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晴天霹靂”消解于無形,你所需要的可能只是一點點技巧。
似乎沒有比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聽到一個足夠糟糕的壞消息本身更糟糕的事了。但與受打擊的一方相比,負責傳遞壞消息的人更為難:即便壞消息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他們仍會自發地產生罪惡感,而且多少會被消息接受者所怨恨。
不幸的是,壞消息隨時可能在生活或工作中發起“突襲”;更不章的是,總要有人充當噩耗傳遞者;而最不幸的是,那個倒霉的人很可能就是你。所以,你需要學會如何避免被遭壞消息打擊的人釋放出的“仇恨電波”“輻射”到,甚至將這種無謂的忌恨情緒消解掉。讓壞消息來得更早些吧——盡管躊躇和拖延通常是傳信者的第一反應,但這永遠都不是應付此類消息的最好辦法。與對方溝通的越早,也就意味著給他/她留出的控制壞消息后果的準備時間越多。

“壞”就是“壞”——既然壞消息遲早會泄露出去,那么實話實說就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但如何讓對方吞下并消化掉這枚“苦果”則是一個需要技巧的工作。在告知真相之前,試著弄清楚這個“噩耗”之于對方的重要性何在,信息的哪些部分會使他/她感覺受到威脅或是不安。然后想辦法弱化這部分。并利用其重要作用,減少對方的抵觸心理。
事先培育“壞”氣氛——打“預防針”總是有益的,因此在直截了當地說出壞消息之前,先營造一下環境。比如向對方解釋目前的狀況,讓其了解整個過程:“我們這個項目時間很緊,所以不得不調整了計劃”,諸如此類。這樣,在聽到接下來的消息時,他,她也就不會過于震驚。而在訴說理由時,注意使用清晰的邏輯、翔實的例子,盡可能每一句都有道理、可查證,以減少對方將怒火發泄到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冷靜,再冷靜——傳遞壞消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壓力,敢于承擔此事本身就勇敢的證明。不過開口之前最好還是充分放松,深呼吸或散散步,為下一刻的沉著應對做好準備。真正“應戰”時,聲音要充滿自信并暗含安撫之意,語速也要適中。事實證明,言者的鎮定也會“傳染”給聽者。如果作為使者的你都大亂陣腳,那么真正承受惡果的人歇斯底里也不足為奇。“中和”壞消息——如何用詞始終是一個十分講究的技術活,即使是傳遞好消息,也有會出現因為用詞不當而適得其反的情況,更不用說通報“噩耗”了。一個技巧是,使用中性詞語。比如將“你應該”換成“我們能一起做”,“我不能”換成“我能做的是”,“當初如果”換成“未來我們要”,等等。總之,使用開放而非封閉的句式,將自己也融入到對方的情境中去。一旦對方出現理解偏差,也要立刻用上述中性詞句糾正。
好壞之間——另一個小技巧是不要同時傳遞過多的壞消息,并將相關的或可能出現的好消息和積極的一面揉在其中。這其實很容易,辯證法本身就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持,而“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要先聽哪個”則是這種方法最常見的實現途徑。其實,錯誤和缺陷是并不是世界末日,只要最終的結果是好的,一時的壞消息也未嘗不可接受。
溫暖的壞消息——當然,最重要的是傳遞壞消息的動機應該是單純的。是真正為了某個人或某個組織著想,而不是報復或鉆營的手段。要對壞消息承受者的心情表示理解,并尋找其潛在需求,在對方心中樹立起對你的信任與信心。適時地表達一下自己希望在什么地方“效勞”總是不無裨益。切記,“我能為你做什么”——哪怕只是一個毫無疑義的“補救”之法一也好過“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