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邊界的有效性研究

2008-01-01 00:00:00
當代經濟科學 2008年2期

摘要:伴隨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我國現有金融監管體制的有效性面臨挑戰。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經濟學供求理論,剖析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對金融監管邊界的突破,分析金融創新和國際監管標準對我國金融監管制度邊界有效性的影響,得出的結論和建議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現代金融發展的趨勢,金融監管制度要順勢而為促其健康發展;通過調整金融監管制度變量,確保金融監管邊界對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的有效覆蓋;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提高金融監管的運行效率;金融監管制度的安排和創新,要有利于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關鍵詞:邊界有效性;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2)-0046-07

一、引 言

伴隨我國金融開放步伐的加快,國外金融集團紛紛進入,國內也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對現行金融監管體制和模式提出了挑戰。2007年我國金融對外全面開放,國外金融機構特別是金融控股集團搶灘中國和國內金融控股公司等機構多元化發展進入新一輪高潮,我國現有金融監管制度邊界有效性如何?如何解決金融監管有效性問題? 怎樣確保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和國家金融安全雙贏?本文將對以上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相關文獻綜述

Cartinhour(1931)最先提出了銀行控股公司的監管,認為“銀行集團中既包括聯邦銀行也包括州立銀行,將集團整體作為一個監管對象時,既不被聯儲監管也不被各州金融當局監管”。[1]Bonbright和 Means(1932)認為,“銀行控股公司的業務逃避了現行的金融法律”。[2]二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銀行控股公司的監管問題。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英、日等國放松了金融管制,銀行控股公司迅速發展引發了對監管問題的廣泛研究。Walters(1975)[3]立足宏觀視角提出了銀行控股公司的多樣化經營會與宏觀貨幣政策相沖突,就銀行控股公司的多樣化經營是否會比單一銀行為社會帶來的凈收益大提出了質疑。Chase;Mingo(1975)[4]通過研究認為,銀行控股公司多樣化經營所帶來的范圍經濟和潛在競爭造成了監管真空。Fischer Black;Miller和 Posner(1978)[5]的研究表明,銀行控股公司從事非銀行業務會增加其銀行子公司的破產風險。基于上述研究,Clark (1979)[6]提出,應當對金融空公司的金融活動與傳統非金融活動加以限制,為金融監管提供便利,確保金融控股公司的安全。Eisenbeis(1983)[7]指出,業務范圍的擴大會引發金融控股公司潛在的利益沖突。Jackson ( 1994)[8]提出,將加重責任制度(Enhanced Obligation)(注:加重責任制度(Enhanced Obligation)是指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完全或部分地保證其所管理的子公司的清償能力,向不能清償債務的子公司重新注入資金,或賠償因子公司經營失敗造成的損失,抑制金融控股公司的道德風險。)引入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對現行監管體制加以補充。

國內對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的研究起步較晚。夏斌(2000,2001,2003)[9][10][11]強調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要防止資本的重復計算,有應急制度安排以及內控制度安排。貝政新、陸軍榮(2003)[12]從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模式及國際借鑒提出在我國建立牽頭監管模式。安志達(2002)[13]提出了對我國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進行功能性監管的遠期目標。謝平(2003)[14][15]提出加強由產業資本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桂荷發(2003)[16]就貨幣政策與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政策間的協調問題進行了探討。

已有的研究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做出了多角度的理論詮釋,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但就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的研究仍有不到之處:第一,國外研究多以發達國家的開放市場為背景,不能很好解釋轉型中的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第二,目前的研究尚未從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邊界有效性進行探索。本文運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邊界,研究金融監管邊界有效性問題。

三、金融監管制度邊界有效性的理論分析理論分析框架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一種稀缺性資源[17],并對稀缺性做出了解釋:(1)制度稀缺性源于制度供給的約束條件。雖然現實生活中資源相當豐富,但制度變遷的條件和成本限制了人們的選擇空間,現實存在的制度安排很難達到最優水平,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發生相反運作;(2)被諾斯和托馬斯視之為制度需求壓力的資源稀缺性,即與經濟技術因素相關的自然稟賦和物質資源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引致制度稀缺;(3)制度安排的非專利特征導致制度的稀缺,制度的非專利性產生“搭便車”,使制度創新缺少激勵,進而導致制度稀缺;(4)制度的“資產專用性”導致制度稀缺,新制度的傳播和移植受到既定利益格局、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制約。

