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家在研究制度變遷時,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制度遞延,而制度遞延對全面理解和衡量制度變遷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觀察,發現制度遞延會產生逆反效應,即一項制度變遷后,社會文化環境出現嚴重的負面效應,從而部分抵制了制度變遷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擴展發現,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誠信面臨巨大的考驗。由此提醒: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采取積極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效應。
關鍵詞:制度遞延;制度變遷;市場經濟;誠信危機;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2)-0073-05
一、一個現實的命題
制度變遷理論是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按照其經典理論解釋可將制度變遷理解為:它是一種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產生過程[1]。作為其理論代表的諾思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于主體期望獲得最大的潛在利潤。諾思(North,1994)指出:如果預期的凈收益超過預期的成本,一項制度安排就可能被創新[2]。不可否認,諾思揭示了制度變遷的源泉和動力,然而新制度經濟學家卻忽視了制度變遷的遞延效應。
本文認為:制度變遷具有遞延效應,制度遞延的概念可以界定為:一項制度變遷,其作用不是即期完全體現出來的,其影響隨著時間延續和制度功能的釋放不斷表現出來。由于經濟社會活動的復雜性,制度變遷的形式是多樣的,有時是一種制度發生變遷,又稱為單項制度變遷,有時幾種制度同時發生變遷,又稱制度系統變遷。一種制度變遷會產生擴散效應,幾種制度同時變遷則會產生復合效應。制度變遷的成效如何衡量,只有通過制度遞延效應全面衡量。制度遞延效應可假定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遞延效應優化模式,即制度變遷既對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又促進社會文化的良性發展從而使制度基礎進一步鞏固。第二種模式是遞延逆反模式,即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有限的推動作用,但對社會文化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從而抵消了制度變遷的積極作用。在實際生活中,制度遞延優化現象是比較多的,但是更常見的是制度遞延效應的逆反,其原因是:制度設計必須考慮歷史文化因素,若離開土生土長的歷史文化環境,再先進的制度也是好看不中用,那么即使考慮了歷史文化因素,新舊制度也有摩擦,新制度也有一個成長過程,在此過程中很可能變型或走樣[3]。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或轉軌國家經常面臨的問題是:精心設計或移植的制度既無法達到理想的績效,又產生許多社會問題,我國改革開放的制度變遷雖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出現了農村發展滯后,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情況。特別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生某項制度變遷后,某些個體農民采取各種非制度行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獲得了收益,這種行為由于對不模仿者帶來負外部性,從此造成其他人模仿并廣泛傳播,使原有制度功能下降,從而出現制度遞延逆反,本文用典型案例予以佐證。
二、制度遞延逆反的案例描述及影響
本文選取的案例是山東省的X鎮,該鎮由糧棉區變為蔬菜區后,社會文化環境發生了嬗變,從而產生制度遞延逆反。山東省的X鎮屬于傳統的糧棉區,一直到1980年代都以糧棉種植為主,1990年代,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糧食消耗減少,蔬菜肉食水果需求增加,使X鎮迅速由糧棉區變成蔬菜區。糧棉區變成蔬菜區后,各方面都發生深刻的變化,而社會文化環境變化最為突出。
(一)作息時間的變化帶來文化環境的變化
X鎮農民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下,農民一年收獲兩茬,農忙時間和空閑時間都比較集中,時間段也很分明,糧棉區變為蔬菜區后,農民沒有農忙時間和農閑時間的界限,由此帶來文化環境的變化。(1)文學活動。在傳統的農閑季節,農村大人小孩集中起來,請人講故事,猜謎語,甚至閱讀文學名著,接受傳統文化薰陶,也有一些農民練書法,習藝術、學手藝,由此產生一批民間藝人和能工巧匠,變為蔬菜區以后,農民作息時間變了,聚少離多,大家都忙碌自己的事,很難集中到一起,有時一家人都難得吃一次團圓飯,講故事猜謎語活動基本不存在了,練書法學手藝的人少了,傳統技藝和能工巧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2)娛樂活動。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下,農民的娛樂方式是農閑時間聽民間藝人說大鼓書、看大戲、觀民間藝術表演,接觸傳統文化較多,變成蔬菜區后,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主要娛樂方式是看錄相和上網聊天,打電子游戲,往往接觸一些喧染色情暴力的內容,從而產生網戀,甚至發生刑事犯罪。
(二)生活方式的變化帶來社會環境的變化
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下,農民在農閑季節,自己動手制作傳統食品、風味小吃、腌制土菜,保留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在春節等民間節日里,制作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服裝和飾物,使習俗文化得以傳承;農民也可以在農閑時間走親串友,加深親情、友情,農村的婚喪嫁娶都有很多人參與,體現濃濃的鄉情。變成蔬菜區后,農民生活越來越商品化了,一切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漸消失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生意上的來往增加了,親人之間的來往減少了,節日氣氛淡化了,婚喪嫁娶參與的人減少了,過去的親情友情逐漸被商品化取代。
