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中蒙經貿關系迅速發展,貿易額、投資額以及雙邊經濟合作的水平不斷提高。經濟互補性強,雙方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及政府的積極推動等一系列積極因素促進了中蒙經貿的發展。但同時,兩國經濟合作中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風險,我國應積極采取措施化解問題和風險,促使中蒙經貿合作向縱深良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中蒙經貿合作 現狀 制約因素
一、中蒙經貿合作的現狀和特點
近年來,中國與蒙古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不斷擴大,自1998年至2006年,中國已連續8年成為蒙古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連續9年成為蒙古國第一大投資國。
1.中蒙貿易額持續增長
中蒙經貿關系持續發展,雙邊貿易額和投資額迅速上升。2005年中國對蒙古國的貿易額為8.1億美元,增長24%,其中,中國向蒙古國出口3.19億美元,增長36.7%;中國從蒙古國進口5.4l億美元,增長17.3%。2006年,蒙古國對中國貿易額達14.5億美元,占蒙古國外貿總額近48%。其中,出口10.5億美元,進口4.0億美元,分別占蒙古國出口總額的67.8%和進口總額的27.2%。
2.蒙古對中國以出口礦產品為主
蒙古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多為煤炭、石油、礦產品及畜產品等初級產品。如,2004年上半年,蒙古國對中國的銅出口增長了23.8%,出口額增長116.3%,占蒙古出口總額的44.95%。2004全年向中國出口商品總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47.95%,僅銅精粉一項商品就向中國出口2.8億美元,幾乎全部出口給中國。隨著蒙古銅、黃金和煤炭等資源的進一步開采,加上中國經濟發展對資源需求量的增加,礦產品的貿易額還會擴大。而蒙古國則主要從中國進口機電產品、農產品、建筑材料、紡織品等。
3.中國對蒙古國投資持續上升
在貿易額上升的同時,中國對蒙古的投資額也不斷增加。1998年~2004年,在蒙古國注冊的中資企業達1640多家,注冊資金總額為4.6億美元,占蒙古國吸引外資總量的40%多。截至2005年底,中國在蒙古國投資項目共2166個,占在蒙外國投資項目的45%,累計投資額6.81億美元,占在蒙外資的47%。中國在蒙投資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紡織服裝、建筑建材、畜產品加工和服務業等領域。如,2005年,中國對蒙礦產勘探開發領域的投資額為1.7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34%,占當年中國在蒙投資總額2.36億美元的74%。
4.兩國經貿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兩國經貿合作關系的不斷發展,不僅貿易量、貿易額持續增加,而且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深化。首先貿易形式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中國與蒙古的貿易不僅國家部分發展較快,而且地方貿易、邊民互市貿易、旅游購物等多種形式的貿易也在不斷發展。其次貿易結算方式由易貨貿易為主向現匯結算為主轉變。截止至1995年,易貨貿易在兩國貿易中的比重由1989年以前的90%以后下降到46.4%。逐步形成以現匯貿易為主、多種結算方式并存的格局。最后貿易由商品貿易向經濟技術合作轉變。在中蒙貿易發展過程中,經濟技術合作也在蓬勃發展,合資企業從商業性企業向生產性企業轉變,合作項目也從小型為主逐漸向資源開發和大型加工工業項目轉變,表明中蒙經濟技術合作在不斷深化。
二、中蒙經貿發展中的有利因素
中蒙經貿關系的良好發展勢頭,雙方廣闊的合作前景等多種因素促進了兩國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
1.中蒙經濟互補性強
中蒙兩國經濟結構的差異,使雙方經濟結構、自然資源、勞動力和技術等方面存在較強的互補性。經濟互補性強是兩國經貿關系獲得快速發展的內在原因。
(1)自然資源互補。蒙古國內能源、礦產、水利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且多處于初級開發階段,開發潛力巨大。現已探明的礦產有銅、鉬、金、銀、鈾、鉛、鋅、稀土、鐵、螢石、磷、煤、石油等80多種,其中,僅煤炭一項就達到500億噸~1520億噸,鐵20億噸、銅800萬噸、鉬24萬噸、石油15億桶。但由于生產力水平低,開采開發技術落后,資金嚴重短缺,本國尚無法對此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而我國當前正急需煤、石油等能源以及銅、鐵等礦產資源,另外,我國有相對成熟的技術、設備和豐裕的資金,能為蒙古礦藏開采業、加工工業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這樣中蒙兩國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2)經濟結構互補。