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功能強大的電子化數據處理是各種企業不可或缺的工具,這正是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J)軟件生存的肥沃土壤在日益膨脹的海量數據面前,天性“懶惰”的人們永遠歡迎更為簡單、便捷的數據分析方法,而QlikTech正是一家致力于助長了這種“惰性”的公司
雖然相比愛立信或宜家。同為瑞典公司的QlikTech并不太為人所知,卻被IDG稱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商業智能公司”。它所具有的“破壞性創新”能力很可能改寫商業智能領域的規則,讓SAP、甲骨文和微軟等軟件巨頭措手不及。
危言聳聽?德國海德堡印刷機械有限公司(HeldelbergDruckmaschinen)與SAP在walldorf的總部相差僅12公里,兩家公司的董事經常在離爾夫球場相遇。正是這家SAP的近鄰兼老客戶在使用過QlikTech推出的Qilk View后毫不猶豫地“背叛”了長期的合作伙伴。“QilkView給了我們有助于改善公司績效的更精準的信息。在使用Qilk View的15個月里,我們對自己的數據有了更清楚的總體認識,并且顯著降低了生成報告花費的精力。”其CIO米夏埃爾·內夫(Michael Neff)這樣解釋他們的倒戈。

這并不一個單例。盡管更多地針對規模在1億到15億美元間的中等規模企業,QlikTech的客戶名單上仍不乏3M和輝瑞這樣的大公司。“簡單”和“聯合”就是其市場部副總裁安東尼·戴頓(Anthony Deighton)為《環球企業家》提供的Qlik View何以引人入勝的答案。
Qilk View目的就在于將復雜而昂貴的商業智能軟件簡單化,使每個人都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學會使用。在這個簡單思路的背后是極為復雜的邏輯和技術:QlikView以人類大腦思考的方式運行,將不同來源的相關數據聯系在一起,并把各種條件下的不同結果多維度地直觀呈現在人們眼前,使用者只需要簡單地點擊幾下,就可以各種儀表、圖片和表格等形式看到數據分析的結果,并快速作出相應決策。在每個市場都有新的獨立創新者的一席之地。關鍵就在于他們向市場展示了一種全新的路徑。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兩者兼備。創新永遠不死
支持QilkTech“為每個人簡化分析”這一理念的,是其開發的專利“聯合內置內存技術”(Asscaatlve Ia-Memory Technology),QilkView是在設計之初就利用了64位多處理器平臺的優勢,將待處理的數據載入內存并實時將其“切割”稱條塊。這一技術不僅使操作界面簡單、直觀,并且保證了在并不十分昂貴的硬件平臺上也能迅速處理數十億條記錄與數據。早在1993年,QlikTech就開始研發內置內存技術,經過1s年的打磨與優化,基于這一技術的旗艦產品Qlikview足以向SAP等已經在商業智能領域功成名就的大公司發起挑戰,并將后來者遠遠甩在身后。
傳統商業智能軟件十分復雜、難于操作且價格昂貴,盡管已經離開QlikTech,其前CEO曼斯·胡爾特曼(MeansHuItman)仍尖刻地指出:“我們的競爭對手把復雜的東西植入他們的產品中,因為他們相信這能使產品及其應用變得重要。換句話說,如果你花了很多錢,而它又十分復雜,那么它一定十分重要。”Qlik Tech則完全相反,將“簡單”視為產品的第一要義。“所見即所得”確實擊中了人們在數據分析方面的需求核心,85%見過。QlikView在自己業務環境下如何運行及其效果的人都成為了QlikTech的客戶。
現在,QlikTech在全球83個國家中擁有7488個客戶,用戶超過337萬,平均每天增加12個新用戶,并且是唯一敢于承諾30天內可退貨的商業智能軟件供應商。2007年,其全球收入達到800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這已經是QlikTech連續第三年實現75%以上的年增長率,而IDG的數據顯示,2006年整個商業智能市場的增長僅為11.5%。QlikTech雇用了摩根士丹利準備自己的IPO,業內人士對其的估值是10億美元起價。因此,有人將它稱為“繼SAP和BUsiness Objects以后出自歐洲的最熱門的軟件公司”或許并不為過。
下一站“天后”
1993年,當QlikTech成立時,它只是一家咨詢公司。公司的第一個項目是為一家制藥公司的臨床實驗開發一種分析多維度數據的工具。QlikTech所使用的技術是將數據與實驗間的聯系用顏色標明,這種方法被證明能極好地將信息可視化。使人腦更易懂。他們突然意識到這其實也是許多機構組織所面臨的其同問題的解決之道。正是這樣的靈光一閃,導致了聯合內置內存技術的誕生。
彼時,“商業智能”的概念正處在孕育階段,盡管各類公司雖已看到數據越來越龐雜,但依靠一些財務軟件尚且能應付,而QlikTech卻篤定其中蘊含著巨大商機。1997年,QlikView3.15版(現在已經推出Qlik View 8)正式發布,能作為標準程序安裝在每一臺電腦上。盡管最初公司發展緩慢,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及其造成的“數據迷霧”困境愈發凸顯,更多人發現了QlikView的價值。到2004年,公司已擁有了1500個客戶。
那時QlikTech就已經被認為是一家極為成功的瑞典軟件公司,但隨之而來的是每一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公司都將面臨的選擇:“QlikView究竟是盤踞在北歐,還是會遍及全球?”2004年底,Accel Partners與Jerusalem Venture Partners兩家國際風險投資公司為具做出了決定:他們的投資將QlikView推向了世界,從此開始了全球范圍內的迅猛增長。
盡管2005年QlikTech的總部搬到美國,前CEO Mans Hultman仍把“奇跡”部分地歸因于公司的歐洲根基,認為這賦予了他們全球視野。被QlikTech品吸引而加盟的他不無得意地說:“典型的硅谷初創企業很難想象在‘谷外’還有一個世界,而我們卻是來自歐洲,因此知道世界要比美國101國道大得多。”
2007年是商業智能領域整合的一年,在SAP吞并BusinessObjects,IBM“吃掉”老牌企業Cognos后。有人認為這場游戲已經接近尾聲。QlikTech顯然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游戲才剛剛開始。技術的發展將導致市場格局的轉變,而QlikTech正是最先察覺甚至推動這一轉變的先行者。
“最近的并購對于像QlikTech這樣高增長的創新者而言是很好的消息。這些被并購的公司代表著基于磁盤的聯機分析處理(OLAP)這樣的過時技術,和高價格、大交易這樣的舊式企業軟件銷售模式。它們的失敗預示著它們的道路已經走到盡頭,將市場留給像我們的產品Qlikview這樣的創新途徑。”安東尼·戴頓如是對《環球企業家》說,“被傳統OLAP玩家定義的商業智能已死。”
“在每個市場都有新的獨立創新者的一席之地。關鍵就在于他們向市場展示了一種全新的路徑。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兩者兼備。創新永遠不死:實際上,商業智能最近的變化正是你所期待看到的:守舊的公司正在消失,給創新者留下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在這個新的生態系統中,商業智能將不再被貼上昂貴,復雜之類的標簽,也不再是為專業人士定制的“精密儀器”,為用戶提供真正價值的玩家將脫穎而出。而QlikTech毫不諱言:“我們的戰略就是成為下一代偉大的軟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