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C E O、女律師、女教師、女記者、女工程師……女性的力量已經不言而喻。似乎所有的聲音和跡象都在凱歌高奏,為女性職業者勾勒出一幅華麗的畫卷:“世界是你們的。”
然而,當職業的命題又一次洶涌而來時,擺在所有職業女性面前的,不僅僅是關于職業聲望這一道難題。
是錢決定了職業的聲望還是其他?
當我們還困擾于是升還是生的兩難抉擇時,當我們還在猶疑是回家還是回到職場時,職業的定義早已發生了變化。
職業是你的飯碗,更是你的階層名片。
人力資源網站發布的一份職業女性現狀調查報告表明:70%的女性并不清楚自己的職業生涯該如何發展和規劃,甚至有的女性認為無法實現自我價值。48.7% 的職業女性不滿意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水平,沒有足夠的成就動機讓她們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去換取加薪、升職的機會。
在職業面前,都市女性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幸福和自由。與此同時,在白領階層中,有過1~2 次跳槽經歷的女性比例為45%,比男性的比例高出14%。職業身份的認證在這個時代顯得混亂而龐雜,而女性們往往比男性顯得更加困惑和茫然失措。
理想地說,一份能帶來金錢、上升空間和滿足感的職業肯定是一份享有較高社會聲望的職業,而事實上卻并非如此。有社會聲望的職業并非能滿足女性的自我需求,它更像一個虛榮的光環,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叫苦不迭。
最想逃離的職業——女CEO
“女強人”被現代女性認為是具有侮辱和歧視性的字眼,跟女博士一樣,女強人被劃分為了第三性,意味著強勢、干練、敬畏和疏遠。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名片上光鮮的頭銜,某某總經理、某某總管,卻忽視了其實身處其中的她們并不愿意冠以這樣的頭銜,誰也不愿意從女性的角色中剝離,成為被模糊了性別的第三性。
【案 例】
從內心來講,我拒絕成功
杜曉梅,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同意隱去公司名稱和真實姓名后,杜總終于肯接受采訪,這是她第一次面對媒體甚至他人說出的肺腑之言:“其實我一點也不想當什么總經理,女強人。”32 歲的她,絲毫看不出時間流逝的痕跡,很漂亮也很有氣質,在財富和成功的背后,難免有人會衍生出種種不堪的假設和想象。“如果你嫁給了比你還要成功的男人,別人會說你是靠著老公才有今天的成就;如果你嫁給了普通人,別人會覺得你一定不安于室;如果你到了現在還沒結婚,那你完了,你不是交際花還能是什么? 他們從來不會關心你真實的水平和能力,也沒有人相信你真的能做出什么。尤其不幸的是,你居然長得還可以。”杜女士說,如果你在乎外人的看法,你會發現這樣的職業并不值得你去爭取和擁有。
剛剛結婚的杜女士最理想的職業的是做一名公司的小白領,朝九晚五,回家給老公做飯打掃衛生,生孩子。沒有職業壓力,可以把日子過得像個樣子。“等你做上了這個位子,你會發現你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雖然我認為自己的生活很幸福,但職業本身帶給我的壓力和焦慮遠甚于幸福感和滿足感。”杜女士說自己正在考慮把自己的精力從工作慢慢轉移到家庭上,“以前從未考慮過做什么家庭主婦、全職太太,但是現在我竟然有了這樣的念頭,然后開始設想,其實那樣的生活也很不錯。”
解 析 :
在針對都市職業女性的一個調查中發現:在公司的經理層中,男性為57.9%,女性為42.1%,基本平衡,但是在總經理的職位上,男性比例躍為83.4%,而女性則銳減為16.6%。很顯然,在同樣的工作水平上,女性被提拔的環境是比較惡劣的。不少職業女性在進入中層一段時間之后,會對前途甚至自己存在的價值發生根本的質疑;由于經過了比男性更艱苦的證明自己的價值的過程,一些女性開始厭倦超負荷的工作,向往朝九晚五的平凡小職員生活,另一些女性則開始向往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在她們的內心深處,中層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位置,是個人生活和事業的最佳平衡點,只是很難分辨,她們是樂意接受不成功的結果,還是為了逃避職業壓力。
