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在河湟地區的一個縣城里搜集一些民間民俗事象的照片時,偶然發現了兩塊黑黢黢的漆雕木板,上面鐫刻著美觀的吉祥圖案。其中呈長方形的一塊上是“福”字的象征圖,另一塊呈矩形的上面是“萬”字的象征圖。這兩種圖案,是我國民間文化藝術中積淀下來并已經程式化了的東西,在一些古建筑和舊器具上經常使用。但將它們刻在兩小塊不大的木板上,而且看上去年代舊遠了的樣子,頗使人費解和訝然。之后我才了解到,它的名子叫做“印板”。
在以農耕為主的河湟地區,印板是用來在糧倉和糧食堆上做印記用的原始工具。秋收季節。糧食歸倉。人們先用木制的刮板,將放在倉子里的糧食表面刮平整。再用不同形制和不同花紋的印板,在上面戳上一個個明晰可辨的印記。就像在書寫工整的契約上面摁上了手印,在即將寄出的信件封口上蓋上了郵戳一樣。它們具有一種最基本的法律效應。而糧堆上的印記警示人們:那是屬于集體的五谷,誰也不得私自占有。
然而,印板在那時候對人們的約束,更多的是出自于道德上的。它實際上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在顆粒欠收,食不果腹的饑饉年代,面對有限的糧食,就是面對著一種巨大的誘惑。但人們即使吃糠咽菜,節衣縮食,勒緊了褲腰帶,也從不打別人或者集體的主意。在既沒有防盜門,更沒有報警器。就連起碼的防護欄都沒有的情況下,一塊小小的印板就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就成了一種檢驗人們道德行為的標準,就是一種不成文的“法律”法規。更為重要的,從印板上折射出中國人信守了幾千年的一種美德。
印板雖小,可它畢竟是一件歷史的產物,它深深地記錄了人們的心理和品質的變化軌跡。就像過去的人們對物質的占有要“取之有道”,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現在人們在欲望的促動下,總想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已有。那些堅固的防盜設施和諸多的規范條文。又怎能阻擋得了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又怎能替代得了心理上的自覺約束呢?我想,我們在遺忘并失去了印板的同時,還遺忘和失去了更為重要的東西吧!
知道銷子的作用,是從了解木輪大車開始的。木輪大車作為過去的一種原始交通工具,在河湟地區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它雖然笨重、緩慢,使用起來很費勁,但比起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肩扛手抬,卻是當時令人羨慕的一種先進。它是勞動者的智慧,也是勞動工具上的一種創造。長期以來,它與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種割舍不斷的感情聯系。至到如今,有些地方的村民,還把那些廢棄了的木輪大車車軸,埋在村頭的土壤里,以祈求村莊的安寧和五谷豐登。
木輪大車也叫杠梢車,除了木轅、木轱轆和木車盤,最關鍵的部分應當是木車軸。木車軸中間粗兩頭細,是由堅韌耐磨的樺木做成的,在一輛載重的木車上,它是最吃重的部位。在穿過木轱轆的車軸外側,兩頭各有一個小小的圓孔,圓孔中插入一個結實的小木棍兒(后來也用鐵釘代替),叫作銷子。銷子的作用是固定車輪,防止車輪在行駛轉動過程中脫離車軸,同時也便于拆御修理。所以,銷子雖小,但事關重大。只要取下那叫作銷子的小木棍兒。整個大車就無法行駛了。
早先的時候,民風淳樸,人情尚篤。冬日農閑時節,當有交情甚厚的親戚或朋友,駕著牛車或馬車前來造訪的時候,主人家自是欣喜異常,正應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那句古話,急忙叫家人御車喂馬,并親具雞黍,治酒相待。主客同飲,陶然忘憂。及至紅日西墜,暮色四合,客人起而告辭,好客的主人為使客人盡興,便悄悄讓人取下客人乘車上的銷子,以斷了客人寒夜回家的念頭。于是主客同回坐席,秉燭長談。那一夜的窗外西風,那一夜的雪染寒林,渾然不知。只因了情誼二字。這是由銷子引發出來的一段佳話,也是曾經的一種民俗。事至今日,我們的交通工具早已今非昔比,但人情冷暖的變化也自在心里,說起來不禁讓人喟嘆唏噓。
在湟源縣城的老街上,我曾經徜徉過多次,而每一次總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收獲。那些由青石條鋪就的曲徑幽巷,那些被歷史的風雨駁蝕了的老城門面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至到最后一次,當我從一家古舊的大門里跨出門檻的瞬間,發現大門右手的門柱上方,懸垂著一個銹跡斑斑的小鐵環,它的顏色與深黑色的門框幾難相辨。顯然,那就是在歲月的煙塵中遺留至今的拴馬環。與那個拴馬環相匹配的是大門兩側的兩塊圓形上馬石。
拴馬環和上馬石,同樣印證著一段歷史,印證著曾經的丹噶爾城中茶馬互市的熱鬧非凡。絡繹不絕的牲畜商隊,川流不息的集市貿易。那時候的商家與歇家之間,農業區與牧區之間的往來交易中,最離不開的就是駱駝和牛馬。所以,除了應運而生的大客棧和車馬店以外,那些大戶人家的門柱上,幾乎都有拴馬環,商家們遠道而來,歇家自然是好茶好飯相待。生意談定,主客相握而別:解下拴馬環上的韁繩,踏上門旁的上馬石。翻身上馬,緩轡而去。這來去的中間,演繹了多少友誼;演繹了多少故事。往事如煙,留下的只有那些沉寂了無數春秋的拴馬環和上馬石。
印板、銷子和拴馬環,都是如今生活里極難見到的歷史陳跡。它們雖然簡單老舊,卻記載了一段淳樸的生活軌跡;它們雖然毫不引人注目,卻潛藏了那個年代里人跟人之間無法割斷的聯系。它讓我想起那些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想起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乘坐的老牛車;想起現在城市里早已絕跡的良馬名駒。在小小的印板、銷子和拴馬環上,蘊含著讓人值得思考和追溯的歷史、生活和深深的哲理。面對它們的沉默,我們還能說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