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這一組織模式,在城市改革和發展中應運而生,并日益顯示出特定的社會功能作用。城市工作社區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統戰工作如何適應變化的社區形勢,不斷提升社區統戰工作水平,這是我們的主要課題之一。近幾年來,我們以社區統戰為重點,立足實際、主動創新、力抓難點,取得明顯成效。
立足服務 促進團結
社區民族工作再添新活力
京口區擁有23個族別、6000多名城市少數民族居民,占鎮江市少數民族居民人口總數的40%以上。近幾年來,全區民族工作堅持三個“強化”實踐,有效地推進了城市民族工作的健康開展。
強化制度建設,打牢社區民族工作基礎。一是以完善組織網絡為先。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街道民族工作機構。成立社區民族工作協調小組或社區少數民族聯誼組,不斷完善社區民族工作網絡。二是以建立責任制度為要。把民族工作納入各級“雙文明”考核內容,逐步建立健全工作會議、聯誼走訪、信息交流、信訪接待、臺賬資料等制度。三是以加強基礎管理為求。針對社區范圍和人員的變化情況,有計劃地指導街道、社區開展少數民族基本情況調查摸底工作,將調查的資料按照統一表式分類登記,及時錄入電腦,實行動態管理,提高了服務少數民族群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強化服務舉措,提升社區民族工作水平。首先是做好政策服務。每年及時為200多名少數民族中、高考學生出具有效身份證明,使其能充分享受到加分政策;為38戶(77名)少數民族困難家庭辦理了低保,使其能享受到上浮20%的優惠政策。其次是抓好幫扶服務。在街道建立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實行少數民族“優先、優質、優惠”服務卡制度,幾年來,已幫助30多位少數民族下崗、失業居民走上了再就業崗位。堅持每年籌集2萬余元,專門用于慰問、扶持少數民族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再次是搞好民俗服務。按照《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的要求,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促進適應少數民族需要的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強化宣傳教育活動,豐富社區民族工作內涵。一是緊扣主題廣泛宣傳。發放宣傳手冊6000余份,轄區內少數民族家庭發放率達90%;組織“走進民族大家庭”大型圖片巡回展,觀展人數逾萬人;舉辦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展,吸引千余名周邊居民觀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較好地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時代主題。二是依托社區建設陣地。著力培植鎮江市民族實驗小學,積極指導千秋橋、江一社區開辦社區民族學校,支持大市口社區建立民族家園,推動了社區民族教育陣地的建設。三是組織骨干開展活動。把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民族文化活動,作為增強社區民族工作活力的重要手段。先后組織開展了少數民族文化展、“民族團結樓”創建、開齋節聯誼茶話會等展示社區民族文化的活動,充分吸引少數民族居民參與社區民族文化建設活動,形成各自的工作特色,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促進了和諧社區的建設。
強抓基礎 搭建平臺
社區僑臺工作再續新發展
在僑務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以服務發展為中心的工作思路,按照“帶著感情做深、解放思想做新、整合資源做實”的工作要求,自覺實踐、努力創新,社區僑務工作取得良好成績。兩個街道、一個社區分別受到國僑辦、省僑辦的表彰。
更新理念探新路。與時俱進,發揮僑務工作“聯誼、引導、服務”三大功能,深化“雙向服務”內容,增強做好新形勢下社區僑務工作的自覺性。我們以服務為紐帶,以真情為動力,以活力為抓手,立足社區,真抓實做,努力實踐“夯實社區基礎,實現優勢互補,堅持雙向服務,維護僑眷利益”的工作思路,把“三僑”人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到社區僑務工作中來發揮作用。
夯實基礎建平臺。以“兩級領導、三級網絡、四級服務”為重點,著力構建社區僑務工作的組織網絡,為開展社區僑務工作奠定基礎。以健全僑情工作臺賬為抓手,以開展“一居一特”的創建活動為載體,促使每個社區把握特點,因地制宜,開展適合社區僑務活動,創建不同的社區僑務工作形式,推進僑務工作進入社區,融入社區。
發揮優勢求實效。一是以僑為媒,參與幫扶活動。近年來,先后爭取華僑捐贈資金達25萬元,資助轄區100名貧困學生通過義務教育,慰問歸僑僑眷35戶,協調解決歸僑子女、回國留學創業人員子女入學事宜10多次。二是發揮優勢,參與經濟建設。動員歸僑、僑眷推介京口,發揮“紅娘”作用,吸引海外親朋共謀發展。三是用人之長,參與和諧建設。留學人員學有所長,社區就邀請有關人士開設專場講學,推進學術交流活動。