蒙古國的經濟結構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制造業和服務業比較落后,尚未形成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雖然蒙古在計劃經濟時期建成了礦石采掘業、燃料動力業、毛紡工業、食品工業、建材工業等一批工業群,但是沒有形成適合本國國情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此外,蒙古產業門類不全,地區分布失衡,絕大部分工業部門、勞動力集中在以烏蘭巴托、達爾汗、額爾登特為中心的中央經濟區。單一的產業結構,使蒙古長期以來形成了以進口工業制成品,出口礦產、農業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為主的貿易結構。而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一躍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在制造業和種植、食品加工、紡織業等行業具有比較優勢,與蒙古的經濟結構形成極強的互補性。
從農牧業發展看,農牧業占蒙古國經濟活動近一半,但蒙古國農牧業發展水平低,生產技術落后、仍以粗放型農牧業為主,糧食等基本產品不能自足,因而對糧食、蔬菜、水果、禽肉、禽蛋需求旺盛。我國與蒙古國在農牧業方面合作同樣蘊藏一定商機。比如,在農業水利化、牧業現代化發展方面的合作、高科技、高產量種養殖業的合作等。
(3)勞動力和技術互補。蒙古國地方人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勞動力尤其是較高素質的勞動力短缺。蒙古在第三產業勞動力構成上升的情況下,社會總產值提高并不快,甚至還下滑。例如,1990年蒙古服務業產值就占其GDP的52%。到了2004年這一比重反而下降到49%,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蒙古技術水平不高,高素質人員匱乏,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相比之下,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科技水平獲得迅速發展,種植業、食品加工、毛紡、加工制造業技術研發能力相當強,我國勞動力資源極為富足,這與蒙古勞動力短缺,勞動力素質偏低形成互補。
2.地緣文化優勢
蒙古國是一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加上交通運輸條件差,使得蒙古國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國與蒙古接壤,歷史上就建設了中蒙之間的運輸通道,不僅運輸相對便利,在運輸成本等方面也存在優勢。此外,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之間有3100多公里邊境線,占中蒙邊境線的68%,中蒙之間的貿易口岸大部分位于內蒙境內。眾所周知,內蒙古的主體民族與蒙古國居民同為蒙古族,同根同源,語言、文化等交流障礙少,中國以內蒙古為橋梁開展對蒙經貿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文化優勢。
3.雙方投資貿易環境不斷改善
為進一步擴大中蒙之間的經貿合作,兩國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雙方的貿易環境。近年來,中蒙之間加強以道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正在或計劃建設臨河——策克、赤峰——白音華、阜新——巴彥烏拉、甘其毛道——包頭東等多條以對蒙口岸為中心的鐵路大通道,這將極大地提高對蒙口岸經貿貨運的運輸能力。蒙古國也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修建3條鐵路,我國已積極參與到蒙古國鐵路建設中,這為有能力到蒙古國投資創業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又一個契機。
此外,蒙古也將發展蒙中邊境公路交通當作政府的工作重點。2001年蒙古開始實施“千年之路”項目,計劃架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總長1萬多公里的公路網。其中我國承建的烏蘭巴托至扎門烏德700公里路段至2005年已經完成200多公里,剩余的400多公里土路,計劃在2008年之前建成。這條公路開通后,可大大促進兩國的經貿、旅游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發展。