“經濟稀缺性”使社會經濟存在一個生產可能性邊界,即社會用全部資源所能生產的各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組合。制度也是一種稀缺性資源,所以“可以把由制度、體制和政策等制度性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社會經濟邊界稱為制度性邊界。如果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的制度資源不變,無論如何利用和配置,如何增加要素和技術等資源,產出量無法超越某個最大產出水平,這就是經濟的制度性邊界。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只要不改變相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即使把所擁有的全部資源都運用起來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也只能生產這個邊界和邊界內的產品組合,而不能生產邊界外的產品組合。”[18] 將制度作為稀缺資源構造出制度邊界(圖1)。

圖中,X1Y1曲線表示現行制度安排邊界。A點在X1Y1曲線內,表示在分業監管體制下的一般產出水平。B點位于X1Y1曲線上,表示在現行制度安排下的最大產出。由于制度性約束,金融機構最大限度的利用制度外資源的產出也只能位于X1Y1曲線之上,不能超越X1Y1曲線。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B點的產出水平是一種滿意狀態或滿足狀態。從制度供求關系來看,在影響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的因素既定情況下,B點的制度供給適應制度需求,達到了制度均衡。然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單個行為主體,總是力圖在給定的制度約束條件下謀求對自己最有利的制度安排界定,一旦發現制度不均衡和外在利潤的存在,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突破X1Y1邊界達到C點,甚至更遠以追求更大的利潤。此時,如果沒有制度供給使金融監管制度邊界外延,就會出現制度非均衡,降低金融監管制度的有效性。

四、我國對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現狀透視

(一)金融控股公司對我國現有金融監管邊界的突破

我國現行金融體制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金融監管制度構成了制度邊界X1Y1。金融開放之前的金融業處在X1Y1邊界內,金融機構的利潤最大化目標是B點,也是金融監管制度的均衡點。金融開放過程中金融控股公司出現了多種形式:其一,國內組建金融控股公司(C點);其二,國外金融控股公司(D點)進入國內(d點);其三,國內金融集團(E點)在國外設立混業經營子公司(e點)。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均突破了X1Y1邊界,跨越了現行的監管制度邊界。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制度非均衡是“常態”,制度均衡僅是理想狀態,即使出現也不會持續。影響制度供求的變量交替,制度非均衡成為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潛在利潤刺激制度創新。金融控股公司為增加利潤不斷創新,實現對監管制度邊界的突破。由于制度安排具有非專利性特征,一旦有機構突破監管邊界,其他公司緊隨其后。如果金融監管邊界不能及時實現對金融機構活動的再覆蓋,容易導致金融秩序的混亂。拓展金融監管邊界,再次實現對金融機構活動的全面覆蓋,成為金融監管制度供給的重要任務。可見,金融監管是一個“覆蓋→突破→再覆蓋→再突破”的不間斷動態博弈過程。金融監管出現局部真空難免,重要的是及時調整現有金融監管制度的邊界,將各類金融機構的創新范圍重新覆蓋到監管制度邊界內。

(二)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邊界有效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新制度經濟學將制度劃分為三類:憲法秩序、制度安排、規范性行為規則。由于憲法秩序和規范性行為規則一旦確立,很長時間內不易變動,所以,在戴維·菲尼的制度供求分析框架下,憲法秩序和規范性行為規則被視作外生變量,制度安排和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被視為內生變量。

