掌管著超過30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相比之下11.5億只能算是一個小數目。所以,還是別指望投行們能夠一夜之間變成頭戴安全帽,露出淳樸笑容的建筑工人,也許有一天,他們會把手上的高速公路也開發成某種金融衍生產品,然后再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