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覺醒的年代》(即《空雨衣》)這本書里,漢迪探討了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在當今時代到處都有的悖謬。正是這些悖謬,造成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劇變和混亂。我們絕大多數人,在悖謬面前往往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如何克服悖謬,就成為漢迪要論證的變革時代的商務哲學。
九種悖謬
漢迪指出,伴隨著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在發達國家已經出出現了九個悖謬:
1. 智慧的悖謬。智慧—獲取和應用知識與訣竅的能力,是當代社會創造財富的新源泉,甚至在某些時候已經替代了傳統資本主義所賴以存在的基礎—生產工具。微軟公司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證明,它的主要資產就是員工的想象力。人的重要因素在現代管理中已經被充分覺察和意識到。然而正是這樣一種新財源造成了我們時代的第一個悖謬。我們熟知并習以為常的管理方式不適用于智慧的管理。智慧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財產,無法通過任何手段轉讓,即使將智慧拿出來與他人分享,本身的智慧也不會減少分毫。同樣我們也不可能去占有他人的智慧。更加復雜的是智慧難以衡量,盡管它是一種新財源,但是它卻不會出現在資產平衡表中,也無法對它進行征稅。對于智慧,誰也無法強制它的分配,同樣也無法阻止它的獲取,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受教育等形式獲得智慧,從而獲取通往權力和財富的機會。
2. 工作的悖謬。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甚至我們很多人會因為沒有工作而擔憂。可是愉悅的閑散卻是很多人期望的。工作令人沉重,我們卻不得不為其付出。這一狀況是由于社會價值觀的金錢指向而造成的。工作是社會進行收入分配的方式,因此為了得到更多的分配我們不惜去做厭煩的工作。令人遺憾的是,同時我們也將金錢作為衡量效率的標準,為了突出效率,組織期望用更少的錢換取更多的工作,而員工期望用更少的工作得到更多的錢。在這場較量中組織獲勝,許多員工被組織拒之門外,但是卻要自己承擔閑暇的時間成本。不付酬的工作(如家務)也是工作,而且重要性不比付酬工作差。而資本主義的金錢標準卻在否定不付酬工作的意義。
3. 生產力的悖謬。從更少的人那里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成果被漢迪稱為生產力。組織里留下了更少的人,其他人離開組織尋找另外的工作,一部分人進入新的工作部門。這些新的工作部門可以叫做“自為經濟”。一部分自為經濟能得到報酬并記入統計,而相當多的自為經濟無法得到報酬也不記入統計數據。當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組織,自己去做以往需要出錢讓他人做的事,就有了很好的經濟意義。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游離于正規組織和經濟之外。單純從統計數據上看,如果把這一部分無酬工作轉換為有酬工作,就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發達國家就是這樣“發展”的。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樣一來經濟在數據上得到了增長,而在實際上卻會下降。相當多的人無力支付費用或者需要花費太多時間,放棄了自為經濟活動。等到失業后才發現,我們從前可以免費去做這些工作的技術和條件,都已經伴隨著“發展”而喪失了。
4. 時間的悖謬。工業化造成的時間悖謬,使我們仿佛永遠都沒有足夠的時間,但是我們又擁有從來沒有過的那么多的富裕時間。人類的壽命更長,我們可以利用的時間更多,組織的效率更高,我們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我們也應該因此省下大段的時間。可是,我們對于時間卻少了很多支配它的權力。組織要求有更多的靈活性,全職和兼職已經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了過多的時間,但是卻不得不配合組織去追求資產的增長。時間和錢的交易造成了惡性循環。一些人賣出自己的時間以賺到更多的錢,一些人愿意用錢來交換時間。為忙人提供工作服務以節約時間,為閑人提供娛樂休閑服務以花費時間。
5. 財富的悖謬。如果說世界的經濟增長取決于人類的欲望,取決于人類想擁有的越來越多的東西,那么這個世界并不缺乏增長的潛力。然而,在考察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之后,事實并非如此。發達國家中,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未來的顧客也越來越少,更長的壽命使年老的顧客有了更多的貧窮和挑剔,發達國家的顧客在逐漸消失。再看看發展中國家,這些地區的需求成倍增長,可是更嚴重的問題是,他們無力購買發達國家出售的大部分東西,僅僅只能購買基本的物品保證自己的正常生活,有限的購買力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想要讓發展中國家具有相當的購買力,首先需要他們能夠得到技術和資本制造東西賣給發達國家。這又是一個悖謬。跨國公司似乎有望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并不足夠令人信服。除此之外,在發達國家只能依靠刺激有錢人的更多的需求,比如奢侈品。盡管這些需求對于經濟增長很必要,可是它們是建立在社會嫉妒的基礎上,而且更多的消費者已經開始抵制奢侈。