雙方也對口岸進行了大量投資建設,提高了貿易便利性,使貨運量大幅增加。現已開通了10個一類口岸,6個臨時過貨點,幾個主要口岸安裝了程控電話,歐亞光纜通訊系統的中國階段也在加緊建設。為進一步加強經貿往來,中蒙兩國還多次修改邊境口岸及管理制度協定,最大限度地保障貿易渠道暢通。1992年,中蒙兩國邊境上8個邊境口岸全部開通,并增設了兩個季節性邊境口岸。2004年雙方在北京簽署了《中蒙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協定》。根據該協定,從2004年10月1日起,在目前中蒙之間12個邊境口岸中,除了二連浩特—扎門烏德口岸為常年口岸外,另外將新疆的塔克什肯—蒙古的布爾干等四個季節性口岸改為常年開放口岸。
近年來,蒙古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中蒙經貿合作,這為中國企業擴大對蒙古的貿易和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目前,蒙古國已開始在與我國二連浩特接壤的地帶設立中蒙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占地900公頃,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招標。我國在開發區內將享受鋪路、合作開采礦產資源、農牧業和畜牧業加工及半加工等具體項目上的優惠政策。
三、中蒙經貿合作中存在的制約因素
盡管中蒙經貿合作存在良好機遇,但也存在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及風險。
1.蒙古基礎設施比較落后
蒙古國人口稀少、勞動力缺乏、基礎設施差,許多地方尚未形成水、電、路系統。基礎設施落后,運輸不足嚴重制約著資源開發與合作。目前蒙古只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單線鐵路和三、四條與干線連接的支線鐵路,年設計貨運能力約2000萬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且目前蒙古投資開發的大部分項目分布在與我國接壤的南戈壁、蘇赫巴托、東方等既無鐵路也無公路的省份,其產品均通過草原或簡易公路運輸,運量小、成本高。
中國投資者所開發的礦點大部分都集中在距中國邊境300千米~700千米的范圍之內,距離雖不很遠,但運輸問題依然嚴重。因為目前蒙古與中國之間只有一條從俄羅斯穿過烏蘭巴托到中國二連浩特的單向鐵路,因此大量礦產品開采加工出來后很難運出去。
2.蒙古國法律政策和人文環境充滿不確定性
蒙古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中,政治、經濟環境欠佳,政府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對蒙貿易和投資的不可忽視的風險。這些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法制松懈、官僚主義及腐敗問題嚴重;規章和立法過程缺乏透明度、地方保護等也是影響投資者信心的重要因素;經濟體制、制度不完善,國際貿易手段不健全;政府政策缺乏穩定性,執行政策的“靈活性”大;蒙古國市場和法律外部環境對企業行為的約束不健全,企業內部的激勵和監督機制也不完備,有些企業和商人的經營能力差、信譽度低,對外承諾和協議常常朝令夕改,并且執行力差。
3.蒙古國的市場特點是制約中蒙經貿合作的現實因素
蒙古國的當前市場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蒙經貿合作的擴大。一是市場容量小。蒙古人口少,生活消費總量有限,難成規模;二是貿易主體是中小企業。蒙古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消費以生活消費為主,貿易主體以中小企業和個體商販為主;三是除機電產品以外,高檔商品進口市場規模小,且蒙古國在高檔商品消費方面習慣上比較認可西方進口商品。
4.我國某些企業和產品的信譽度不佳
我國某些企業實力不足、缺乏國際合作能力,在蒙古國市場無序競爭,甚至相互殺價等不良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對兩國經貿合作產生了消極影響。少部分商品也存在質量問題,引起一些蒙古國消費者的不安,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2006年中國對蒙古國的水果、蔬菜等出口量下降幅度較大,主要原因是,蒙方認為我國果蔬化肥農藥殘留濃度超標,對健康有害。此外,近年來隨著在蒙古國經商、務工人員的中國人員的增多,在蒙一些中國人引發的案件和社會治安問題時有發生,導致部分蒙古人對中國人產生了不滿和排斥。
5.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蒙經貿發展
近年來,美、日、韓等國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發展與蒙古國的政經關系,爭奪蒙古國的礦產資源和市場。蒙古國奉行大國平衡的外交政策,積極在幾個大國之間尋找平衡。蒙古夾在中俄兩個大國之間,因此它把與中、俄關系放在其對外戰略的首位,但蒙古為提高自己的價值,也想借助美國的作用,同時也重視同日本和韓國的關系,這使得蒙古對中國的經貿合作在某些情況下受到大國關系的影響。此外,受“中國威脅論”的影響,部分蒙古國人對中國的發展壯大心存疑慮,尤其對中國企業到蒙古國開發資源,視為掠奪其資源,在蒙勞務人員被視為搶其飯碗。
四、進一步擴大中蒙經貿合作的對策
