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之后,西方又開始了一個有關俄羅斯的新政治猜謎游戲:強人普京的繼任者梅德韋杰夫,到底是一個民主派,還是一個集權派?更重要的,他和轉任總理的普京,該如何分享權力?
現在給出答案肯定為時尚早。但至少有兩點可以確定:其一,梅德韋杰夫被普京選中的最大原因即是他作為后者近20年助手生涯所鍛就的忠誠;其二,“無面的魔術師”這一普京剛掌權時獲得的稱號同樣適用于42歲的梅德韋杰夫。
同普京一樣。梅德韋杰夫也經常提倡司法系統的獨立、自由市場以及打擊貪腐。在競選演講中,他刻意避免普京近幾年來標志性的反西方語調,而非克格勃的背景也讓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他的統治風格將被賦予更多溫和色彩。

但梅德韋杰夫拒絕將自己歸類為民主派。與普京的強勢嚴厲風格相比,律師出身的他的形象要顯得更為謹慎小心,溫和內斂,甚至呆板。1999年底,梅德韋杰夫被火箭般擢升為普京內閣的副幕僚長。當媒體問他是否是一個民主派人士時,他的回答是更喜歡“自由派”這個稱謂,但旋即改口說即便這個說法的內涵也偏負面。最終,他說其信念是“在一個受尊敬的歐洲人的價值框架內”。8年后,在被普京提拔為接班人后不久,梅德韋杰夫約請俄羅斯的記者到一家意大利餐廳聚會閑談政治,但要求記者不能帶筆記本。與會記者過后表示,他們無法從接近三小時的對話中發現任何能夠值得記住的東西。
這并不妨礙梅德韋杰夫擁有高支持率——有近七成的選民投票支持他。但顯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是“普京的選擇”。正如普京的受歡迎在本質上是得益于經濟的強勁表現一樣,梅德韋杰夫要開啟自己的時代,關鍵仍在于其在經濟上的得分。而對這點,即便是尚在獄中的俄羅斯前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這一克里姆林宮強烈批評者也表示樂觀。
普京的新俄羅斯
毫無疑問,普京給梅德韋杰夫留下了一個堅實的出發點。
2003年,普京剛從老病的葉利欽手中接過權杖之際,俄羅斯幾近破產:從1990至1998年,俄羅斯的經濟下滑近40%。1998年爆發的債務止付和盧布貶值危機則讓俄羅新又重演蘇聯時代的悲慘生活印跡——排長隊,海外投資者和中產階級均遭受重創,即便是與政府糾結在一起的勢力龐大的寡頭階層也被嚴重削弱。近乎癱瘓的俄政府不得不含辱忍重地向西方祈求援助,結果換來的是外界對其內部事務的更多干預。此前,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一個大國是因戰爭外的因素而落得社會政治經濟幾近崩潰的境地。
8年下來,普京及其支持者可以驕傲地宣稱,一個新俄羅斯已經涌現:通過中央集權和打壓寡頭實現政治穩定;通過軍事行動在車臣和北高加索地區實現和平;通過反西方在國際舞臺上重拾影響力;通過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讓經濟持續迅速復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后者對普京的執政基礎至關重要。葉利欽治下的俄羅斯經濟曾被觀察人士批評為是一種“扭曲的市場經濟”和“非生產性的經濟”,一種“瘸腿的、腐敗的資本主義。”現在,普京治下的俄羅斯仍被西方輿論打上強烈的集權色彩,但即便是普京最激烈的批評者,也對俄羅斯過去幾年的經濟轉型印象深刻。
在普京治下,俄羅斯的經濟不僅收復1990年代的失地——2007年GDP達1.3萬億美元,還發展了一個強勁的以前在蘇聯時代不存在的服務業。自2003年以來,俄羅斯民眾的年實際收入在以近兩位數增長,人均GDP已經從1998年的不足2000美元增至現在的9000美元。俄羅斯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瘋狂購物和旅游:高檔餐廳、超級商場和機場紛紛涌現,大街上充斥著國外品牌汽車,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高級酒店。盧布如今已是強勢貨幣,俄羅斯股市的市值也從1999年底的600億美元,升至2007年底的逾1萬億美元。普京本人,則被越來越多的人拿來與彼得大帝相比較。
