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我國各地名酒志的資料記載,許多風味獨特的名酒,最早大都出于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小鎮,顯而易見,歲時酒俗源于民間。釀造美酒的同時,也孕育了動人的酒俗傳說。
春節 舊時民間叫過年,也是農閑釀酒的時候。昔日北京的“大酒缸”正是在過年時熱鬧起來。《社會風俗》說:“煮酒,在朱紅缸蓋上暢飲,助年氣興致,添墨客詩韻。”是為“扶陽”與“消寒會”。史書稱,漢武帝時曾欽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即改稱為春節。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福祉、吉祥、康寧、長壽。如清代文人袁景瀾寫蘇州的《年節酒詞》中所述:“頌椒煎餅元旦后,新年排日宜飲酒。隔歲藏肴出宿儲,歡情共洽親朋友。”史書又講,元旦飲“屠蘇酒”習俗始于東漢。宋王安石《元旦》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明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云,‘此華佗方也’。”“椒花酒”是用椒花泡酒制成。南朝梁宗懔撰《荊楚歲時記》云:“俗有歲首用椒花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北周庾信在詩寫道:“正朝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農歷正月十五燈節 亦即元宵節、上元節。最早見于唐代,曾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故而人們向天宮祈福,用五牲、果品和酒供祭。撤供后家人團聚暢飲美酒,夜晚觀燈吃元宵。
農歷二月初一中和節 又稱春社日,這天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宋文人李在寫有“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詩句,意思是飲宜春酒有醫治耳聾功效。清代陳夢雷撰《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民間里閭釀酒,謂宜春酒。”
清明節 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民俗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有掃墓、踏青的活動。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清明節有飲酒祭奠習俗。唐代段成式撰《酉陽雜俎》云:“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后,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唐代白居易詩曰:“何處難忘酒,朱門羨少年,春分花發后,寒食月明前。”杜牧《清明》詩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與酒有關。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民間為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還有為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和鎮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俗。唐代《外臺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中,均有菖蒲酒的配方及服法。唐殷堯藩詩云:“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明劉若愚撰《明宮史》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顧鐵卿撰《清嘉錄》也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的描述。因雄黃對人體有毒害,這一習俗已逐漸廢止。然而,端午節飲酒還是古今傳留。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別稱仲秋節、團圓節,是日,家人團聚,摯友相會,都以賞月飲酒抒懷。《說林》稱:“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撰《天寶遺事》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滅燈燭,月夜下行‘月飲’。”韓愈有詩云:“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飲奈明何?”清代中秋節有飲桂花酒為習俗。清潘榮陛撰《帝京歲時記勝》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陳酒’”的記載。“桂花陳酒”,為京師傳統節令酒,也是宮廷御酒。時至今日也還有八月中秋飲桂花陳酒的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或稱重九節、茱萸節這天民間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始于漢代。宋高承撰《事物紀原》載:“宮內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歷代人們逢重九登高、賞菊、飲酒,延續至今。清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稱:“重陽時飲良鄉酒配糟蟹而嘗之。良鄉(今北京房山縣內)酒者,其味清醇,飲之舒暢。京師酒肆有之。”明醫藥學家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說:“飲菊花酒治頭風,明耳目,消百病,好顏色,頭不白,且輕身耐老延年。”還提到“釀制菊花酒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
大年三十除夕夜 人們有通宵不寢辭歲、守歲的習俗。梁代徐君倩撰《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飲酒習俗,唐白居易詩《客中守歲》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詩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宋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有:“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除夕飲酒演變為全家聚餐共飲團圓酒,如在臺灣除夕全家人“圍爐”歡宴,平日不喝酒的人,也要喝一口家鄉釀的酒,取意“興旺久遠”,吃一口芥菜做的“長年菜”祝愿“健康長壽”。浙江杭嘉湖平原的除夕夜,各家吃年飯時,都要喝“分歲酒”,寓意“天增歲月人增壽”。除夕夜飲酒的習俗延續到今天,可謂“神州大地迎新春,萬民共飲團圓酒”。
如斯日月留嚙痕,歲時酒俗可辨認。人們會從舊時遺風中覓到社會變革印跡,而為歷史發展的見證。而今,人們在奔小康的時空里,歲時酒俗自會映襯人間祥和風情萬千。酒俗和酒節、酒令一樣,更為華夏酒文化增輝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