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到現在,各個方面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尤其是隨著財富的增加,富人群體已經形成了,但是,地區差異和貧富差異也在擴大,不和諧成為普遍現象。到底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缺少什么?
我感覺現在缺少的是信仰。伴隨著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國人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價值觀的提升速度遠落后于財富數據的變動速度。官商勾結,政府官員利用權力尋租,民營企業制造假冒偽劣賺黑心錢,黑磚窯殘酷壓榨工人等現象層出不窮,企業家和社會新富階層的人賺了錢后出現精神空虛和信仰迷茫也是不爭的事實。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在人們心中播下信仰的種子。
我們經過探索,初步找到了一種信仰—資本精神。資本不是意識形態上所說的用來剝削勞動者的物質基礎,我們需要發掘資本發展的內在動機。資本意味著發展,金錢和生產資料可以是資本,也可能不是資本,只有用來進行再生產,創造出新的財富才是資本。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與之相對應的是儒家文化體系。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經過唐宋發展形成了系統的學術和思想觀念,君王是天地萬物的核心,整個社會都圍繞它運行。這種高度向心的結構具有形成大一統的特性,能夠把周圍的游蕩分子吸引進入自己的系統,對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有積極意義。儒家文化促進了社會進步,也凝固了社會的繼續發展。它缺少發展的動力,缺少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元素。資本的本質是發展,商業天性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和儒家社會總體的封閉保守傾向相沖突。因此,隨著儒家意識形態地位的確立,商人的地位每況愈下。
資本在追逐利潤的天性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和諧的內涵。資本是野性的,它具有欲望的特征,如果沒有道德的約束,它就成為惡。資本精神正是資本背后發揮積極作用的因素,它會對資本進行道德約束。
市場競爭是企業的競爭,而企業的競爭又取決于企業家的競爭。企業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企業家競爭有重要的影響,而企業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又和資本精神發育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資本精神,就會有什么樣的企業家,而有什么樣的企業家,就會有什么樣的企業和市場乃至社會。
現在商人們都愿意被稱為企業家。企業家除了能力之外,還要有什么呢?我認為還要有使命感、責任感和良心。使命是出自對于遠大理想的一種自覺的承擔,它與信念密不可分。如果一個人沒有信念,沒有理想,那就不會有使命。它是一種主觀感受,引導你應該做什么。責任是使命的一種實踐,它是人們把使命付諸于行動的職責和任務。良心是人們實現使命,承擔責任的出發點。三者不可分割,只有使命感的企業家是空想,只有責任感的企業家注定是短命的,只有良心的企業家,會走向平庸。
從歷史上考察近代以前中國工商業者的使命觀,有三種情況。一是沒有使命感,經商就是單純想發財;二是有使命感,但是出現偏差,比如徽商,他們在經商過程中想的還是治國平天下,發家致富后把錢從流動領域中退出來買田修宅,培育后代讀書做官;三是有正確的使命感,但是因為客觀條件限制,使命感付諸流水。清末出現了一些有實業救國使命的企業家,但是面對洋商的沖擊,清政府的袖手旁觀,最終實業失敗。
現在,中國又到了特定時期,近幾十年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自主創新能力很差。這個時代需要自主創新的大品牌、大企業和大企業家的出現。沒有世界級的企業和企業家,民族大復興不可能。因此,這個時期的企業家應該承擔起這樣的使命。
企業家的責任首先是追求企業的發展,培育出世界級的大企業。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也需要大量的企業和企業家積累物質財富。企業家的能力是一種稀缺資源,是民族振興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企業家的責任還包括社會責任,沒有內在精神追求的企業家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企業家。我接受這樣的觀點—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為神圣目標捐錢。神圣的目標是我們在取得一定成就后繼續發展事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