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活動在整個社會文化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起著樞紐作用,擔當著締構和傳承文化的重任。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介在帶來了多元文化的同時,也加速了信息的自由流動。在這種形勢下,對新興媒介中編輯的功能的疑問不絕于耳,甚至編輯功能在逐漸淡化甚至完全消失的言論甚囂塵上。但細究之下就會發現,新興技術并不能取代傳統編輯所承擔的職能,在新興媒介的文化締構中,編輯活動依然不可或缺。本文擬以博客為例,具體論述編輯在構建文化中的手段和作用。
一、把關:構建健康的文化環境
編輯對信息的把關實質上就是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對文化傳播進行社會管理是編輯的一項基本職能。博客,作為一種網絡的自助出版方式,被認同的最大變化是極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編輯的把關,帶來了“想寫就寫,想罵就罵”的自由言論的年代。然而,這并不是說編輯無所作為,就目前的發展現狀而言,我國大部分博客依托于門戶網站,國內博客服務提供商排名前五名均來自門戶網站,博客對門戶網站的依賴性決定了編輯的把關作用必不可少。作為商業網站的一個組成部分,博客遵循著網站的價值選擇和是非標準,這些標準也是博客編輯在把關過程中的依據。在博客開通時,編輯必須提醒和引導作者遵守網站的條款、國家的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這是保證網絡健康發展的前提。
當下的中文博客,有不少言行頻頻觸及法律和倫理道德底線。木子美的性愛日記第一次讓我們關注博客,此后博客的紛爭不斷,2006年韓寒與白燁的博客大戰,2007年的假名人博客事件……種種問題讓博客一直處于風頭浪尖之上。爆料、名人花邊新聞、軟色情、獵奇仍然是各大博客網站的主題,裸體美女和性愛的話題從沒停止過,而且高居博客的排行榜首位。內容上的庸俗化一直在網絡中蔓延,特別是以視聽類內容為主的播客的盛行,讓網絡文化如何能健康的發展成為關注的焦點。
黨的十七大把“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寫入大會報告,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強調了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意義。同時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大網絡管理力度,2007年6月出臺了《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意見》的規定,中國互聯網協會也于2007年8月21日發布《博客服務自律公約》,這些自上而下的舉措充分顯示了加強網絡文化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網站作為博客的傳播載體,是規范和管理的第一道門檻,編輯有權利更有義務對博客內容進行審查和過濾,在面對危害社會的不良博客內容時,編輯應充分發揮把關作用,承擔起“守門人”的責任。
首先,編輯的把關是利用技術手段對信息進行檢查,比如敏感詞過濾等,同時內容還要人工監看,配合政府部門,對涉及色情、盜版、人身攻擊等等一些違法內容進行把關,去偽汰劣,對不良信息進行屏蔽、過濾、刪除甚至關閉,建立起完善的把關制度。
其次,編輯的把關作用還體現在博客的申請程序上。在《博客服務自律公約》的“不會強制博客的實名制,但會鼓勵實名制”的前提下,匿名性為編輯把關帶來很大的困難。網絡上假冒名人辦博客的現象甚囂塵上,或為賺取點擊率,或以名人的口吻發布虛假消息,或惡搞名人,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這種惡俗現象在其他新興媒介也普遍存在,這固然需要網民自律,但編輯應充分發揮把關作用,構建暢通而健康的文化交流平臺。
二、優化:掌握文化建設主導權
我們傳統上認為編輯只能通過加工、整理和合理的編排完成編輯的優化功能,但互聯網將編輯優化的概念外延,此時編輯活動已不再只是創作完成之后,傳播開始之前的一個中間環節,而擴展到網絡出版以后的工序中??v然博客是個全民性運動,但它本身帶著強烈的個人性和分散性特點,編輯優化就是要通過對博客進行整合優化選擇,化零為整,運用對信息重新組織的權力,實施對話題的引導。
在互聯網這樣一個開放的信息和輿論空間里,編輯依然掌握著對話語的主導權,他們通過種種編輯手段賦予某一事件以顯著性,塑造“擬態環境”影響受眾的認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①據CNNIC的調查,網民閱讀博客出現一個新趨勢,已不再局限于自娛自樂的層面,開始關注學術問題探討、經濟行情分析等信息。特別是在接觸博客的人群中,學生所占的比例最大——38%,面對這樣一個對信息的辨別能力還較弱的群體,編輯在引導輿論方面作用必不可少。
首先,編輯優化手段體現在對博客文章的分類整理上。我國現有的7282萬個博客被劃定到不同的類別中加以展示:搜狐博客,是以博客群和職業類別作為劃分標準的;qq空間按空間名進行分類;網易博客、新浪博客、百度空間都按文章類型劃分。盡管各個網站編輯的分類方法不同,但目標一致:發揮編輯主動性,把影響最大,最優化的博客放在前面,起到鼓勵引導作用,提高博客的影響力。
其次,編輯對博客首頁精心編排,將精品博客在首頁加以推薦。設立文章排行榜、博客名錄、搜索關鍵詞、今日話題、熱門圖片和視頻推薦等等小欄目,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完成對博客的整理和推薦工作。據CNNIC調查,通過博客頻道、博客首頁的推薦文章、博客的排行榜等這幾種渠道閱讀博客的人數占14%。編輯通過話題推薦完成對信息的優化選擇,既能吸引受眾,提高點擊率,又以話題引導,完成議程設置的任務。