眾所周知,制度的根基是社會文化,其變化必然會使制度發生變化,同樣社會文化環境的異化也使制度異化[4]。諾思指出,制度變遷取決于現存的結構。本文認為:由于制度變遷產生遞延效應,一些從抽象的理論觀點看來有利的制度安排,在現實中可能由于與結構中其他現存的制度安排難以協調一致無法生存,或者能夠生存下來,但產生了逆反。X鎮由糧棉區變為蔬菜區后,農民收入雖然提高了,但社會文化環境發生了不盡人意的變化,并由此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第一,對婚姻圈的影響
農村婚姻關系的形成,往往是通過效用來衡量的,為了便于分析,本文把農民婚姻圈的行為選擇用函數關系式描述:
U=U(C、D) (1)
公式中的U表示效用,C表示經濟條件,D表示距離。×鎮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下,由于那時農村經濟差別不大,農民父母不愿讓女兒嫁到離自己太近的村子,怕她們結婚后在婆婆家受一點委屈就跑回娘家給自己添麻煩,而且女兒一旦出嫁后,為了彌補自己的孤單,就千方百計地介紹熟悉的人嫁過來,特別是娘家村子里的姑娘,在此情況下,距離則成為農民選擇婚姻的一個重要指標,即保持一定的距離,個人的效用就大,上述公式(1)滿足的條件是:
U[]D>0或max[]DU=U(C、D) (2)
由于遠距離通婚,在傳統節日里或農閑季節,走親串友者較多,不同鄉村的直接交流較為普遍,文學習俗、文化傳統、民間活動的聯系很緊密,異質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
X鎮變成蔬菜區后,農民選擇了就近婚姻,農民的女兒不再遠嫁他鄉了,農村的婚姻圈就大大縮小了。農民選擇就近婚姻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條件的變化,糧棉變成蔬菜區后,菜農的經濟收入遠遠高于過去自己的收入,也高于其他鄉鎮農民的收入,因此,誰也不愿把女兒嫁到經濟條件差的地方,同時,現在適齡結婚的農村青年,基本上都是國家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農村孩子的減少,對孩子不像過去那樣放養,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眼皮底下長大,孩子結婚后不舍得離開父母遠嫁,父母也不舍得孩子遠嫁,此時經濟條件成為嫁女的一個重要指標,即女兒所嫁對象經濟條件越好,個人效用越大,距離越近,個人效用越大,滿足公式(1)的條件則變為:
由于近距離通婚,農村婚姻圈逐漸縮小,傳統的文化氛圍逐漸淡化,農民生活在很小的空間里,缺乏直接的信息交流,更缺乏文化傳播和溝通,使農村的文化環境越來越不理想。而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和經濟是相互交融的,沒有文化的經濟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5],從現代化建設來說,文化既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化的推動力,又是克服現代化負面效應的有效手段,要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加速農村現代化建設,而農村文化環境劣化,對農村現代化建設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對同學圈交流圈的影響
按照行為科學理論,人不僅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農民也是如此,成年人交往形成交誼圈,中學生交往形成同學圈,假定同學圈交誼圈的形成都是以個人效用決定的,其函數式為:
U=U(C,N) (4)
式中,U為效用,C為經濟條件,N為學校性質,×鎮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下,農村孩子都在公立學校讀書,學生按地域就近入學,同學圈的形成往往不太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同學之間比較容易建立友誼,也比較容易結成平等關系。糧棉變成蔬菜區以后,成人交誼圈往往按經濟條件決定,那么,農村同學圈的形成也出現泛市場化的現象,隨著城市私立中學的出現,農村中的有錢人把孩子送到城市私立中學讀書,這樣,同學圈的形成也根據經濟條件的優劣形成,公式(4)滿足的條件為:
U[]D>0 max[]C U (C,N) (5)
其結果形成:農村學生在城市私立學校讀書的,都是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這些學生形成一個穩定的同學圈,留在鄉鎮中學讀書的,都是家庭經濟條件差的,這些學生也形成一個穩定的同學圈,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看不起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產生自卑感。從而農村孩子同學圈大大縮小,交誼也大大減少,不僅信息溝通渠道狹窄或堵塞,而且農村孩子還產生隔閡和分化,它對鄉村文化建設是相當不利的。
鄉村基本文化網絡的變化,使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土壤逐漸沙化,使農村青少年吸收異質信息的渠道越來越狹窄,而且數量越來越少,文化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化。而外來文化以不可阻擋之勢影響著鄉村,并且逐漸成為主流意識,農村出現一個“去農村化的農村”,農村變成“城市化影子的影子”,它不是真正意義的城市化,而是城市化的垃圾。