中蒙經貿合作中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總體形勢還是好的,近年來兩國貿易額增長勢頭比較強勁。為更好地加強中蒙經貿合作,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推動區域合作,我國應積極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推進中蒙經貿發展。
1.制定長遠的對蒙貿易和投資戰略
我國應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需要、資源稟賦以及蒙古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制定長遠的對蒙經貿合作戰略。抓住蒙古目前通過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發展本國經濟的契機,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技術先進適用等優勢,擴大勞務輸出和技術合作領域,發展多種合作方式的資源開發產業。
針對我國人均自然資源短缺,能源、礦產需求量大的特點,把能源和礦產資源作為兩國經貿合作的主要領域。同時鼓勵企業投資于農牧產品加工、制造、建筑等及旅游、電子、通訊為主的行業。同時加強對蒙涉外經濟政策和投資及貿易市場的研究和分析。比如:企業可通過在蒙設立貿易公司、代表處等,以保證市場信息和產品銷售暢通;政府部門可在蒙建立辦事機構,搭建經貿合作平臺,及時為企業和有關部門提供有價值的投資和貿易信息以及窗口指導,促進與蒙多層次、多領域合作。
2.認真研究蒙古經濟政策,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投資范圍
首先,我國企業認真研究蒙古的產業政策,在其優先發展的領域進行投資,享受稅收優惠等政策的支持。蒙古政府已確定了引進外資的重點行業。主要包括:農牧業,能源和礦產開采行業、食品、紡織、皮革、木材等加工行業,電、氣、水生產供應及工程建筑項目等基礎設施行業。其次,調整對蒙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式。近年來蒙古的礦產資源開發市場國際競爭激烈。俄羅斯、美國和日本紛紛介入蒙古資源和礦產品開發市場。我國一方面應利用與蒙古山水相連的地理位置優勢,派遣實力強的大型企業進入開發礦產能源等資源。同時為了避免過度的國際競爭,減少國內企業競相抬價爭奪蒙古國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損害國家利益的現象發生,緩解蒙古國一些人士擔心其礦產資源被外國企業壟斷的疑慮,我國應該適當考慮拓展對蒙投資渠道。蒙古國在紡織服裝、建筑建材、畜產品加工、電子通訊、旅游等產業投資潛力都較大,要進一步研究蒙古國的產業政策,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投資范圍,開展互利合作。最后,在投資方式的選擇上要盡量考慮多邊合作,比如,與蒙方企業或一些西方國家企業合資合作,以盡可能的降低投資風險。
3.規范企業貿易行為,重視對蒙出口產品的質量
企業在蒙進行經濟活動時,應選擇信譽良好,具有是定實力的合作伙伴;遵守蒙古的法律制度,依法報關納稅,尊重當地的傳統與文化,規范自身的言行,文明經商。另外要貫徹“以質取勝”戰略,大力提高商品的質量,提高售后服務水平,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以利于長期、穩固地擴大產品市場份額。
4.促進中蒙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層面的交流
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為促進中蒙經濟合作,雙方應加強多層次的交流。首先政府高層間互訪,增進相互間的交流理解和互信,創造友好的睦鄰關系,是推進經貿合作的基礎,也是為企業搭建合作平臺的重要手段。其次,相關部門針對兩國現匯貿易逐漸增加的現狀,積極磋商,建立和完善適合兩國貿易需要的結算制度,為發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貿易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后,定期舉辦各種貿易洽談會和學術交流會,促進兩國企業界和學術界的交流。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各國企業界和學術界的交流,往往為對國際間經濟活動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雖然中蒙經貿合作不斷升溫,但對彼此的國情和政治經濟制度等情況尚缺乏足夠的了解,妨礙了經貿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除開展兩國間專業人員的互訪外,適時組織必要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交流信息,溝通情況,就中蒙兩國經貿合作的前景,進行可行性研究。
參考文獻:
[1]娜琳:中蒙經貿關系現狀及雙方在礦產領域的合作.當代亞太,2004年第10期
[2]張秀杰:蒙古國經濟復蘇與中蒙經貿合作.當代世界,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