再次,編輯還可以通過控制點擊量,決定博客的排名。在龐大的博客群體中,話題怎么能得到關注,文章怎么能得到推薦,點擊率也成為左右博客作者的一個因素。近年來,隨著各路精英的陸續加入,草根博客在過千萬點擊率的名人博客面前已不再成為焦點。為了打破名人霸占排行榜的現象,避免優秀的博客淹沒在娛樂化的名人博客之中,編輯發揮調控作用,推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草根博客。新浪于2006年7月正式推出博客3.0版本,新版博客增強了搜索和圈子功能,以此讓最專業、最小眾的博客也能夠脫穎而出,并且造就了“極地陽光”這樣平民博客的神話。
最后,編輯力求與傳統媒介共建共生,互相補充,新興媒介充分利用技術的優勢來協助傳統媒體正確引導輿論。新浪博客副主編張國偉說:“這是一種職業感,當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不能缺位……博客的專題要跟著新聞走”②。 編輯應將傳統媒介領域里的熱點引入博客,引發受眾的討論。據CNNIC發布的《2007年中國博客市場調查報告》顯示,關注評論社會熱點和社會現象的博客讀者所占比例為16%, “我們是以做新聞的手段來做博客”③新浪博客頻道的管理人員如是說?!叭嗣駧派档膯栴},博客中國及時轉載了《北京青年報》的相關文章《人民幣也有貶值的可能,人民沒有必要盲目匯結》。對代表輿論導向的權威傳統媒體《北京青年報》給予大力支持,實際上就是對這種輿論導向的認同和引導④。在新媒介的發展過程中,編輯應充分發揮輿論主導權,營造一個正確的輿論導向環境,在多元而蕪雜的文化中,扶持主流網絡文化力量,倡導并構建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
三、策劃:創新推廣新興文化
編輯策劃作為現代編輯出版實踐活動組織形式之一,不僅為媒介的發展提供了創新思維,也是它健康發展的首要保障。在受眾人群的多元化,媒介同質化的今天,編輯應增強針對性,提供個性化服務。
首先,編輯策劃體現在對博客的定位方針上,這也是媒體分眾化傳播的趨勢在博客中的一種表現。人民網的強國博客主要面向公務人員、文學愛好者、記者、文學編輯和網絡研究人員。新浪堅持自己的名人精英路線,正如網站自稱的那樣:在名人博客方面比較有特色。自2005年10月,新浪開始了一場面向名人的開博推廣運動, 憑著“與名人比鄰”為誘惑,籠絡了大批網民。搜狐則打著娛樂的大旗,提供娛樂、游戲圖片、音樂視頻、小工具等各種特色服務,并借助博客平臺開展娛樂選秀等活動,將娛樂的目標貫徹到底?!霸诜蘸图夹g易于復制的今天,內容成為博客網站生存的關鍵,編輯確定明確的定位方針,突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提高博客網站的核心競爭力,并以此吸引受眾,增加點擊率”。⑤
其次,博客網站具體的欄目策劃也是編輯主動性的一種突出表現。人民網的強國博客設有時政、軍事等欄目,并設有黨員博客專欄,在十七大期間,推出了“十七大博客專區”。這些欄目的設置突出地體現了強國博客作為一個政黨性媒體的下屬博客所應有的政治性、引導性。以名人博客為主打的新浪,在首頁上,編輯設立了名人博客排行榜、眾多名人博客的鏈接。并且,許多知名雜志也把官方博客設在新浪上與受眾進行交流。
再次,編輯借助博客開始大規模的傳播活動,將博客的影響范圍無限擴展。搜狐正式啟動2008年搜狐女聲選拔活動,作為搜狐奧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博客打造了便捷的視頻選秀平臺,借助博客開始了造星運動。自從徐靜蕾博客文集《老徐的博客》開始了國內對博客出版模式的首次嘗試后,編輯逐步將博客引入圖書界,開始“博客書”的出版潮流。這也是編輯利用傳統媒介的號召力開始商業化運作的一種手段,即加快了媒介之間的融合,開始了跨媒介經營和增值服務的發展,又充分擴大了新興媒介的影響力和廣告效應。
編輯們的策劃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幕后活動,如升級服務平臺、更新技術等,這些舉措首先是為了凸顯媒介特色,為受眾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這也為媒介的順利發展提供了保證,對文化的發展起了內在的推動作用,竭力使文化內容高尚健康,形式優美愉悅,更健康地向前發展。
正如有學者所言:“到2007年,應該說獨特的博客文化已經形成,出現了精英博客與草根博客共舞、實名博客與匿名博客并存的局面”,⑥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博客的影響力在不斷提升?;谛录夹g上的新興媒介,隨著技術的更新在快速發展,并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化潮流,但新技術的出現并不能取代編輯成為媒介發展的主導力量,自由交流并不能否定編輯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多元發展并不能覆蓋主流文化。編輯們在倡導信息的平等交流時,更要積極地在新興媒介文化的構建和傳承過程中發揮把關、引導、推動作用,對文化進行凈化和優化,使之朝著規范有序、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胡錦濤:《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
②③鄭亞楠:《名人博客塑造的媒介文化奇觀——兼談網絡自由的幻象》[J],《新聞記者》,2006,(12)
④趙娜:《博客與傳統媒體》[J],《山東視聽》,2006,(04)
⑤陳睿:《博客之困:四大問題成關鍵》[J],《傳媒》,2007,(03)
⑥閔大洪:2007年:網絡媒體又走過不平凡的一年[EB/OL]. http://www.mediawatch.cn/GB/75691/6718855.html.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6級編輯出版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