6. 組織的悖謬。組織的悖謬表現為需要將各種對立的因素統一起來,需要在兩難困境中尋找適當的平衡。比如,好的組織需要是全球的但同時要是本地的,要擁有大的市場但同時能夠迎合小的環境,要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但同時能發揮員工的自主性。在這些對立中,組織不能二擇一,需要將它們有效地統一協調,不可偏頗。漢迪認為,組織就像奧德賽和他的水手們那樣,女妖用動聽的歌聲迷惑他們,而迎接他們的則是湍流和漩渦。奧德賽用臘封住水手們的耳朵,又把自己捆綁在桅桿上,從而戰勝了女妖的誘惑。現在組織也一樣,兼具硬和軟的兩面。有結構的、可控的、陽性的一面,也有靈活的、負責的、陰性的一面,兩者都不可缺失。另外,隨著組織的發展,未來組織的主要資產是人的智力。因此,組織這個概念變得不再具有明確的界限,而更像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聚在一起的群體。甚至這個群體不存在實體,“虛擬公司”也因此備受關注。組織變得日益模糊而重要性卻絲毫不減,構成新的組織管理悖謬。
7. 衰老的悖謬。每個人都會變老,但是因為社會歷史因素不同,每一代人的衰老是有區別的,下一代的人生活將不同于老一代的人,如不會經歷戰爭,不再長久地在組織內部工作,工作和生活的計劃更加隨意,教育期大大延長,婚姻的結束也不再是因死亡而是因離婚。個人的衰老模式已經更改,而社會還遵守著它舊有的運行軌道。每代人都肯定自己不同于上代人,而他們所做出的計劃卻要求下代人與他們一樣。代溝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8. 個人的悖謬。關于個人的意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強調自我,督促個人發現真正的自我,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計劃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另一種聲音強調個人的代表性或個人的歸屬性。在越來越多的場合我們被追問代表誰、來自哪個組織。這個時代對于人的組合仿佛格外強調。要想成為“我”,首先要成為“我們”,需要依靠別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我,需要依靠組織才能實現個人。然而,什么是我們所屬于的那個組織?顯然傳統意義上的組織已無法全部概括。
9. 公正的悖謬。社會需要公正這個最基本的原則和衡量準則,然而公正可能意味著更多矛盾。公正一方面意味給我們應得的東西(如按勞取酬),另一方面意味著給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如按需分配)。這兩個含義都沒錯,可是我們的制度往往只選擇其中一個含義。不同的依據需要不同的分配方式,而每種方式都會打著公正的旗幟理直氣壯。這些困境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存在。很多人認為公正就是要平等享有社會財富,這樣的方式對失敗者而言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對成功者卻不太公平,因為相對于其他人成功者的貢獻更多。現代的資本主義流行按照貢獻的多少來履行公正,那些有成就的人將會得到更多,但卻會加大社會差距,犧牲了那些需要最多的人,進而造成社會矛盾。
S形曲線
擺脫悖謬的方式,就是想辦法在這些對立面中尋找平衡點,將對立進行轉換。在分析了九個常見的悖謬之后,漢迪給出了平衡悖謬的三個基本思路。第一個就是S形曲線。
任何事物的發展軌跡,都會表現為S形曲線。所謂S形曲線,就是我們常說的波浪式前進。人生也好,組織也好,都會在搖擺不定中找到自己的上升途徑,逐漸發展,然后是下降和衰退。人們都希望保持上升態勢,但等到下降時再尋找新的途徑已經太遲,無能為力。
S形曲線是一個包含了很多意義的圖形。可以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周期、組織的發展周期、產品的生存周期,甚至代表感情的發展方向。它預示了許多事物的發展趨勢。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發展趨勢在逐步加快。曾經幾十年才會完成的周期,現在幾年甚至幾個月就會完成。但是這些絕不是S形曲線的全部意義。
S形曲線更為讓人興奮的意義在于在第一條曲線還沒有消失之前出現的第二條曲線。這意味著持續的增長。而開始第二條曲線的最好機會就是在A點。A點之后,曲線會逐漸走下坡路,更為重要的是,在A點上,時間、資源、實力都可以使第二條曲線很好的度過開始時艱難的探索期。在第一條曲線還沒開始走下坡路時就開始第二條曲線的探索,這就是讓組織保證持續發展的秘密。
發現第二條曲線,聽上去平淡無奇,但是它的確有效。現實中的組織,往往要等到組織發展到B點時,才會考慮采取變革措施。因為此時組織的狀況不盡如人意,現實迫使人們要有所行動來尋求組織的出路。而在A 點時,一切表現都很好,很少人愿意冒險拋棄這一切去嘗試新的方法。但是,此時尋求改變的確是明智的,這是唯一可以維持增長趨勢又同時開創未來之路的方法。
遺憾的是,即使這是條明智之路,依然有無數的障礙。開始的第二條曲線意味著要和已經取得了輝煌業績的第一條曲線相比較,從前成功的經驗和用過的經營方式,同新布置的戰略和另一種經營方式會產生劇烈沖突。而且往往會成功地阻斷第二條曲線的設想。無論怎樣困難,想要讓組織具有持續的競爭力,或者有持續的良好發展勢頭,重要的就是在發展到A點之前就開始培育第二條曲線。
