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丈夫外出打工,我在家一個人帶著孩子。在丈夫外出期間,我要求自己絕對忠誠于他,不與異性交談來往。時間長了,不知怎么回事,一跟男的(除丈夫以外)說話就臉紅,渾身都不自在,內心非常恐懼,希望盡早結束談話。最讓我難過的是丈夫不理解自己,覺得我有什么事情瞞著他,我常為此事傷心流淚。請問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讓我與男性說話時能像以前一樣自然順利,沒有恐懼感。
困惑的王××
從上面的講述中可以看出,王女士是患了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是神經癥的一種,在美國僅列焦慮癥、強迫癥之后,是第三大心理疾病。目前我國患者數也在增加,患者表面上看不出有任何癥狀,而本人往往又很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社交恐懼癥主要表現為對人際交往感到緊張和害怕,在社交場合出現緊張焦慮、臉紅、心慌等癥狀,因而回避社交。恐懼的對象可以是異性,也包括除了特別熟悉的親友外的所有人。社交恐懼癥的心理機制很復雜,常因人而異,王女士的發病與她在兩性關系中彼此絕對占有的潛意識觀念有關。
藥物治療——抗抑郁藥
對恐懼癥的治療,臨床上一般可以采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使用兼有抗焦慮作用的抗抑郁藥物可以有效地緩解抑郁情緒,逐步恢復與人交往的能力。
心理治療——森田療法
行為治療是心理治療最常見的方法,醫生在訓練中讓患者逐步去接觸他們以往所害怕的情景,使其從認識方面去適應這些環境,最終擺脫恐懼癥。
對于希望通過自我調節來減緩恐懼心理的患者,一般推薦采用 “森田療法”。該療法是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于1920年創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
順其自然森田療法指出,要達到治療目的,說理是徒勞的。正如從道理上認識到沒有鬼,但夜間走過墳地時照樣感到恐懼一樣,單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實際體驗到才能有所改變。因此,要求患者對癥狀首先要承認現實,不必強求改變,要順其自然。
社交恐懼癥的患者見人臉紅,越怕臉紅,就越注意自己的表情,越注意越緊張,反而使自己臉紅持續下去。相反,接受臉紅的現狀,帶著“臉紅就臉紅吧”的態度去與人交往,反而會使自己不再注意這種感覺,從而使臉紅的反應慢慢消退。
為所當為是指在順其自然的態度指導下采取適當的行動。森田療法認為,患者通過治療,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去做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動。
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不敢見人,見人就感到極度恐懼。森田療法要求患者帶著癥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系,但該見的人還是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么。這樣做之后,患者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想方設法要消除癥狀,想等癥狀不存在了再與人接觸,其實是不必要的。過去為此苦惱,認為不能做,是因為老在腦子里想而不去做。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盡管痛苦也要堅持,就打破了過去那種受精神束縛的行動模式。
明白了這個道理,心情自會放松,成功一次再繼續嘗試,社交恐懼癥就會慢慢消失。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