鄉村社會文化環境的異化可能影響到鄉村治理[6]。我國進入新世紀后,鄉村社會秩序處于一種重構之中,特別是取消農業稅以后,國家在經濟領域中從農村逐漸退出,國家與個體農民經濟關系正在弱化,使農民經濟上的自由度加大,同時,村民自治制度使農民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力,這給鄉村治理帶來很大的挑戰。如何重建或維系鄉村社會秩序,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不可否認,依靠現代司法體系和國家強有力的行政控制,是當前鄉村治理的根本路徑依賴,然而,正如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由于鄉村社會的復雜性,法律的力量是不足的:一方面,農民獲得法律救濟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法律總是一種被動的力量,它難以促成村莊社會內部的主動協作(賀雪峰,2002)[7],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鄉村治理還需要村莊精英來補充。然而,由于鄉村文化環境的惡化,文化氛圍的變異,鄉村社會缺乏對村莊精英的認同,它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是鄉村精英產生的土壤逐漸喪失,二是鄉村精英的不斷流失。在鄉村精英流失的情況下,鄉村秩序的建立將更加困難,村民自治也可能因缺乏權威而陷入無政府狀態,由此產生鄉村治理的空白點,從而使新的鄉村秩序雜亂無章。那么,糧棉區變為蔬菜區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將隨著社會效益的降低而抵銷。從全國層次來分析,鄉村治理不良,必然會葬送我國農村改革的前程,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建設將是畫餅充饑。
三、制度遞延逆反的進一步推論
從典型案例擴展到整個社會經濟領域,本文發現仍然存在制度遞延逆反現象,最為突出的是市場經濟體制運行過程中的信用缺失現象。我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后,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但同時存在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并使這一制度部分扭曲變型。
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經驗表明:市場經濟越發達,信用關系越穩定,信用體系越健康,因為一旦失信,很難有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間,然而在我國由于市場經濟起步較晚,表現有所不同[8]。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經濟活動領域的失信行為發生頻率較低,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后,失信行為發生頻率很高,根本原因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之上的,基礎不夠完備,同時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是直接引進西方規則移植西方制度建立的。不可否認,引進西方規則對盡快建立我國市場體系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西方的價值觀念在舊的思想體系被打碎新的思想體系尚未建立時乘虛而入,并與傳統的不健康觀念相結合,造成人們的行為失范,最突出的表現是不守信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信用經濟,市場秩序的維系,除了靠法制外,還要靠社會信用,它可以解決法律延伸不到的領域,我國市場體制的確立必須要靠信用關系支撐,而這一制度遞延的結果卻是人們不守信用,它與忽視文化建設而導致人們信用觀念迷失有關,有學者認為,在當前的文化氛圍下,一方面守信的人得不到預期的收益反而要為他人的失信支付成本,另一方面,失信受不到應有的懲罰卻能掠取本該屬于守信者的部分收入(張亦春,2002)[9],其結果造成不守信的人越來越多。
本文用Akerlof(1970)的舊車模型分析人們為何不守信用。設市場主體的總收益為K,信用收益為k,不守信用收益為k',交易次數為h,守信次數為q,則不守信次數為(h-q),不守信率為(1-q[]h),不守信的懲罰次數為m,每次懲罰額為r,不守信用自我譴責感為f。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越守信用效用越小,越不守信用,效用越大。即:
由于目前信用水平較差,并且監督不力,對不守信者的懲罰次數較少,懲罰額度較小,不守信者的自我譴責感幾乎為零,那么以下兩個條件成立:
由此可見,經濟主體的效用取決于不守信用,不守信用次數越多,個人效用越大,從而使經濟主體選擇不守信用,進而造成整個社會信用關系的惡化。[10]。
信用關系的惡化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重要的是敗壞了社會風氣,從而延緩了市場化進程,甚至使市場經濟體制變異。當前失信行為已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甚至滲透到經濟決策領域,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該市場化的市場化了,即出現泛市場化傾向,一些地方政府放棄向全體大眾的承諾,將醫療、義務教育、住房甩包袱,造成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另一方面該市場化的沒有市場化,一些地方政府截留本該屬于企業和市場主體的權力,利用擁有的權力以權謀私。凡此種種都損害了市場經濟的名義,違背了初衷。
四、結論與啟示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出口不斷攀升,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但是農村落后的狀態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它成為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瓶頸。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國家作出了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通過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重大問題,從而徹底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本文認為,為了使這一制度設計達到預期的效果,防止遞延逆反,必須采取合理的配套措施。