按照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我國目前的金融控股公司有三種:第一,非銀行金融機構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集團、中國光大集團、平安集團等,集團全資擁有或絕對控股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服務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實體等附屬機構或子公司,附屬公司或子公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對外開展業務并承擔民事責任,子公司的最高決策權受制于集團公司、非銀行金融集團控股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第二,企業集團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這類金融控股公司主要由產業資本、民營資本控股銀行、證券、保險等多類金融機構形成。如海爾集團、山東泛海集團、東方實業集團等;第三,銀行類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在海外設立銀行子公司獨資或合資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國銀行在英國設立的中國銀行國際控股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與摩根斯坦利合作成立的中國建設銀行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與香港東亞銀行合資的工商東亞金融控股公司等。由于目前已有相當數量的國外金融控股公司在國內設立機構在分業經營框架下開展業務,但其母公司是名副其實的金融控股公司。因此,本文認為,應將國外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營業機構作為第四類金融控股公司,納入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框架內。由于第一類和第二類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業務均在國內,所以,監管制度安排主要是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等。第三類及第四類金融控股公司由于主體或分支機構在國外,所以,監管制度安排不僅包括本國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還要有金融監管國際合作方面的制度安排,較之第一、第二類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安排內容更為廣泛,程序更為復雜。

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包括兩層含義:現存制度效果能否與制度安排初衷相一致;執行機構能否有效實施制度安排。就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制度安排而言,初衷是在保證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使金融控股公司健康發展。這就要求現存制度安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為金融控股公司在當前條件下運行留有一定的金融創新空間,又要有回旋余地,將金融控股公司的活動納入監管邊界內,不致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脫離監管視野,形成新的潛在金融風險。執行機構能否有效實施制度安排,主要取決于現行監管模式與制度安排之間是否協調,以及監管機構之間能否密切配合。

由于我國處在開放進程中,外資機構進入和我國金融機構的對外拓展,使一些外生變量成為影響制度邊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場開放使國外許多業務范圍廣泛、混業經營管理經驗豐富,實力雄厚的大型跨國金融控股公司紛紛進入我國。雖然現行監管體制實行較為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其業務經營范圍也在分業經營的框架下,但對其境內的金融機構與其母公司和其他分支機構的集團內交易,卻很難實施有效控制。而且,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會同時引入許多金融創新和新技術,很可能突破現在的金融監管制度邊界。

金融市場開放使金融控股公司的全能化經營擴展到全球范圍,國外金融控股公司的進入和國內金融控股公司逐步走向國際市場,使金融控股公司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時,金融監管的跨國協作也成為需要。目前金融監管協作最主要的三個國際性組織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le Committee)、證監會國際組織(IOSCO)和國際保險監管協會(IAIS)。1996年,三組織又正式成立了金融集團聯合論壇(The Joint Forum o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目標和宗旨是要提出針對金融集團的監管原則,并改善銀行、證券和保險監管者之間的合作,以及信息交流。跨國協作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國內金融監管制度和規則應與國際規則接軌,所以,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國際監管協作要求在目前分業監管模式下,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程序、規則、標準與相應的國際性組織所規定的內容相一致,以保證金融控股公司的國際監管協作,在金融集團聯合論壇的框架下展開工作。用針對發達國家成熟的金融市場制定的這些國際規則和標準,來約束我國金融市場及主要的金融機構,顯然不符合實際。于是,開放進程中國內金融控股公司對于這些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被動接受,成為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邊界有效性的又一影響因素。

(三)我國當前對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邊界的有效性

從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以來,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又發布實施《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經過中國人民銀行審查批準后,可以開辦金融衍生業務、代理證券業務以及投資基金托管等投資銀行業務。該暫行規定的實施為我國銀證綜合經營打開了大門。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規定,允許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1999年10月,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同意保險基金進入股票市場。200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證券公司以自營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作為抵押,向商業銀行借款,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商業銀行與證券公司的資金通道。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正案)》、2003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修正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三項重要的銀行法,2005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修正案)》在繼續堅持分業經營的大原則下,為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留下了潛在的發展空間。2005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公布并開始實施《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按照規定,我國商業銀行可直接出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正案)》,明確地規定了股權可以作為出資的一種形式,為股權交換和股權轉移這兩種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重要手段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樣金融控股公司在實際操作中就有一定的規定和程序可循,從而有助于提高金融控股公司的資本運作效率。以上各法律、法規基本上構建出了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制度邊界。

