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夜之魅:歷史陳跡像一桶經典混釀
如果說午夜陽光(極晝)有點夸張,那么,起碼半夜12點在涅瓦河邊的露天吧就著自然光讀讀書是稀松平常的事。因為,這里的6月是白夜。圣彼得堡在北極圈附近,夏天的太陽總在頭上轉悠,這邊剛夕陽西下,一會兒那邊就朝霞滿天,每年6月22日太陽最勤快那天還定了個節日—白夜節。靠近這個節,地球的好多角落都來人瞧稀罕。
圣彼得堡有1000多處名勝古跡,其中包括548座宮殿等大型建筑、137座藝術園林、32座紀念碑以及數不勝數的雕塑,當然,圣彼得堡能號稱“北方威尼斯”,橋也是少不了的。以沙皇官邸冬宮為家底設立的艾爾米塔博物館與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是同一個級別的,你要想瀏覽全部奇珍異寶,得在宮里串1000個門,走上22公里,光聽簡介看個大概就需要18年。據說,夏宮更是美輪美奐得令人咂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圣彼得堡列為第八位最受歡迎的旅游城市看來是相當有道理的。
圣彼得堡有300年歷史,坐落在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邊有一座彼得大帝躊躇滿志的青銅騎士塑像,仿佛訴說著彼得大帝當年的心境。彼得大帝挺闊的,滿世界招商招標和邀請,各國建筑師、藝術家不知道是拿了彼得大帝多少銀子來了勁,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將意大利風格的房子比意大利還意大利,法國風格的比法國還法國,也許為投皇上所好,能放雕塑的地方盡量多整上一個。我覺得在這里比歐洲其他國家的老城區老建筑的雕塑多得多。半夜出門,總覺得到處有人站崗,到處有臉看你。
1703年開城時命名成“圣彼得堡”,就是一個西方日爾曼色彩的名字,俄羅斯人本來習慣叫“格勒”。1712年國都干脆從莫斯科搬到了這個在市政工程上花了不少心血的新城市,一待就是200來年,到1918年才又遷回莫斯科。一戰爆發,俄羅斯人去掉了城市名字中的日爾曼味,圣彼得堡在1914年改為“彼得格勒”。蘇聯時代為紀念列寧,在1924年改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人認祖歸宗,又叫回了老名字—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的歷史陳跡像一桶經典混釀,因為混釀,圣彼得堡在經典中具有了一種特殊時尚,正逢白夜華燈,其魅力非常。
酒嘛,水嘛!絕對伏特加算個啥嘛
酒嘛,水嘛!這句話在俄羅斯實在是恰如其分。因為,“伏特加”一詞在俄語中就是從“水”轉意而來,而俄羅斯人喝伏特加就像喝水一樣。在俄羅斯有句話,如果伏特加像面包一樣是固體的,也會一口吞了它。
絕對伏特加,別看這款烈性酒的原料不過是土豆小麥,但也在《福布斯》全球頂級奢侈品排行榜與名車名表平起平坐,中國的高檔西式餐廳酒吧也常可見到它的蹤影,實際上這款酒不是來自俄羅斯,而是來自圣彼得堡原來的主人—瑞典。但這不重要。某種意義上,伏特加已經成了俄羅斯的民族標志。
在圣彼得堡街頭的晚上,時常會碰到把伏特加當水喝的醉鬼。我原來想象中的醉鬼,是不修邊幅、衣冠不整、滿身酒氣而且步履踉蹌的,但我在涅瓦大街碰到的幾個不是這樣。開始我還以為人家攔住我是問路什么的,因為對方西裝革履,舉止還挺斯文,即使他胡言亂語豪言壯語在我聽來都是標準外語。直到發現對方兩眼有點發直和一嘴酒氣才使我猛醒,原來被醉鬼纏上了,他敢情是找不著家門但要找人傾訴衷腸。我趕緊擺脫,對方也不胡攪死纏,努力穩住踉蹌的腳步,沿路尋找下一個傾訴對象。

