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看多中國之勢不減,只是更謹慎
2007年底,當私人股權投資業傳奇人物大衛·邦德曼(DavldBonderman)前往中東,他的目的非常明確:讓那些從油桶里流淌出來的熱錢為自己所用。人住酒店時,服務生告訴他,有人給他留了一張紙條。
留言來自亨利·克拉維斯(Henry Kralvs),PE業最知名的大亨,紙上只有四個字:“我先來的,”(I’m here first.)
在中國,投資者們爭奪的并不是誰先人住酒店,而是誰將自己的辦公室和家遷往中國。2008年初以來,硅谷頂級VC之一NEA的創始人迪克·克萊姆里克(DickKramlich),及Mayfield基金合伙人鄺汲榮(Kecvin Fong)先后宣布了自己的入華計劃。而原本遠離一線的LP們,比如Horsley Brldge的董事總經理加里·布里奇(GaryBridge),也從每兩個月飛來中國一次,變成了常駐這里。

關于進人中國的最基本解讀,無疑是其市場可觀。至少在百度、阿里巴巴和無錫尚德之后,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對在中國獲得數十億美元回報已不意外。甚至一些原本在硅谷聲望不彰的投資者,因為在中國的成功退出而實現個人品牌的“曲線救國”。次級債風波和美國經濟滯漲的前景,讓加大在華投入成為了一個合理的風險對沖選擇。瑞士另類資產管理公司PartnersGroup的創始人馬塞爾·厄爾尼(Marcel Erm)對《環球企業家》表示,未來20-25年,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一定會增長至和美國相當的市場規模。2007年底,他讓Partners Group落戶于北京金融街。
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中國的創業公司和新創的投資基金正在以幾何級方式增長。據清科集團數據,截至去年11月30日,2007年PE機構在中國內地市場共投資170個案例,參與PE投資活動的機構數量達105家,整體投資規模達124.86億美元。當投資者和被投公司都多到難以計數,LP們聽取一場演說即簽署支票的行為就顯得風險太大。
如Horsley Bndge已在中國投資于15家基金,其中既有鼎暉投資、軟銀賽富這樣早已證明自己的中國老手,也有金沙江創投基金,北極光創投等尚待證明者。加里·布里奇坦言,如果只靠兩個月飛來中國一次,視察所投資的基金的管理狀況,已經不夠令其放心——“我們需要有人在中國收集信息、保持和所投資基金的GP(普通合伙人)頻繁的溝通,以及通報政策的最新變化。”
北京辦公室和全球其他地方的辦公室有何不同?加里·布里奇的答案是,這里多了一名司機:“我可不愿意在北京開車,實在太擁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