然而,自2002年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首家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至今,盡管金融控股公司所屬的各金融子公司基本上都有相關的法律和監管機構予以規制,以現行的公司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作為基本依據,但我國尚未單獨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以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顯然,金融控股公司是控股公司組織形態在金融領域里的表現,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質理應由法律予以明確,從而進一步明確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的調整對象。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公司,金融控股公司需要專門制定一部特別的金融控股公司法,確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以及設立與經營的合法性,調整金融控股公司的內外部法律關系。這將不僅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在一個規范的環境中成長,也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更積極地進行創新業務的嘗試,更有利于監管機構對金融控股公司依法實施有效監管。我國現在還沒有頒布有關金融綜合經營,或類似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法律法規。目前對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主要是對獨立法人機構依據《公司法》進行監管,隨著金融機構間業務界限的逐漸模糊,《公司法》已不能滿足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監管覆蓋。此外,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對金融監管理念、手段和政策提出了挑戰,面對這種金融大超市般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監管十分困難。Luca.Erri和Musalem(1999)在對亞洲金融危機前后和馬來西亞進行的個案研究表明:如果監管不力,外資金融機構會成為引發金融危機和危機加劇的重要原因。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反向突破了監管邊界,嚴重影響了金融監管制度邊界的有效性。

從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分析,由于制度安排的嚴重缺失,大大影響了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各種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真空區從事高風險業務,金融監管當局缺乏監管依據,無法實施有效監管,監管邊界的有效性問題凸現。既使出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制度安排,也難免存在不完備性。倫敦經濟學院許成鋼(2001)[19]從哈佛大學哈特的不完備合約引申出“法律的不完備性”理論認為,由于法律的不完備性,法律設計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引入監管機構以主動方式執法可以改進法律效果,及時修補法律縫隙。這一理論證實了金融機構對現有監管制度邊界突破的必然性,也對我國金融監管模式提出了思考。在目前分業監管體制下,金融監管機構和部門之間信息不溝通、政策不協調,單一金融監管機構無法“覆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脫離了監管部門的可控范圍,金融監管邊界出現局部失效,最終導致了如“德隆事件”這樣的金融風險,演變成巨額資金損失的教訓。

分業監管體制下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對于實施新制度安排的成本預期,均會大大限制專門針對混業型金融機構的制度安排出臺,金融監管體制不可能在短期內脫胎換骨。而以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為代表的金融混業發展,又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實行金融開放的大勢所趨。金融監管制度的固態與金融發展的動態勢必然產生錯位,使監管邊界有效性問題愈演愈烈。如何使金融監管邊界擴展對金融控股公司進行“再覆蓋”?以現有監管體制及制度安排為基礎,合理借鑒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實現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監管成為當務之急。

五、美國金融監管制度有效邊界的啟示

美國的金融控股公司發展較早,其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模式與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模式有些許相似之處,剖析美國解決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邊界問題,可借他山之石從中獲益。

