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臥室里,擺放著一幀長30公分、寬20公分的婚紗照。照片上的女士手捧粉紅的絹花,身披潔白的婚紗,飽滿的臉龐上嘴角上翹,一雙大眼睛含笑看著前方,雖已滿頭白發,卻神采飛揚。男士內穿白色的襯衫、外套黑色的西服,方正的面孔微微前傾,一雙本來不大的眼睛因為微笑而瞇成了一條縫,雙鬢雖已斑白,卻精神矍鑠,一點也不顯老。他們相互依偎著,從他們甜蜜的笑容里可以品讀出幸福和美滿。你可不要以為這是一張黃昏戀的留影,這是一張補拍的婚紗照!那位滿頭銀發的女士,是我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夫人,而一臉憨笑的男士正是鄙人。
這張婚紗照是2004年7月26日下午在羅馬假日影樓拍攝的。當時一同去拍照的有幾十對老年伉儷,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為回報老顧客而組織的。我愛人曾多次購買過這家公司的保健品,所以也收到了這家公司免費拍攝婚紗照的邀請。參與拍照的老人,有的是為著紀念金婚,有的是為著紀念銀婚,而大部分人是和我們一樣,這次拍婚紗照是為了彌補當年結婚時沒有拍結婚照的遺憾。影樓的小姐對我們這批爺爺奶奶輩的顧客十分熱心,為我們化妝,幫我們擺造型,力求把我們都拍成帥男靚女,年輕十幾歲。我們夫婦倆一共拍了26張,選了20張裝幀在咖啡色木質封面的影集里,臥室里的一張是影樓特地為我們放大的。
看著婚紗照,常常會想起我們當年結婚時的情景。我與我愛人是1976年3月領到結婚證的。當時一直為無房結婚發愁,根本考慮不到拍結婚照,更不用說拍婚紗照了。那時機關里“僧多粥少”,房源奇缺,我多次申請解決住房,領導雖然同情我和我愛人都是已30好幾的“高齡青年”,也愛莫能助。好不容易等到年底,機關里有位同事調往北京工作,騰出了一套房子,領導算是特別照顧,將該房分給了我。該房雖然不足24平方米,沒有客廳,沒有衛生間,沒有自來水設施,上廁所要穿越兩條小巷、一條大街,我們還是心滿意足了,畢竟有了安身立命的窩了。有了房子,又開始為購買家具忙碌、犯愁。說來不怕見笑,我雖然1965年就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第二年工資就定級為53元5角,但此后10年未漲過1分工資。當時我農村老家的家累又重,我的工資除了留下少量伙食費,全貼補老家了。1972年我又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久治不愈,去鄉下休養了好幾年,只拿百分之六十的病休工資,生活更是拮據,囊中羞澀,沒有一點結余。購買家具的錢還是我愛人節省下來的。買好家具,已到舊歷年底。結果結婚儀式也沒有舉行,只在宴春辦了三桌酒,25元一桌,散了點硬糖,就算把婚結了,整個結婚的花銷僅八九百元錢。這在當時,花費還算是多的了。1976年,鎮江全市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只有534元,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只有424元,一般老百姓結婚辦酒,根本上不起館子,拍洋氣的婚紗照更是扯淡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建設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07年,我市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到了16750元。我們老倆口現在已擁有一套三室半一大廳的住房,退休金每月有5000多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結婚也越來越講究了。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三轉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到80年代的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再到現在的“三有”(有車、有房、有存款),外帶婚紗照、酒宴、蜜月旅行,結婚消費水平可謂是水漲船高。據中國婚博會組委會對近兩年結婚消費的調查,在我國城鎮,結婚平均要花費56萬。我女兒2004年10月結婚時,總開支就達到了40萬,拍婚紗照就花去了3000多元。婚紗照有的是在室內拍的,有的是在風景旖旎的金山公園拍的。整個婚禮過程還用攝像機拍了下來,制成了DVD光盤。比起他們的充滿浪漫情調的豪華版婚紗照來,我們補拍的婚紗照要寒磣多了。
從時下的結婚消費,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飛躍發展、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只是結婚消費水平的升高與婚姻的質量并不成正比。我們這代人,雖然很多人年輕時候沒有拍過婚紗照,但堅貞的愛情經受住了時代的考驗。看著臥室里補拍的婚紗照,回想我與妻子相扶相攜走過的幾十年風雨征程,我心中涌動的是無限的美麗和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