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發現
1.入選的50強中,能源礦產類企業依然顯示出優勢,占據榜單最大的比重,其次是電子信息類、互聯網類和金融類企業。其中金融類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平均值都集中在10%~15%左右
2.在北京、上海和沿海這些傳統的經濟優勢區域外,來自內蒙古、遼寧、湖南等內陸省份的公司表現搶眼
3.入選的50強中,民營企業和國有制企業的比例約為1:3,但是前10名卻各占5席。體現了民營企業更靈活的特點,且其凈資值較低而凈收益占凈資產比重相對較大
4.在美國上市的高科技企業,普遍資產值較低,但凈資產收益率較高
若干年后回溯,2007年2008年多半是中國公司邁入全球頂級企業這一世紀進程中的分水嶺,過去主要還在防守國內市場的中國企業已經在國際市場群體性地扮演獵食者的角色。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國內資本的高估值,以及國外金融市場的動蕩,中國企業計劃了多起令人瞠目的海外收購,交易規模和密度都前所未有。
過去一年,誰是最搶眼的中國企業7通常上市公司處在企業群落生物鏈的頂端,而走出國門,率先接受國際資本市場檢驗的海外上市中國公司多數是其中的最強者。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市值超越花旗銀行,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而回歸中國A股的中石油更在規模上兩倍于埃克森美孚這一前“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成為這一稱號的最新擁有者。
中國公司海外上市進程中的突破也往往是中國經濟內部改革和對外開放坐標軸上的拐點,1999年中海油海外IPO受挫的背景是中國此時希望借助國際資本市場加速國有大型企業改革轉制的迫切心情,2000年前后中國網絡股登陸納斯達克則反映了國內知識經濟的興起,2006年工商銀行219億美元的全球第一IPO成了國內銀行體系階段性改革成效的展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環球企業家》雜志進行的海外上市中國公司50強評選,就是希望見證這一過程中的最新變化,同時捕捉這些企業相對強弱變化的最新信號以預示行業和企業個體未來的走向。
本次評選從2007年年底啟動,歷時三個月,和以往有所變化的是更多地采用了財務指標,以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作為排行的主要依據。這不僅僅是因為量化的指標更為科學,更是因為作為一家已經上市的“公眾公司”,本來就應該接受資本市場的通行標準,以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能力作為對其績效考核的要旨。
評選的結果和通常的判斷相符,在全球資源價格暴漲的背景下,資源、能源類的海外上市企業位于排行榜的最前列,而在資產規模同級別企業的比較中,過去兩年利潤大幅增長的國有銀行也能夠位于排行榜的中游。關注那些擁有壟斷資源和壟斷優勢、代表著中國經濟體量優勢的大型企業的同時,我們將更多贊許給予科技創新類的“小”公司,因為它們不僅代表著一個經濟體真正的進取心和活力,也最有可能在未來給投資者帶來超常規的回報。
電信行業重組的機遇
中國最主要的四家電信運營商中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毫無懸念都出現在大型國有企業30強的排行榜上,電信行業的豐厚利潤使它們都縣有較高的每股收益,其中中移動的每股收益高達1.9元,在排行榜上僅次于以投資見長的中信泰富。但這四家電信運行商之間差別明顯,聯通每股收益不到中移動的十分之一,而在凈資產收益率的比較上,中移動離達18.32‰而聯通僅4.7%。總體而言,移動運營商強于固網,而在移動運營商中,中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強弱懸殊。因此不難解釋,為什么電信重組的最終方案會選擇拆分聯通,將其C網和G網分別歸人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這樣有利于形成實力相對平衡的全業務運營商。
市場普遍預期中國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發放3G業務牌照,因此電信運營商未來仍有廣闊的增長空間,但市場也可能已經將此預期提前消化,而在二級市場不能馬上得到豐厚的回報。
銀行類金融機構高速成長
2008年,由于國內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為應對日漸嚴重的通脹壓力,央行可能會再次加息,而存貸利差或許會收窄,對仍然主要依靠利差作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國有銀行,不可避免的將會影響其利潤增長。
資源類企業增長放緩
中國資源類企業的上佳表現來自有利的外部市場環境,而2008年這種局面有可能發生改變,美國經濟放緩可能導致國際市場對大宗商品需求的減少,能源價格下跌。另外國內正在進行的宏觀調控,也能有效抑制對原材料的需求。預計2008年,能源、礦產價格仍然高企,但漲幅回落,資源類企業的凈資產回報率有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
評選說明
本次海外上市50強評選于2007年12月正式啟動,由上海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數據支持,《環球企業家》針對境外上市(主要包括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等海外證券市場)的中國公司,歷時三個月,利用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的平均值作為主要指標來衡量上市公司在海外資本市場的業績表現,最終篩選出50家上榜企業。
凈資產收益率這一指標是說明經營者在經營期間利用單位凈資產為公司新創造利潤的多少,是一個說明公司利用單位凈資產創造利潤能力的大小的一個平均指標,是衡量一個公司盈利能力的最有效的指標之一。投資大師巴菲特認為每股收益是個煙幕彈,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更能說明問題。而他正是利用這一指標輔以其他指標來尋找價值被嚴重低估的股票進行投資,而每每都獲得不菲的長期收益。其公式為: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簡單來講這個比值越大,表明公司的凈資產產生的凈利潤越多,股東獲得投資回報也就越多。作為投資者來講,在資本市場能給其帶來豐厚的回報,是其投資的真正目的,那么關注凈資產收益率就很必要了。
為了保持數據報告期的一致性,在大多數上市公司還未公布2007年財報的前提下,我們采用截至2007年6月30日的中期財務報告數據。通過對總資產達到10000萬美元以上并且主營業務收入排名前200名的海外上市公司進行重點分析,根據對2005年報、2006年報和2007年中期報告3個報告期內凈資產收益率的平均值的比較,綜合考慮其市值、每股收益和凈利潤增長率等指標,我們篩選出了前5成為最終上榜企業。
除此之外,為了更全面體現各行業的業績表現,我們又針對市值前10。家企業和科技創新類企業進行單獨比較,分別得出30強國企紅籌企業和20強科技創新企業兩個子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