早期美國的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不分彼此,可以認為是較早的金融控股公司。美國在1914年通過了第一部涉及銀行控股公司的監管法案——《克萊頓法案》(Clayton Act),最先構造了監管制度邊界。1927通過了《麥克弗登法案》(McFadden Act),該法案及其后來的修正案,規定銀行在州內設置分支機構,沒有對銀行控股公司進行限定,這就激發了銀行以銀行控股公司的形勢提供跨州金融服務。1929-1933年的大危機后,美國陸續出臺了《1933年銀行法》(包括《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以及《1940年投資公司法》,形成了嚴格的金融監管制度邊界。但是,《1933年銀行法》并沒有對《麥克弗登法案》中關于銀行控股公司的限定加以補充,這使銀行控股公司得以在美國繼續發展。1956年之前有56家銀行控股公司,資產卻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1/8。1956年,美國頒布了《銀行控股公司法》,使金融監管制度邊界外移,對多家銀行控股公司的發展加以約束,其中包括一家銀行控股公司擁有多家銀行股權的1/4以上,須先得到美聯儲的同意,否則不許跨州并入新銀行;不許擁有和經營非銀行業務的子公司等。有意思的是,該法案沒有對控制一家銀行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進行束縛,這一法律空白使單一銀行控股公司得以迅速蔓延。從1965年的400多家發展到1969年的800多家,到1970年美國有1/3銀行轉變為單一銀行控股公司,其中就包括當今世界著名的花旗集團前身——花旗控股公司。于是,1970年美國頒布了《銀行控股公司法修正案》,金融監管制度邊界再度擴展。該法案放寬了銀行控股公司的業務限制和設立或并購子公司的限制,銀行控股公司可以通過建立或并購非銀行子公司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同時,銀行控股公司可以發行商業票據(一般銀行不允許),存款免征利息稅,紅利也大部分免稅。立法的修改實際上鼓勵了銀行控股公司的發展,1987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發展到6530家,占全美銀行資產總額的91% 。到20世紀90年代,銀行控股公司數已高達7000多家,成為主要的銀行組織形式。1987年的《銀行平等競爭法》,準許銀行附屬公司包銷證券(規定不超過總收入的5%,1992年提高到10%,1996年又寬容到25%)。1998年11月30日,德意志銀行集團宣布102億美元收購信孚銀行(美國第八大銀行),震驚了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和立法機構。基于對美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及其國際競爭力提升等方面的焦慮,最終使呼之欲出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在次年落錘定音。該法案廢除了《1933年銀行法》關于禁止銀行與證業務交叉的限制,同時修改了《銀行控股公司法》限制銀行控股公司從事非銀行業務的規定,允許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原來的銀行控股公司,通過美聯儲的允許也可以轉變為金融控股公司。目的是使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駕馭銀行、證券公司與保險公司,通過聯合經營和審慎管理加強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對于花旗等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相對更加寬松,以利于其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美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頒布是對國內金融創新呼喚的積極回應,同時,也是美國著眼全球化金融競爭力培育的監管制度安排的前瞻性鋪墊。

從制度邊界的有效性窺視,自《1933年銀行法》頒布至今,美國沒有因為銀行控股公司而引發大金融混亂,基本實現了金融安全的目標。同時,無論是《1933年銀行法》、1956年的《銀行控股公司法》亦或1970年的《銀行控股公司法修正案》,對銀行控股公司的監管均存在一些“漏洞”,如《1933年銀行法》沒有對《麥克弗登法案》中的“空白”加以補充;《銀行控股公司法》沒有對控制一家銀行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出示紅牌等等。我們認為,這些所謂的法律上的“漏洞”恰恰為銀行控股公司的金融創新留出了一定的空間,也可以認為是制度安排的一種“藝術”之筆,體現了監管制度邊界的有效性。作為當今世界最優秀的金融控股公司之一,花旗集團孕育成長于這種制度下,很難想象沒有這些“空隙”是否能有今日的花旗集團。《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規定,金融控股公司自身不經營業務,只負責申請執照和行政管理,允許通過設立子公司的形式經營多種金融業務。與之相應,金融當局對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模式也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由美聯儲、OCC、FDIC、國家信用社管理局和儲貸監理署五家聯邦級監管機構組成的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FFIEC) ,旨在聯邦級監管機構間建立統一的監管原則、標準和報表,協調監管政策和監督檢查活動;美聯儲作為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監管者,負責金融控股公司的執照發放和業務經營許可,具體業務仍按照分業模式由不同的監管機構分別進行監管。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的組成,促進了各分業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監管,從監管模式上適應了新制度安排,為有效實施制度安排奠定了基礎。

縱觀美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及監管歷程可以發現,監管制度邊界始終處于構造→突破→覆蓋→突破→再覆蓋的動態變遷中,進一步印證了制度非均衡是一種常態的基本理論。在這一動態過程中,美國保證了金融監管邊界的有效性,使金融控股公司得以健康發展,值得借鑒之處在于:

第一,金融監管制度安排的基本出發點是保護金融控股公司的成長。美國監管制度的安排始終沒有完全限制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監管制度供給重在控制發展的形式、速度、業務和規模等,為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留有空間。

第二,金融監管當局通過制度安排動態引導金融控股公司行駛方向。在觀測金融機構創新發展的前提下,辨別其產生的利弊,基于除弊興利劃定監管制度邊界有效變量,不斷調整監管制度邊界的曲線,在可控范圍內牽引金融控股公司的牛鼻子。