在對臺工作中,我們積極創新交流途徑,切實提高社區臺誼工作水平,為京口外向型經濟服務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經驗。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擴大招商引資成效。積極參與區委、區政府對外招商工作,邀請臺灣工商界、企業界人士到京口實地考察。并通過舉辦綜合性、產業鏈專題、投資環境說明會、小型懇談會等形式的招商活動,為全區招商引資提供項目信息。同時注意發揮臺誼會的獨特優勢來鞏固招商成果。二是熱情為臺商服務。針對轄區內的15家臺資企業有意落戶京口的臺灣客商,主動加強與他們的聯系,經常深入企業了解和關心他們的投資、生產、經營和生活情況,在“親商、安商、富商”、提升投資軟環境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
發揮臺誼作用,宣傳祖國發展變化。首先是加大宣傳力度。以老一代的骨肉親情為紐帶,向臺灣年青一代宣傳祖國生活的欣欣向榮;以故鄉的風土人情為紐帶,向臺灣的廣大同鄉宣傳家鄉的建設發展;以同祖同宗的文化淵源為紐帶,向所有臺灣同胞宣傳祖國的繁榮昌盛。在宣傳中突出京口良好的投資環境、豐富的自然稟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臺灣民眾對京口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擴大京口的知名度。積極引導全區600余戶臺屬的在臺親人回家探視訪友、在臺后輩到家鄉認祖歸宗、生活學習。引導在臺親屬參與京口經濟建設,號召在臺同鄉踴躍捐資建設家鄉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
發揮臺屬獨特作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充分發揮社區臺誼優勢,充分挖掘轄區600余戶臺屬這一寶貴資源,采取各種方式向臺灣同胞釋放最大的善意,表達最大的誠意,為促進祖國統一貢獻力量。通過關心臺屬的生活學習情況,加強臺屬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他們熱愛國家、熱愛京口的信念。
貼近中心 聚合力量
服務民營經濟再創新特點
我們著力加強基層商會組織建設,堅持“團結、教育、引導、服務”的方針,積極履行在服務中求發展,在融入中抓提升的工作要求,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貼近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作用,齊心協力為率先發展作貢獻。
商會組織建設有改善。在組織建設上,對鎮、街道商會提出了“四個一”的建設要求,強化領導,形成了鎮、街道主要領導關心、分管領導主抓、統戰委員具體抓的工作格局。基層商會會長均由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擔任,形成了“企業家辦會”的特色。健全了區、鎮(街道)二級組織網絡,開展對基層商會的考核工作,推動先進商會和優秀會員的評比活動。
思想政治工作有特色。開展“雙思”教育活動,以“光彩事業”、“創業幫扶”、“慈善事業”、“公益活動”為抓手,通過報告會、學習交流會等形式,組織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開展學教活動,收到較好的效果。開展“扶貧濟困”實踐活動,累計捐款捐物200余萬元,倡導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努力回報國家、回報社會。開展以企業文化建設為內容的經驗交流。同時發揮會員企業的作用,在服務社區工作上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做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服務會員企業有成效。堅持“服務立會”工作要求,每年開展“走訪百家會員”活動,掌握企業發展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及時約請擔保公司到企業開展服務,幫助企業完善貸款擔保的有關條件和義務,解決企業擔保貸款的資金問題;主動請政府相關部門到企業現場辦公,幫助企業解決土地使用權證、房屋產權證等問題,認真幫助企業化解經營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參與經濟活動有實招。發揮工商聯群眾團體作用,以對外聯絡為橋梁,圍繞政府重點工作,組織民營企業家主動到義烏、紹興、臺州、廈門參與全區招商引資活動。先后邀請20多名臺州客商參加京口區投資說明會,邀請100多名義烏二、三產的業內人士參加區政府在義烏市舉行的項目推介會,自覺將工商聯工作融入全區經濟工作之中。
社區統戰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統戰工作的開展。近幾年來,我們先后獲得了“全市統一戰線工作先進集體”、“服務臺商先進集體”、“僑務工作先進單位”、“工商聯系統參政議政先進集體”、“工商聯系統服務民營經濟先進集體”、“民族宗教系統信息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民族宗教創新獎”等多項榮譽,陽光世紀花園社區還獲國僑辦頒發的“全國僑務工作先進社區”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