因為酗酒現象增多,蘇聯時期的戈爾巴喬夫曾經頒發過法令《關于消除酗酒的措施》,但老戈失算了,酒不見了,但糖也不見了,市場糖荒嚴重,人們爭相搶購并且儲藏食糖,原來是為了在家里自力更生釀酒,反正酒精可以由糖發酵轉化。
伏特加現在已經成為俄羅斯繼天然氣和石油之后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僅是在莫斯科的克里斯塔爾(Kristall)伏特加制造廠,每年就有超過一億升的伏特加流向世界各地,地球各角落都有好這口的人,當然,大量的是用來調制雞尾酒。其實,早在16世紀,俄羅斯的國家領導人就強烈意識到這玩意兒能來銀子。那是由于連年征戰軍費浩大,國庫銀子沒了,怎么辦?伊凡突然想起曾在喀山看到一家小酒館,販夫走卒都在踴躍掏空袋中銀子喝伏特加。有了!總結典型經驗,發展特許專營!于是,一種稱為卡巴肯(Kabaken)的小酒館就到處在人群扎堆的地方開設。牌照很吃香,肯交重稅才能被特許到一塊,但不用擔心收不回投資,因為俄羅斯人好酒,只要聞到伏特加的酒香,就會奮不顧身撲向酒桶。卡巴肯里不提供飯菜讓你悠悠地喝,這里是純粹的酒館。有些卡巴肯連座位都沒有,干脆屋子中間一個大酒桶現打現喝。衙門捕快看到通緝犯要抓,但對方閃進酒館就只能在邊上干等著(其實也不會干等,自己也趁機喝一口),因為皇上有令喝酒時分暫時豁免。當然,喝酒總有個頭,只要對方腳出店門,豁免自動取消,捕快趕緊快捕。別以為我這是隨意發揮,這都有文字出處。總之,沙皇吃定子民們好酒,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濟激勵措施后,開辟了一個重要的稅源,當然也大大地加強了伏特加的市場推廣力度。
伏特加的傳統生產工藝發展到現在,已經深深打上現代科技的烙印。大家都知道門捷列夫,他在1869年發現元素周期表。但很少有人把這位偉大的化學家與伏特加聯系在一起。這位仁兄大概也好這口,閑來無事居然鉆研起了酒,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經過反復實驗分析,1894年搞出了一個伏特加標準配方和工藝流程,現在標準40度的伏特加就是按照門捷列夫指示辦事。有一款“俄國斯丹達原味伏特加”就號稱用的是門捷列夫配方,酒標上赫然印著門捷列夫簽名。門捷列夫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居然還成了酒業公司的形象代言人。這款標榜“原味伏特加”的酒來自號稱全俄羅斯技術水準最高的新圣彼得堡釀酒廠,只挑選西伯利亞大草原的小麥作為原料,取其因生長緩慢而聚集的精華蛋白質,釀酒之水則選用被譽為是“全世界最柔軟與純凈”的拉多加湖冰川溶水,要經過4個階段的工藝流程、8重蒸餾,4次在木炭和石英中的過濾,才釀得號稱沒有任何雜質的40度好酒。
隨著俄羅斯人腰包漸鼓,中國商人也開始瞄準了他們。我的一位內蒙古朋友,他做的伏特加光是品牌名稱就夠牛—成吉思汗,這老兄常年穿梭中俄蒙,了解俄羅斯人脾性,做酒全拿好料,目前試水已受好評。
“新俄羅斯人”在釀自己的酒
