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的存儲曾是將信息數字化的重要理由之一,現在人們需要重新思考這一問題了
好萊塢似乎需要一個007式的能搞定一切問題的超級英雄了。
盜版硬碟制造的麻煩已經夠多,2007年底的編劇協會大罷工險些讓奧斯卡頒獎停辦,還能更糟嗎?請看一份新近發表的報告。
這份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發表的關于數字電影保存,歷時一年之久方告完成,名為“數字困境”(TheDigital Dilemma),結論卻很簡單:相對于傳統膠片每年1059美元的保存成本,數字電影每年的保存成本是前者的11倍,達到了12510美元。而如果加上聲音記錄等源資料,每年成本更會上升到208500美元,是將膠片保存在冷藏室中所花費用的486倍。
也許你認為這有悖常理,的確,以上所有的一切都和我們的直覺相反。畢竟,數字技術的初衷就是為了讓電影變得更便于存儲、易于傳播。

曾經,得益于柯達的膠片產品的高度發達,以及多彩(Delux)與Technicolor公司的拷貝洗印能力和物流能力,好萊塢能夠一次性大量投放拷貝,一夜之間突破了覆蓋市場的供應能力瓶頸,并以此顛覆了延續近百年的電影輪映制度。而除了強大的電影生產能力外,將不再“新鮮”的電影產品銷售到全世界電影院、電視臺和音像店的發行能力,長期以來也是好萊塢八大影廠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錄像帶市場成熟之前,迪士尼每隔七年都要將《白雪公主》這部傳統經典作品重新上映。
但正如任何使用過磁帶的人都會有所感受,傳統膠片最大的困擾,在于它的復制。每拷貝一次,復制品上都會留下一些“噪點”,反復拷貝就會讓其無法觀賞。1970年代末期以來,包括《星球大戰》的創造者喬治·盧卡斯在內的一些好萊塢權勢人物就開始嘗試替代性產品。作為以數字方式(即“0”和“1”方式)制作、傳輸和放映的數字電影,與傳統電影最大的區別在于存儲介質不同:即使經過無數次復制,它也不會有絲毫減色。而且,數字電影讓電腦特效的制作變得更為簡單,對于日漸依賴災難性場面的好萊塢,這一變化美妙得無以復加。
有光即有影,隨著數字儲存成為標準,在簡便了后期制作與發行過程的同時,它也將帶來膠片以前未曾遇到的一些問題。
成本低廉的硬盤幾年之后品質就會下降,而數字技術不斷地更新換代,又迫使我們將存儲資料頻繁地轉成新的制式,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其壽命迅速終結的危險。這意味著,如果一部電影因為在當下的商業環境內暫時無法獲利而被儲存,它就可能再無出頭之日。而歷史無數次證明,許多當時并不太受歡迎的電影,幾年之后卻成為經典,于是,數字技術有可能讓電影產業失去許多賺錢的好機會。
對這份關于數字電影保存的研究報告提供很大幫助的資深電影保存專家彌爾頓·夏福特(M11tonShelter)因此警告說:“除非作出一些改變,否則數字技術會使該產業回到早期。那時一部影片放映一到兩周后就被丟棄。”
解決此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創建適合的存儲系統,并制定統一標準,使其能夠不因年代和技術的改變而喪失電影產業最珍貴的內容資產,一旦數字化真正成形,其更大的意義還在于,它將構成對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傳統發行壟斷的巨大挑戰。對于擁有數字影院數量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位,而票房收入不足其3‰海外票房收入更是低于1%的中國電影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