最賢妻良母的職業——女教師
如果讓男性選擇妻子的職業,那么教師肯定會是當之無愧的首選。無論是中學教師還是大學教師,社會的美譽度足以帶給自己和家人虛榮感,而教師每年的假期和固定的工作時間,也保證了她們足以有耐心和潛力扮演好賢妻良母的角色。
【案 例】
當教師,一沒前途,二沒成就感
桂姐,某小學體育教師
1990 年,學藝術體操出身的桂姐剛從省體操隊退役的時候,似乎并沒有更多的職業選擇。“當時并不喜歡當老師,覺得沒有什么前途,但是奔著那兩個寒暑假就去了。沒想到,一做就做了十幾年。”運動員出身的桂姐說話很直率。
然而過去了十幾年,她還是沒能愛上這份外人看起來很崇高的職業。“真的沒什么前途。”桂姐說,她最理想的職業是開一個服裝店,自己做老板娘,可以為每一個客人量身搭配服裝,而且很自由,沒有什么約束。
桃李滿天下應該是這個職業帶給個人最大的成就感,而桂姐似乎并沒有多深的感觸。但桂姐的丈夫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很喜歡她做這個職業,因為相對來說很單純,上班時間又固定,還有寒暑假,更重要的是兒子可以跟她一起去上學,對于家庭我完全不需要操心。不管對兒子還是對家庭,都是很有好處的。”
解 析 :
中國社科院曾經統計過聲望最高的3 個職業分別是:科學家、律師和教師,這是2001 年社會對于職業聲望的排行;而到了2007 年,教師沉入泥底,中醫、女秘書入榜,甚至二奶也榜上有名。忽略榜單的權威性,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職業價值觀的變遷,跟那些日進萬金的高級經理人相比,他們在這個財富喧囂的時代,顯得太過寂寥。然而,不管怎么說,對于女性而言,家庭似乎還是排在了財富的前面,她們更加愿意擁護自己手頭的那份工作,盡管它有多么不如意,但看起來還是美好的。
最具青春飯相的職業——女記者
超過7 成的上班族想當記者,在他們看來,這份職業“意味著更豐富和更有挑戰性。”然而記者們卻把自己稱為“新聞民工”,在媒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外表風光,內心彷徨,比蜜蜂累,比螞蟻忙。”這無不形象地勾勒出記者的職業特征。如果過勞只是一種隱患的話,那么記者的不可持續性早已注定這是一項最具青春飯相的職業。幾年以后,記者轉行成了主編、策劃、寫手、作家甚至商人,沒有人能想象可以在記者這樣的行業做大半輩子甚至一生,就正如她們無法想象到了40 歲還要跟在明星的屁股后面套八卦一樣的荒謬。
【案 例】
26 歲開始思考轉行
小木頭( 筆名),某雜志娛樂記者
高考那會,我就鐵了心要考新聞系。上了大學以后,特有新聞理想,想做一個特別出色的女記者,就是鐵肩擔道義的那種。但現在我正在改變這樣的觀點。你不可能40 歲了還跟在明星屁股后面采訪吧? 后來發現其實記者這個職業并沒有足夠的持續性,很多人都會慢慢轉行,而我以后的方向可能是自己寫點東西,朝著專業寫手的路子上走,因為這樣人的獨立性會更強一點,而且受工作環境的影響也相對小一點。
解 析 :
在一篇《男人不能娶的職業女性》的文章中,女記者榜上有名,文章稱女記者接觸面廣,會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管理者和精英,言下之意不言而明。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女記者往往也是最辛苦的職業。在此行業中,不婚、晚婚者占了大多數,而結婚甚至生小孩的更是少之又少,除非她們在生小孩之前已經決定轉行。加班、熬夜寫稿、四處奔波、收入微薄,“新聞民工”的生活并不適合讓女性從一而終。時機成熟,她們都會選擇利用職業資源成功轉行。
最知足常樂的職業——女公務員
某新銳周刊的“職業聲望排行榜”,公務員被評為最金飯碗的職業和最具灰色收入的職業,然而公務員自己卻覺得自己是最孤獨和最沒有安全感的群體。雖然媒體熱衷于將年屆不惑又碌碌無為的公務員描述成抑郁、內向、死氣沉沉的群體,喝茶、聊天、看報紙成為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對于女性而言,一份不用擔心通貨膨脹又足夠穩定的職業足夠讓她們知足常樂了。
【案 例】
做公務員沒什么不好
賴曉,某水利部門辦事處人員
剛到這工作崗位那會,其實并不覺得做公務員有什么好的。每天把自己搞得像個民工一樣,跑到各地去考察工程。戴著安全帽視察工地,三天兩頭就下基層,這樣的工作跟之前想象的坐在辦公室喝茶聊天的情景差距太大。
