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速發展的消費信貸市場中蘊藏著由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信用風險,個人信用是一般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信用對消費信貸會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通過構建個人信用對消費信貸影響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實證檢驗分析這種影響,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規避個人信用風險對消費信貸影響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個人信用;消費信貸;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2-0074-04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信貸品種的日益豐富和信息技術的支持,消費信貸在20世紀60年代后迅速發展。英國2004年底消費信貸總額已達2185億英鎊 ,日本2005年底已達34萬億日元 ,美國2005年底已達2.1萬億美元 。然而快速發展的消費信貸市場中卻蘊藏著由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信用風險,個人信用風險是構成一般信用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個人信用對消費信貸會產生重要影響。在此,本文首先構建個人信用對消費信貸影響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實證檢驗分析這種影響,最后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規避個人信用風險對消費信貸影響的有效途徑。
一、個人信用對消費信貸影響的理論模型
假定消費者希望獲得q元的貸款 ,他獲得貸款必須支付的價格為X,X為隨機變量。概率分布F(x|w)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已知的,并且依賴于消費者的信貸數量(w)。假定消費者的信譽指數越高,在給定的價格或低于給定的價格下消費者獲得的信貸就越大。形式上F(x|w)意味著消費者在其信譽為w時的積分方程。因此對于任意的?啄≥0,都有可行的價格x。
當信貸購物時,消費者可以選擇多樣的資金來源。如貸款公司和零售商,提供簡單的實用的信貸,相應的伴隨著高利率。其他資金提供者提供給風險偏好的消費者以低利率。
假定消費者有兩種類型協會的選擇:高成本和低成本的貸方。X1是從低成本貸方獲得的,F1(x)為積分函數。X2是從高成本貸方獲得的,F2(x)為積分函數。假定F1(x)≥F2(x),對于所有的x都成立。
盡管低成本貸方提供低利率,一些借款者將通過這些貸方被拒絕信貸。對低成本貸方來說,消費者有p<1的概率接受資金的提供,而p(w)是以limw→0p(w)=0的信譽的增函數。每單位資金提供希望的申請數量為1/p(w)。對高成本貸方來說,例如消費者的成本為c,接受一筆確定的貸款提供 。具有信譽w的消費者將會選擇切實可行的預定價格,因此對于低成本和高成本的貸方(分別為r1和r2),滿足:
對于高風險的消費者,p(w)是低的。因此,搜尋成本的期望在低利率貸方會高,并且r1與r2的相關性比具有高信譽的消費者的情況高。Weitzman(1979)已經證明消費者從最低的預定價格的分布中取樣,因此有命題5。
命題5:從高利率資源借款的頻率與借款者的信譽w成反方向變動一個附加的行為猜測是有可能的;當消費者希望借到大額數目的款時,他們會更強烈地搜尋低利率貸方進行信貸。然而,這種猜測在沒有嚴格限制假定下通常在數學上是難以成立的。。
個人信用等級高,說明個人的履約能力強。因此在既定的信貸合約中,履約能力越強,對貸方的保護程度越高,貸方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小。因此個人信用可以降低消費信貸風險,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個人信用越高,消費信貸的風險就越低,反之則風險越高。
二、個人信用對消費信貸影響的實證分析
反映個人信用的指標可以通過個人信貸的違約率、不良貸款率等來體現。下面通過美國個人信貸的違約率和不良貸款率指標來衡量個人信用狀況對消費信貸的影響。
取1985年至2004年美國消費信貸與所有銀行的違約率的季度數據進行計量分析。為了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此處將兩個時間序列進行取對數。
經過對兩個對數序列的單位根檢驗,兩個序列均具有單位根,為非平穩序列,進而對它們進行單整檢驗,結果顯示它們均為一階單整序列。
由于序列LCC和LCOR之間滿足協整檢驗前提,回歸方程估計殘差序列e的取值如圖1。對序列e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上述結果表明殘差序列在1%的水平下拒絕非協整零假設,因此可以認為違約率與消費信貸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
根據E-G兩步法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結果如下:
△LCC=-0.004△LCOR+0.017-0.054et-1
上面的結果顯示,信貸違約率的變動率上升一個百分點,則消費信貸的變動率會下降0.004個百分點。
對兩個序列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見表3。
從檢驗結果來看,拒絕消費信貸不是違約率的格蘭杰成因的原假設犯錯誤的概率為0.15%左右,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認為消費信貸是違約率的格蘭杰成因,而且兩者互為因果。
再取1987至2004年不良貸款率與消費信貸的季度數據進行計量分析。
兩個序列均為一階單整,估計方程為:
LCC=-0.4LDR+14.5
方程表明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越高,銀行所提供的消費信貸就越少,不良貸款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消費信貸會降低0.4個百分點。
盡管以上兩個方程的結果有較大差異,但顯示出消費信貸與個人信用存在的變動關系是一致的,即個人信用狀況的惡化會降低消費信貸。銀行為了規避風險,根據違約率和不良貸款率的高低進行消費信貸的發放。因此消費信貸的多少不單由消費者影響,還受到銀行放款意愿的影響。
三、我國發展消費信貸業務中規避個人信用風險的有效途徑
建立個人信用制度,旨在通過對個人信用的調查與評估,賦予信用一定的價值,讓在不超過自身信用價值的前提下自由變現使用,并通過具有法律強制性的外部約束力來規范個人信用活動及當事人的信用行為,引導個人內在心態的變革和守約意識的提高,從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建立我國的個人信用制度,既需要參照國外經驗,也需要立足于我國國情,既要考慮到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更需要考慮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經濟不斷成熟和完善對制度的連續性要求。