伏特加雖然就像咱家茅臺五糧液一樣是民族酒精飲料的標志,但葡萄酒的消費人群和消費量在俄羅斯增長速度很快,目前,人均年飲用量已經達到7升,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為人均0.3升),據預測未來兩年將達到15升。俄羅斯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差不多有1.5億,想想這個市場有多大。我還專門去考察了圣彼得堡的一家大型賣場的酒類銷售區,價格都在200盧布上下,也有100多盧布和400盧布的。啤酒的受歡迎程度也越來越高,在圣彼得堡,午夜過后,如果你留意一下會發現路燈下時常有一堆空啤酒瓶,有意思的是,這些啤酒瓶不是亂扔亂堆的,而是一個個排列整齊地扎堆(這至少說明喝酒的主沒醉)。伏特加遭遇葡萄酒和啤酒挑戰的主要原因是一代新人在成長。俄羅斯管這代新新人類叫“新俄羅斯人”,他們是蘇聯解體后政治經濟體制發生翻天覆地改變中成長起來的一代。

“新俄羅斯人”成長在“經濟休克療法”的時代,在物資短缺的年頭兒還少不更事,長大過程中外國電影也看多了。長大了正好國家經濟也復蘇了,石油天然氣滿世界都是稀罕物,且越來越搶手。面包有了,牛奶也有了,光吃土豆燒牛肉,老喝伏特加顯然有點鄉巴佬了。別人時興什么咱也不能落伍,于是葡萄酒和啤酒伴隨著生活方式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成為一代“新俄羅斯人”的飲品新寵。
俄羅斯不是葡萄酒主產國,雖然像俄羅斯知名啤酒公司OCHAKOVO也赤膊上陣,每年壓榨1.5萬噸葡萄做酒,但缺口實在太大,國內消費的葡萄酒主要依靠進口。由于歷史原因,原來主要從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進口,這幾年的進口增長量也像中國的股票一樣呈現“牛市”指數,年年爬升,從25%達到40%。2007年初出現“井噴”現象,葡萄酒第一季度進口同比增長61%。進口葡萄酒已經不再局限于原來的那兩個在國際葡萄酒界名頭不響的國度,在“新俄羅斯人”漸成主力的消費大軍中,越來越多的人青睞葡萄酒江湖上已經揚名立萬的產酒國。于是,法國進口的占了16%,西班牙22%,德國15%,智利6%,意大利7%。

有趣的是進口增長這么猛,但貨架上卻沒多少酒。估計進來就被大家喝掉了是一個原因,但另一個原因是2007年發生了一件俄羅斯人民生活中的大事(事關喝酒,對好這口的俄羅斯人來說一定算是大事),第一季度快結束時俄羅斯禁止進口格魯吉亞和摩爾瓦多的葡萄酒,到了夏天酒像衣服一樣也要“換季”,總不能還是冬日暖身酒吧,應該換情調紅酒和清涼啤酒了,但市場一下子出現了“酒荒”。回頭注意一下上面的數據,雖然那些江湖名頭大的國家進來不少酒,但加起來也只有進口量的60%左右,近一半還是從格魯吉亞和摩爾瓦多進的。暢銷貨更容易出仿冒偽劣,看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問題也一體化了。據說,進口葡萄酒假貨泛濫,還有殺蟲劑沒整干凈的,或許還有其他原因。總之,政府一聲令下,得,那兩個國家的生意黃了,這邊的老百姓也鬧心,沒酒喝了。俄羅斯國產葡萄酒的價格兩個月上漲了30%。而新消費稅政策沒有出臺,新的條形碼閱讀機沒有來得及安裝,就是有酒也賣不了。這個夏天真是苦了俄羅斯的酒民們!
在圣彼得堡訪問期間,正好遇上俄羅斯的國慶節,街頭舉行大型花車游行慶祝,男女老少都起勁,當然年輕人和孩子是主角,他們身著盛裝,扮演著各種角色,一路引發無數相機聚焦。看著這個熱鬧歡快的場面,看著一張張年輕的甚至稚嫩的笑臉,令人深深感到,在圣彼得堡這個歷史沉淀深厚的城市,“新俄羅斯人”在釀自己的酒。
金 煒
著名酒水渠道策劃人,曾被評為“影響中國的100位營銷首腦”,現經營長白山冰酒和華夏五千年葡萄酒兩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