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和諧發展依賴于構成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生活安定和職業的良好發展,而每個社會成員安定和發展的關鍵在于其心理健康狀況和社會行為的不斷提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完整和協調,能順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一、 提高社會認知能力
按照認知理論的觀點,人的行為決定于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與加工過程。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就應該具有正確的社會認知能力,客觀地認知外部世界,并根據其要求主動適應、積極改造。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員工正確的社會認知有利于維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狀態。一是能促使員工客觀認識社會現實。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使主體在對象世界中辨識方向。因此,如果員工具有正確的社會認知,就會充分認識到目前存在一些有礙和諧和穩定的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社會變革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認識到改革措施和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需要在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和環境下進行;認識到只要黨和政府重視,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同心同德,矛盾是完全可以逐步化解的。二是能促進干群之間的相互認知,形成共識。干群關系是我們黨始終關注的重要問題,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基礎是否牢固。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結構不斷調整,加之腐敗現象嚴重等因素的影響,干群之間的矛盾沖突日益凸現,其中隱含著較大的社會風險。要緩解干群矛盾,促進干群之間的相互認知是一條重要途徑。在干部和群眾中筑起一道無形的“連心墻”,通過社會對話和建立社會伙伴關系達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溝通,形成共識,就會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促使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快速發展。
二、對人際關系進行有效調整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理順情緒,恢復心理平衡,既能使人身心和諧,也能促使人們在社會關系上實現和諧,最終達成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目的。穩定的情緒體驗,有利于形成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一是能有效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人際關系受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制約,是社會關系中較低層次的關系,但同時它又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對社會關系有反作用力。情感是人際關系的主要調節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情緒進行調控,對人際關系進行有效調整,從而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系,保持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二是能積極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融洽。具有穩定的情緒體驗,能正確應對心理缺失感和緊張感,提高社會心理承受能力,減少社會的心理恐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同時,具備穩定的情緒體驗,能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感和集體精神,并提高對社會的親和力,建立起一種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關系。
三、形成良好生活態度和積極的行為方式
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現為行動的知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健全的意志品格,有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風尚。一是能增強員工抵御社會不良影響的能力。一個意志堅定、德性良好的人自然就會抵御各種不良的影響。健全的意志品格更能堅定員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他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二是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個人意志力越強,其意志行為越自覺、越積極、越主動、越正確,就能做到百折不撓、充滿信心、積極向上。
心理健康不僅僅是人自身內在隱秘的精神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作為社會存在、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它能幫助人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行為方式,進而實現人和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良好的行為規范,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一是能促使員工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社會文明要靠規范行為來維護和體現。要構建和諧社會,就需要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社會規范和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體現一種親社會行為關系;做到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外界條件實現個人目的;當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與社會的要求、集體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能迅速自我調節,謀求與社會協調一致。二是能促使員工積極跟上時代的步伐。良好的行為規范具有一種積極的適應機制,能積極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
同時了解并采取積極的方式在新的“健全文化”條件下,充分挖掘自我潛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做到與時俱進。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