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定位的依據是人們對“第一印象”最深刻的心理規律。例如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位戀人的名字,第一次成功或失敗等等。尤其是在現今信息爆炸的社會里,各種廣告、品牌多如過江之鯽,消費者會對大多數信息毫無記憶。據調查,一般消費者只能回想同類產品中的七個品牌,而名列第二的品牌的銷量往往只是名列第一的品牌的一半。因此,首席定位能使消費者在短時間內記住該品牌,并對以后的銷售打開方便之門。
但是,在每個行業,每一產品類別里,“第一”只有一個,而廠商、品牌眾多,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實力運用首席定位策略,只有那些規模巨大、實力雄厚的企業才有能力動作。對大多數廠商而言,重要的是發現本企業產品在某些有價值的屬性方面的競爭優勢,并取得第一的定位,而不必非在規模上最大。如七喜汽水是非可樂型飲料的第一;迪阿牌(Dial)香皂是除臭香皂的第一等。采用這種定位策略,能使品牌深深印在消費者的腦海中。
新產品具有占據第一的基礎。品牌經營者不應該放棄這樣的機會。當市場上還沒有同類產品或者消費者還沒有清醒地認識該產品時,選擇該產品最具優勢的形象將之推到消費者面前,并告訴他們:我們是最好的,是你們所需要的。運用首席定位是推出新產品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鏈接:其他14種常見的品牌定位
1. 比附:即(至少暫時)公開地承認行業中的領先者并在短期規劃中不做第一的定位策略。其常見的做法是:甘居第二、攀龍附鳳(即將自己與知名品牌相提并論,如“寧城老窯——塞外茅臺”)、模糊戰術(即強調自己雖然不是第一第二,但是前十大或者前二十大等等)。
2. 利益:產品或者服務能滿足(顧客)什么需求、解決什么問題。如海飛絲是“去頭屑”。
3. 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獨一無二的賣點。不過對于成熟行業,挖掘UPS的難度非常之大。
4. 消費群體:即圍繞某個特定群體做文章,尋求定位群體的認同。如,“XO是男士之酒”。
5. 搶空檔:即尋找藍海或者利基市場做出的定位。
6. 劃清界限:防止消費者胡亂聯想,如“七喜,非可樂”。
7. 檔次:不同檔次的品牌帶給消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現實中,常見的是高檔次定位策略。
8. 質量/價格: 如雕牌用“只選對的,不買貴的”暗示雕牌的實惠價格。
9. 文化:金六福的“福文化”。
10. 對比:在該定位中,企業設法改變競爭者在消費者心目中現有形象,找出其缺點或弱點,并用自己的品牌進行對比,從而確立自己的地位。
11. 情感:用恰當的情感喚起消費者內心深處的認同和共鳴,適用和改變消費者的心理。
12. 經營理念:體現企業的內在本質,并用較確切的文字和語言描述出來,樹立企業形象。
13. 概念:使產品、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一個新的位置,形成一個新的概念,甚至造成一種思維定勢,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使其產生購買欲望。
14. 自我表現:指通過表現品牌的某種獨特形象,宣揚獨特個性,讓品牌成為消費者表達個人價值觀與審美情趣、表現自我的一種載體和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