不可否認,這過程有運氣的因素:葉利欽治下的俄羅斯經濟是如此深陷谷底,以至于惟一能做的動作就是反彈;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而石油價格的價格則從普京上任之后的15美元/桶漲到如今的逾100美元/桶。
但對類似的機會,俄羅斯的其他領導人卻是浪費摔一比如19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就普京而言,如果缺乏高度的宏觀經濟自律,大量石油美元的涌入也會導致災難性的通貨膨脹,而非堅實的增長。
普京的確也非常努力地讓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得以持續。他對政府機構進行了精簡,并大幅減稅;預算改革帶來了透明度,政府不再制定不切實際的支出目標。他啟用自由派經濟學家作為他的經濟顧問,并非常謹慎地使用其“石油美元”:清償外債,建立外匯儲備,充足其穩定基金。現在,擁有4800億美元的俄羅斯已是繼中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外匯儲備國,聯邦穩定基金也高達1440億美元。在去年的一項針對106家海外公司的調查中,82%的公司在總體上滿意俄羅斯現今的投資環境。
“強勢的總統權力”
對梅德韋杰夫與普京的二人組合而言,他們接下來的任務清單非常清晰:恢復已經完成——10年的經濟增長讓俄羅斯在經濟上正好回到蘇聯解體前的水平,該是讓俄羅斯徹底走上現代化的正軌的時候了。
去年底,在會見一些歐盟領導人時,普京宣稱俄羅斯的強勁經濟已經在總量上超過了意大利(和以下說法均按購買力平價匯率來算),并將在2009年超越法國。而在俄羅斯官員的通常描述中,俄羅斯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為此,俄羅斯需要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擺脫經濟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過度依賴,向高科技轉型。它也需要重建其公共衛生和教育系統,以讓勞動力更有競爭力。
無論是普京,還是梅德韋杰夫,都承認這是挑戰。但在很多經濟學家看來,這些挑戰的難度要遠大于將俄羅斯從泥潭中拉出來。
代表一個經濟體活力的中小企業只占俄羅斯GDP的不足15%,那些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國有大型企業仍在經濟中占絕對主導地位,其商業模式主要仍是由高漲的能源價格以及廉價的資金成本驅動,而非在核心業務和生產力改進上加大投入。盡管俄羅斯的FDI去年翻番至278億美元,但仍只占到GDP的2.2%,是烏克蘭水平的一半,而且FDI的一半都投在礦產資源業。石油和天然氣占GDP的比重,已從1999年的12.7%升至去年的31.6%。眼下,自然資源占到俄羅斯出口的80%。這讓俄羅斯的經濟高度受世界經濟放緩的影響。
由于巨額資本流入以及盧布走強等因素推動,俄羅斯的通脹在2007底已達到了兩位數。價格水平即便按國際水準來看也已很高——莫斯科如今已是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在經濟學家看來,最好的控制通脹措施將是阻止俄羅斯的國有企業向海外大量借款——俄羅斯資本流入的最主要來源,去年已達到600億美元。最主要的藥方,則是允許盧布進一步升值。在過去兩年,盧布的匯率已經每年升值70%。但克里姆林宮對此持抗拒態度,擔心經常賬戶盈余將會因此銳減。
將于5月履新的俄羅斯新政府的領導力將因此受到檢驗。而答案,普京似早已給定。在去年9月會見海外分析師時,普京強調俄羅斯在未來仍將需要“強勢的總統權力”。至少在未來10年內,俄羅斯在1990年代嘗試的議會民主將會是“非常危險”的。“沒有內部的自律,沒有統一群眾的意識形態,勢必將導致混亂。”普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