有一次大學同學聚會,雖然大家都很羨慕我找了一個鐵飯碗,但我聽到其他做外貿或者管理的同學的薪水待遇都比我高時,心里還是很不平衡:“要是當初我沒有考公務員,現在又會怎么樣?”做了這行后,總感覺自己變得死氣沉沉,連談戀愛都提不起興趣。
但是這兩年,我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其實每一項工作本身都具有價值,關鍵看你自己怎么去把握和平衡。做公務員也沒有什么不好,否則也不會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擠破了頭來參加公務員考試。而且說實話,職業的好處總會在工作兩三年之后才能體現,至少現在我覺得有目標,也有計劃,做得好就會得到肯定。
而且對于女人而言,一份穩定的工作對以后的家庭生活都是有積極影響的。
解 析 :
公務員考試因為逐年上升的報考人數早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司法考試,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考。對于考生來說,一份能鐵定跑過CPI 的收入足以形成足夠的職業誘惑,讓更多的人趨之若鶩。然而職業本身的價值或許很少會有人思量。雖然公務員與記者相比沒有足夠的挑戰性,與CEO 相比沒有足夠的財富,與教師相比沒有足夠的社會美譽度,但又有什么關系? 至少它能讓更多的人知足常樂。
幻想與現實反差最大的職業——女律師
雖然《律師風云》和《律政俏佳人》都努力將女律師塑造成英姿颯爽的巾幗辯才,然而事實上女律師的現實處境并沒有如此美好。高門檻并非意味著高收入,高強度的工作并非意味著同等的回報,在整個律師群體里,24%的女性在苦力支撐著女律師這樣的名片,當然,還不包括她們付出的汗水、遭受的歧視或者是來自行業內外的忽視。
【案 例】
只有堅持,才會有價值
屈楊,某律師事務所律師
這樣說吧,剛剛做律師的人比那些大學畢業做行政白領的待遇還要低,一沒有底薪( 或者說很低的底薪),二沒有社會關系,要維持基本的生活都很困難。高門檻并不意味著以后就一馬平川了,考過了才發現考試只是做律師的一個起點而已,因為還有更困難的事情在后面等著你。如果說司法考試能夠淘汰一半想當律師的人的話,那么在剛做律師這個初級階段又會淘汰剩下的一半。 而且,因為這個行業女性畢竟只是少數,總會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來自行業內外的忽視甚至是歧視。
其實律師說白了就是一個服務行業的工作者,區別只是我們提供的是法律服務。做律師是沒有安穩覺可以睡的,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一直在路上”的職業,健康和經濟壓力都是這個職業帶來的負擔,所以那么多人放棄也不足為奇。
不過對我來說,我始終相信:“只有堅持,才會有價值。”現在帶我的主任律師前段時間剛剛打贏一場官司,光代理費就是160 萬元。而且隨著閱歷和社會資源的增加,律師還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至少我會繼續堅持下去。
解 析 :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社會階層調查課題組發布的《中國職業聲望調查》,律師仍然屬于上層職業。這項綜合了專業技能、社會評價、影響力的排名至少說明了律師名聲在外。然而一位立志當律師的女性在夢想成真后,僅僅在這行業堅持了兩年就改弦易轍跑去讀研,最重要的原因是接受不了夢想與現實的反差。身處其中的她們能堅持下來不過是在黑暗中尋找曙光,希望得到尊重,希望得到應有的回報,希望得到與聲望相匹配的階層符號,而這一切似乎“一直還在路上”。
除了階層,還能決定什么?
每個人有四種出身:家庭出身、城市出身、教育出身、職業出身。你能決定自己的后兩種,而職業是最重要的分層標準,財富和聲望其實都依附于職業的標準。然而,除了階層,職業還能決定什么?筆者在采訪中,很明顯地發現我們總是身處職業之中,而職業本身帶給我們的變化則是潛移默化的。 職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習慣、思維、行為甚至價值觀念。而我們,毫無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