第三,金融監管當局始終控制著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進度。在金融監管規則漸進修正的同時,金融監管模式也有相應的改裝,在分業監管的基礎上主要通過美聯儲加強各單一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監管,提高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柔性彌合了金融監管制度邊界與金融控股公司發展之間的裂縫。

第四,金融監管制度設計有利于激勵國家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在20世紀80年代前,美國的金融監管重心在于防止國內金融壟斷窒息金融競爭和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的大型化有所顧慮。20世紀80年代后,面對金融全球化浪潮,金融監管高點立足于國際金融競爭,一系列金融制度調整甚至改換車轍,重心移位于致力于提高本國金融機構的全球競爭力。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的理論與現狀分析,針對金融監管制度邊界的局部失效,借鑒美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成功經驗,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金融發展的趨勢,需要改革金融監管制度引導金融控股公司的健康發展。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金融控股公司對我國現有金融監管邊界突破的必然性,要以促進其有序發展為出發點調整金融監管制度,規范金融控股公司。通過對市場準入、市場競爭和市場退出等環節的制度調整引導發展,以金融開放為契機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結構、業務范圍和內控機制逐步規范化。

第二,針對金融控股公司相應調整金融監管制度變量,確保金融監管制度邊界對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發展需要科學研判其不同時期和環境下的利弊,金融控股公司本身的成長良莠不齊,金融監管制度的供給一定要有明確的約束和激勵導向,同時,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通過對金融監管制度的不斷調整才能駕馭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將金融控股公司納入監管邊界。

第三,在當前分業監管體制下加強協調監管,提高金融監管制度安排的運行效率。針對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將分業監管模式短期內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改革不夠現實,需要一定時期的金融監管轉型進程。可以考慮建立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定期研討 “跨邊界”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組織結構、業務范圍、創新競爭等方面的規定,加強各機構間的協調監管,實現保護金融控股公司成長和保證金融監管邊界有效的雙贏。

第四,開放進程中的金融監管制度安排要有利于提高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國際競爭力。金融全球化已經使國界概念逐漸淡化,培育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是重中之重,高瞻遠矚從金融監管制度上營造國內有利環境,是提高我國金融控股公司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也是確保開放進程中金融充滿活力與國家經濟安全的制度保證。

參考文獻:

[1] Cartinhour G T. Federal regulation of group banking[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1,4(2):127-148.

[2] Bonbright J C,Means G C. The holding Company[J].Columbia Law Review,1933,33(2):378-379.

[3] Walters J G. Diversific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and non banking activities:discuss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5(2):152-189.

[4] Chase Jr S B,Mingo J J. The regulation of bank holding compani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5:281-292.207-229.

[5] Black F,Miller M H,Posner R A. An approach to the regulation of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78,51(3):379-412.

[6] Clark C E. Maine:a bicentennial history[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1979,65(4):1082-1083.

[7] Eisenbeis R. Consequences of deregulation for commercial banking:discuss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3,39(3):803-805.

[8] Jackson H E. The expanding obligation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J].Harvard Law Review.1994,107(3):507-619.

[9] 夏斌.由分業混業經營到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考[J].國際經濟評論,2000(6):32-38.

[10] 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11] 夏斌.金融控股公司:分業/混業,難局下的現實選擇[J].財經,2003(4):26-31.

[12] 陸軍榮,貝政新.金融控股公司論—兼析在我國的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13] 安志達.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與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2.

[14] 謝平.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與監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5] 謝平,蔡浩儀.金融經營模式及監管體制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16] 桂荷發.金融集團的發展與監管[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3.

[17] 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18] 楊明.金融混業經營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商業研究,2006(3):34-38.

[19] 許成鋼.法律、執法與金融監管介紹法律的不完備性理論[J].經濟社會比較,2001(5):56-91.

責任編輯、校對:郭燕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九国产| 日本国产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制服|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www.日韩三级|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va|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a|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操操操综合网|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色综合中文字幕|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性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538精品在线观看| 69免费在线视频|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欧美激情伊人|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AV熟女乱|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久久黄色毛片|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美女国产在线| 91精选国产大片|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女人在线|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日本www|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 色婷婷久久| 久操中文在线|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蕉久影院|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