1.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聯合征信體系
目前已建立的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信息資料還很不完全。大部分消費者沒有信貸歷史,也就是在銀行沒有信用記錄。同時,消費者個人信息分散在很多單位,如申請人工作單位、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工商、稅務部門以及法院等,而這些單位分別歸屬于不同的部門,相互之間并沒有建立信息交流機制,銀行要想獲得消費者的全面信息,需要向各個單位分別了解,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給信用調查帶來很大困難。由于資信調查難度大,使得銀行在開展消費信貸的過程中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難以進行科學的貸款決策。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聯合征信體系是今后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
建立個人信用聯合征信體系應按照“權威、真實、統一、高效”的原則進行。建議國家成立全國信用管理中心,由該中心在目前已初步建成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基礎上以終生不變的身份證號碼作為識別碼建立個人信用總戶,聯合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及法院、公安、稅務等職能部門通過計算機網絡參與組建信息庫。各部門負責系統內對有關個人的資料進行收集、匯總、分析傳送等處理。全國信用管理中心,按照擴大利用和全面效益原則進行信息的科學管理,提高信息經濟價值,用立法的方式確定信息的發布、使用、保密范圍,多層次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個人信用報告。Pagano和Jappelli(1993)說明了,家庭流動性最高的國家,人均信用報告的數量也最大。[1]將一名借款人的信用歷史提供給潛在的放款機構,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放款機構有了這類數據,就能夠避免對還款記錄不好、有違約歷史或破產記錄的高風險個人放貸。同時,借款人對一家機構的遲付或不付,可能招致多家機構對該借款人的懲罰。因此,信用報告有助于提高借款人的自律性,降低道德風險。信用報告是借款人為自己創造的信譽抵押品,它對履行承諾的激勵作用與實物抵押品幾乎一樣。對缺乏實物抵押品的借款人而言,信譽抵押更為重要(米勒,2004)。[2]對銀行來說,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評價個人的信用等級,做出科學的決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有效監督個人行為的機制,同時降低商業銀行的調查成本。在米勒的調查中,31%的銀行表示,如果沒有征信公司的信息,處理貸款申請的時間至少會加倍,另外33%表示時間會大大上升,上升幅度從25%到100%不等。60%以上的銀行認為,如果沒有征信公司的信息,處理貸款申請的成本至少會上升25%,近70%的銀行認為,缺乏信用信息會使違約增長25%以上。
2.建立個人信用評估機制
從國外來看,個人信用評價體系是建立在長期積累的統計數據基礎之上。在我國,目前由于銀行獲得的消費者信息有限,缺乏相應的統計數據基礎,難以對消費者信用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而目前一些中介機構所建立的個人信用評估數量模型與銀行的實際業務脫節,也不能完全滿足銀行防范和控制貸款風險的需要。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個人信用評估機制,在實際貸款過程中,銀行主要依靠經驗判斷來決定貸與不貸、貸多貸少,貸款決策的科學性難以保證。
“個人信用等級”是一個自然人的價值和聲譽的體現,是一個自然人的“身份證”。因此應嚴格按照“科學”、“獨立”、“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進行評定,操作規程應做到規范、準確、真實、完整。個人信用評定是對個人信用風險進行評定,為銀行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但是對個人資信的評估很大程度上依據過去個人道德和行為的記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信用程度不高、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在評估“資金實力”的同時必須要注重對借款人道德品質的考評。建議將每個人的資信評定分兩個體系組成,即道德品質體系和資本實力體系進行評分,這樣可以避免將道德品質和資本實力混為一談,因為有時較強的資本實力可以掩蓋其較差的道德品質的缺陷,這樣可以對個人信用評定結果有清晰與理智的認識。
3.建立個人失信懲戒機制
個人信用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個人違約行為的全社會制裁,使違約的成本很高,消費者一旦有了違約記錄,在社會上將寸步難行,從而約束消費者誠實守信。我國目前缺乏對違約者的有效制裁和處罰,沒有對失信行為的社會化約束機制,借款人如果拖欠銀行貸款,只是受到銀行的追究,而在其他工作和生活領域并不會付出任何代價,他們的日常生活幾乎不受影響,失信懲罰措施就失去了它“懲前毖后”的功效。對于授信部門來說,由于失信懲罰機制的不健全,信用申請者無視失信的懲罰措施,也增加了其回收到期信用的難度,這也給授信部門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信部門進行個人信貸業務的難度。在違約成本遠遠低于違約收益的情況下,消費者作為理性人,選擇違約的概率自然會比較高。在消費信貸開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消費者惡意拖欠銀行貸款的情況,給銀行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按照“成本一收益”原理,對違約借款人采取強有力的制裁,讓有失信行為的人感受到失信的痛處,既可起到懲罰的作用,又有利于促進全社會的信用觀念的提高,可以根據違約人信用的大小和失信行為的嚴重性分別采用不同程度的制裁措施。首先進行金融制裁,對違約的個人、銀行不再繼續貸款,不允許其使用信用卡透支;其次結合社會信用制裁,聯合工商、銀行、通信等部門,增加其獲得這些部門相關服務的難度,例如工商注冊、銀行開戶、各種通信設施的開通等;再次應采取輿論制裁,在國家個人信用中,在個人檔案上作永久性記錄,列入黑名單;最后對情節嚴重者動用法律制裁,以保全銀行資產,維護社會信用。由于信用違約成本的提高,任何理性的消費者都會在使用個人信用的過程中,比較短期的違約獲利與長期的失信損失而做出明智的選擇,規范自身的行為,遵守信貸合同并保持守信習慣。
參考文獻:
[1] Pagano, M., T. Jappelli,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3, No 5, 1693-1718.
[2] [美]米勒編,王曉蕾等.征信體系和國際經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