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證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和興起,使經濟學家以為經濟學完全可以建立一種價值中立的“科學”。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事實上,經濟學不可能脫離道德而存在。
[關鍵詞] 經濟學 價值中立 道德
進入近代社會以后,特別是隨著經濟學自身極大地完善了實證的科學手段,實證主義經濟學逐漸變成了當代主流經濟學家或言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接受和信奉的基本立場了。他們(經濟學家)主張必須把價值問題從經濟學的領域中清除出去,甚至公開宣稱經濟學是一門“價值中立”的“科學”。他們認為:“如果像道德監察官那樣帶著某種任意的標準和主觀價值判斷的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來研究社會事實,那將是徒勞無益的。”
劉偉在其《沖突與和諧的集合——經濟與倫理》一文中則說的更為直接:“作為經濟學家,對人的價值偏好和道德標準是‘管不著’的,經濟學家只是在人們已有的價值標準條件下研究人的行為和人的行為的后果,以及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原則上,經濟學家就其職業本身來說,可以為希特勒服務,也可以為丘吉爾服務;可以為黑幫服務,也可以為政府服務。就這個意義上而言,經濟學是‘道德中性’的學科,經濟學家是‘不講道德’的。”
這在事實上,使經濟學淪為了工程學,它“只關注最基本的邏輯問題,而不關心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東西能夠培養‘人的美德’或‘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等這類問題。在這里,人類的目標被直接假定,接下來的任務只是尋求實現這些假設目標的最適手段。”
那么經濟學是否真的能完全脫離道德而存在呢?
經濟學在歷史上是作為倫理學的一個分支而發展起來的。如果經濟學關注的是真實的人,而不是被狹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那么,經濟學研究就不僅僅與人們對財富的追求直接相關,而且與人們對財富以外的追求有關。經濟學跟倫理學的這種關聯為它規定了不可逃避的任務,即,在財富之外,經濟學研究還包括對更基本的目標的評價和增進。
為此,阿馬蒂亞·森針曾指出,不重視經濟學中倫理問題的研究不僅僅是倫理學家的悲哀,而且也將使經濟學走向絕境。“經濟學的無倫理特征(已經)造成了經濟學的貧困,使福利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變得狹窄、分析缺乏說服力,并削弱了預測經濟學的行為基礎;它也使經濟學對自身的兩個根本問題缺乏說服力:經濟行為的動機和對經濟成就的判斷,這兩個問題都浸透著倫理的因素。”
事實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就曾意識到這種經濟學分析純技術化和完全數量模型化傾向的潛在危險,并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尖銳地指出:“在近來的‘數理’經濟學中,只能代表拼湊之物的部分實在是太多了;這些部分的不精確程度正與他們賴以成立的假設條件是一樣的。假設條件使那些作者能在矯揉造作和毫無用處的數學符號中,忘掉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相互依賴性” (Keynes, 1936, p. 298)。這種對人類的經濟行為以及現實的經濟過程僅做純數理推導、證明和實證檢驗的“演練套路”,“不僅僅是理論分析的一種濫用(misuse),而且還有一種導致使理性運用無多大意義(trivialization)的潛在危險,這一世風很快使經濟學變成了一門技術,而不再是一門社會科學”。
“實際上,道德哲學家和先驅經濟學家們并沒有提倡一種精神分裂式的生活,是現代經濟學家把亞當·斯密關于人類行為的看法狹隘化了,從而鑄就了當代經濟理論上的一個主要缺陷。經濟學的貧困化主要是由于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分離而造成的。”
長期以來,亞當·斯密卻被不少經濟學家尊崇為自利的“宗師”,可事實卻恰好與他所提倡的相反。同情心和自律在亞當·斯密的善行概念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他所說,“根據斯多葛學派的理論,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某一離群索居的、孤立的個人,而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一個公民,是自然界巨大的國民總體中的一員”,而且,“為了這個大團體的利益,人們應當隨時心甘情愿地犧牲自己的微小利益”。“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熱心公益是最有益于他人的品質”。 但在擁護亞當·斯密關于自利以及自利成效的經濟學家們的著作中,亞當·斯密的“同情心”卻不見了。斯密看到的,也是任何一個人都能看到的,大多數人的行為的確是受自利所引導的,其中一些行為也的確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但這些并不表明,斯密就完全滿足于建立在這種單一的動機之上了。事實上,他還曾指責伊壁鳩魯試圖把美德視為精明,并斥責某些“哲學家們”試圖把所有事情都簡化為某種單一的美德。
可以這么說,在亞當·斯密那里,“經濟人”與“道德人”并不是截然對立的,所謂的“斯密悖論”只是現代經濟學家的一種狹隘化理解。在歷史上,經濟學與倫理學是相輔相成的;在現代,筆者相信,這種關系同樣不會變。經濟學是如何離開“人”的,必將也如何回歸到“人”。“我認為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道德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這也就是說,它必須運用內省和價值判斷”。經濟學理論并不能完全脫離道德,相反,它只有重新引入倫理學,回歸到的亞當·斯密時期的經濟學傳統,才能為自身的發展尋找合法性,并增添自身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說服力。
參考文獻:
[1]Mises, Ludwig von,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London: W. Hodge,1949. p.2
[2]劉偉等:沖突與和諧的集合——經濟與倫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3]阿馬蒂亞·森著王宇等譯:倫理學與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0~13、32、59、73、79頁
[4]豪斯曼:經濟學的哲學.丁劍峰譯,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