問題在于,人們往往難于恰當地判斷出A點的的位置。對此,漢迪提供的規則是,作為領導者,應當隨時挑戰第一條曲線。當你還沒有發展到A點之時,你對第一條曲線的挑戰只是設想,不會造成損失。而一旦到達A點,這種未雨綢繆就會形成兩條線的較量,等到第一條曲線開始下滑時,第二條曲線自然就會發展起來。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世界屬于不滿意的人。”
圓環圖原理
漢迪提出的第二個解決悖謬的思路是圓環圖原理,也稱為甜甜圈原理。這是一個外圈有洞但中間實心的圓環圖,也就是說它的內圈是實實在在的,而外圈只有想象卻不存在實物。
漢迪希望用這個“甜甜圈”(Doughnut)來平衡核心和外圍的想象空間,讓我們明白如何平衡悖謬,把握什么是我們必須做的,什么是我們能夠做的。漢迪認為,這是解決“空雨衣”問題的出路,也是個人由自在到自為的途徑。
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可以用這個圖形的內圈來表示。在他們扮演的各種人生角色中有必須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這些必須做的事構成了圓環圖中的實心部分。但這并不是圖形的全部。人必須做的事之外,還有許多能夠做的事。所以,在甜甜圈的這個核心之外,還有更大的空間可以讓我們發揮潛力,做出職責之外的事情,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似乎才是人存在的更高層意義。
工作中常常會出現這樣兩種極端的情況:一種是所有的工作職責都被描述清楚,工作中不能做任何職責之外的事,所有的行為都是圓環圖中的核心——實心圓,個人沒有任何發揮的空間及余地;另一種情況是工作中沒有明確的界限,所能想到的都應該去做,這種工作給人充分的發揮空間,然而模糊不清的工作邊界常常會讓人缺乏充實感,似乎所做的永遠不夠。因此,工作中的關鍵是找尋圓環圖的平衡,既要有明確的核心,又要有適當的空間和發揮余地,還要有清晰的邊界界限(包括外圈邊界和內圈邊界)。由此可以引申出不同的責任意義。從前我們對于責任的界定是在內圈不犯錯誤,而現在不犯錯誤已經遠遠不夠,責任意味著做應該做的事,并且要盡力做好。個人責任如此,公共責任也如此。
圓環圖不僅適用于個人,也適用于組織。這意味著公司將會只有一個較小的核心,然后在這個核心周圍的外圍是各種合伙關系,整個組織保持適當的彈性。解決不同問題時,組織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以適應實際需要。這種組織的運行成本通常較低,但是對組織管理卻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這種組織當中所要協調的不僅是組織的內部關系,還有各個不同空間的關系。在使用圓環圖原理的組織中,資源配置和布局也會發生變化,宏偉的總部大樓不像從前那樣重要,工作的地點也并不總是在辦公室,而這些地方的溝通作用則日益凸現。
圓環圖原理的關鍵是核心的大小,空蕩蕩的圓環圖中沒有適當的責任和信念,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狀態,也解決不了“空雨衣”問題,而過大的核心只會讓我們在動蕩的世界中充滿無力感。
中國式合同
中國式合同的另一種表達是雙贏,就是找到合作雙方皆大歡喜的方法。這種思維在當代社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推崇。
漢迪在石油公司任職期間,有一次和華人經銷商討論代理合約。談判很順利,商討完畢之后,漢迪拿出正式的代理合同準備與對方共同簽署,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華人經銷商對漢迪的這一舉動不理解,他認為已經談妥的代理事宜,一旦要簽訂書面合同,就可能發生微妙的變化,即偏向要求簽約一方的利益。因為在這個華人的意識中,合理的合約無需法律約束就可以自動落實,而損失對方利益的合同即使訴諸法律也無法實施。
這個插曲的關鍵并不在于最終這份合約有沒有簽署或者該不該簽署,而在于華人供應商的思維方式。在此以前,人們通常認為,協商的目的就是要犧牲對方的利益而增進自己的利益,因此合約的達成往往要依靠法律的約束與保障。而“中國式合同”卻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協商并非只能你進我退、你多我少,而是可以尋求一種雙方都滿意、都獲利的方式。正是因為對雙方都有利,那么法律的約束也就不再必要。
“中國式合同”的方法論意義是妥協。要維持長久的合作,除非通過妥協,使雙方都獲利,別無良策。至于中國人是不是都這樣看待合同,對于漢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從這種方法中悟出了克服悖謬的根本途徑。如果一個人、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都想著更大更快更強,一心要戰勝對方,那么,結局是損害我們自身生存最終要依賴的東西。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中國式智慧中確實充滿了這種相反相成的警句。從這一意義上看,妥協不是軟弱。沒有妥協,就會培育出律師世界和暴力叢林。甚至個人的發展也充滿妥協,即眼前的愉悅和長久的利益之間的妥協,未來最好的東西和眼下最想要的東西之間的妥協。這種對于妥協的把握,正是我們擺脫悖謬的重要手段。只有妥協,才能培育出同情;只有同情,才會使世界走向博愛。
漢迪的這些思想,富有哲學意義。究其本質,他除了其他管理學家所強調的理性和邏輯外,更為重視想象和感悟。也許,這種思維方式,對中國的管理者能夠帶來不同于其他管理理論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