(一)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當前,新農村建設在全國如火如茶地全面鋪開,但是新農村建設是在政府強力推動下開展的,似乎政府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眾所周知,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是農民,建設主體也應該是農民,因此,新農村建設應該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必須做到四個方面:首先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各級政府必須取信于民,說一有一,說二有二,堅決禁止失信于民的行為;其次尊重農民的意愿,不搞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或一個模式,讓農民有充分的選擇自由;再次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比如農村義務教育問題,農村醫療問題,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等,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最后制訂長期的發展規劃,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增強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信心。
(二)新農村建設要與鄉村整治結合起來
由于歷史的原因,新農村建設面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基礎設施不足,裝備水平落后,解決這些問題非常棘手,因此,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與鄉村綜合整治結合起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要消除一個不正確的認識,即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多修幾條公路,多建幾所學校和醫院就完事了,如果如此,那么新農村建設很可能造成投資膨脹,并變成大起大哄的造勢運動或擺花架子。本文認為,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整治結合必須做到三個方面:(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供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基本之需的公共品。(2)保護生態,優化環境,提供滿足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品。(3)節約資源,降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公共品。
(三)加強文化道德建設,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
新農村建設需要有新型的農民和合格的市場主體,否則,很難成功。當前,農民整體素質不高,思想觀念和知識水平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它給新農村建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注重加強文化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質,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從硬件方面來看,加大文化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從軟件來看,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包括各種科技培訓和職業培訓,各種形式的文化道德教育等。
(四)農業利潤要留給農民
農業比較效益低下是農村長期落后的根本原因,而比較效益低下又是農業利潤的流失所造成。長期以來,相關產業投資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總是千方百計地壓低農村勞動力價格和農產品收購價格,它們組成聯合收割機把農業利潤割走。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應該把農業利潤留給農民。政府要降低農民進入市場的門檻,鼓勵農民自主辦企業,提倡并引導農民發展各種形式的高利潤的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的利潤要向農民傾斜,建立農業利潤的返回機制。
(五)農村服務的多層次化
農村服務落后農民享受不到公平的服務待遇是農村落后的又一個原因,農民要獲得同一種服務所付成本比城市居民高得很多。新農村建設還要提高農村的服務水平,使農民獲得多層次服務,首先政府應免費提供公共服務和高質量的服務類產品,其次要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使農民能夠獲得低價的收費合理的各種技術服務。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美)道格拉斯·諾斯.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3] 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
[4] (美)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5] 趙有田.綜合國力競爭與文化沖突[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178-205.
[6] 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7] 賀雪峰.論村莊社會關聯[J].中國社會科學,2002(3):124-134.
[8] 華民.制度變遷與長期經濟發展[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1-24.
[9] 張亦春.中國社會信用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10]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校對:趙西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