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回答阿道夫的一個問題道:“你知道嗎,阿道夫,在我現在這個年齡來看,人們若只曉得我寫了幾部著作及發明了一些理論,我認為是不夠的。如果沒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你就不能說你已改變了世界。
太多人關注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和論著,卻鮮有人深入了解德魯克生平和人生軌跡。讀一種理論或思想,必須明白那是一個人的理論和思想;割裂了人與人的思想,不深刻地了解這個人,如何深刻地了解他的思想呢?
當然,我這里要說的是關于企業家的。我們的企業家學習和閱讀德魯克的著作,探討和實踐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理論,但常常不去了解德魯克這個人,他們知道作為管理學之父的大師德魯克,卻不知社會生活中鮮活的大師德魯克。
1950年,德魯克隨父親阿道夫拜訪熊彼特時,熊彼特回答阿道夫的一個問題道:“你知道嗎,阿道夫,在我現在這個年齡來看,人們若只曉得我寫了幾部著作及發明了一些理論,我認為是不夠的。如果沒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你就不能說你已改變了世界。”德魯克說他“從未忘記過那段對話”,而且這句話成為衡量他一生成就的指標。
2002年德魯克在接受Business 2.0的采訪時,當被問到“你希望將來被后人記起的是什么”時,德魯克答道:“那就是我曾經幫助過一些人實現了他們的目標。”
德魯克半生關注和幫助非營利性組織解決管理問題,并身體力行地致力于某些慈善事業,一方面源于他對“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在社會發展中的功能的認知;另一方面更是源于他對整個世界的關懷。他長時間為非營利組織及社區團體提供無報酬服務,不僅僅是想要深深地探討管理、經濟、政治等多領域的知識,是因為他懷抱著對周圍人群、社區和世界的愛和關懷—他要改變這個世界,于是他要尋求這些知識以深刻地理解世界和診斷世界的毛病。
德魯克不僅成就了自己“大師中的大師”,更為自己此生獲得了幸福。前者得力于知識,后者得力于愛。
了解德魯克,要了解德魯克這一生的幸福;做企業家,要明白德魯克的管理,也要推人及己,明白企業家的幸福。
企業家的幸福是什么?德魯克是說過的,他不僅書里說,也用自己的行動給以啟迪。作為管理學者,德魯克探討管理真諦,著書育人、力行咨詢,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給身邊的世界。企業家呢?
在每個企業中,管理者都是賦予企業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如果沒有管理者的領導,“生產要素”始終只是資源,永遠不會轉化為產品。在競爭激烈的經濟體系中,企業能否成功,是否長存,完全要視管理者的素質與績效而定,因為管理者的素質與績效是企業惟一擁有的有效優勢。
在當前的發展階段,在中國的企業中,我們的企業家、管理者尤其要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企業家的素質與績效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前途。
但我要說的是,為什么德魯克如此強調企業家的績效?企業家的素質是在提高的,我們的企業家們讀MBA、EMBA的越來越多了,系統接受管理理論的也多了,讀過和理解德魯克等大師的典籍的也多了,但是績效呢?為什么德魯克始終強調“成果管理”,因為他知道,成果太重要,績效太重要—即使你目標再正確,失去了績效,你能對身邊的企業、社會、人民作出貢獻嗎?
企業家的幸福是什么?那就是把自己的智慧轉換成促進企業成長的“生產力”,能夠在素質提高的同時,將“管理”轉化為“成果”,這是一個企業家的使命,也是企業家的幸福。
當前的問題是,企業家知道了“管理”,卻將管理束之高閣。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被推崇備至的,它的價值正在于讓“卓有成效”變得可以操作、可以學習、可以掌握。但,企業家們有誰認真地在讀過之后去身體力行的?時間管理你嘗試了沒有?要事優先、有效決策、用人所長、重視貢獻……也許你都知道,但是你有過實踐嗎?任何借口都會找到,但“沒有成效”就是沒讀懂德魯克。
德魯克告訴你怎么做,但他的初衷是你知道了就要去做出成果。德魯克自己“寫了44本經典作品,六度獲麥肯錫論文獎,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近40篇經典文章,他宏觀的思維與微觀的堅持,加上成熟的心智,開闊的視野,超然的格局,并且通過他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地貢獻人類社會”,他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活教材,但讀他的人學到多少?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再次寄托了德魯克對“企業家實踐”的心愿,他“將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視為一種實踐、一門學科。他并沒有涉及企業家的心理和個性特征,而是探討了他們的行動和行為”。德魯克耗費心血,在此書破舊立新,他沒有像其他探討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書籍那樣去賦予企業家精神神秘的光環,認為那是天賦、才干、靈感或“靈光乍現”;德魯克將“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視為有組織—且需要加以組織—有目的的人物和系統化的工作”。事實上,他強調什么呢?他撕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面紗,就是想使之成為“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可是,當我們企業家也明白“意外事件、不協調的事件、程序需要、產業和市場結構、人口統計數據、認知的變化、新知識……都是創新機遇來源”的時候,為什么我們的企業仍是乏于創新活力?
也許《管理的實踐》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
而當我們的企業家讀到《管理:使命,責任,實務》的索引中有多達36處談到“責任”的時候,是否意識到本書闡釋的管理的真諦:管理使命、承擔責任、勇于實踐?德魯克指出,管理重心是使工作有生產力并使員工有成就感,管理需要以社會影響和社會責任為支柱。他探討高層管理的功能、結構及任務,探討哪些是高層管理真正應該做的工作。提出“組織規模的大小無所謂對錯,只要規模適當”以及“多角化經營的四種工具和五項原則”。德魯克盡自己的努力在創新著—他讓管理變成學科,變得可以操作和使用,但企業家們意識到“使命和責任”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實務”。
這是一個無奈的話題。但我們的企業家必須明白,這是大師一生著書無數的用心所在。他的書讓我們獲得管理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一種管理的意識,實踐的意識—當管理被他變得如此清晰可見的時候,請不要辜負大師的苦心,將“管理”用起來,而非知道了卻“束之高閣”。
也許,這種管理的實踐正是企業家的使命所在,而同時也是企業家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