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補缺假說將長期被忽視的語境知識學習提升到不可或缺的位置,將原本一直歸于語言形式補缺的母語遷移而歸于母語語境知識的補缺。這一觀念改變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視角。在補缺假說里,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語境又分為三個等級,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這三個語境彼此關聯,互相牽制。在國際商務情景下,文化語境顯得尤其突出:它決定在一定的商務情景下貿易雙方采用什么樣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從而促成成功的貿易。“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因為語言是一種民族現象,一定的民族語言和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緊密聯系。英漢兩種語言不僅在語言本身,而且在民族文化上也存在巨大差異,更應側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補缺假說 跨文化交際 文化整合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之間進行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受阻現象時常發生,語言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交流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國際貿易中,文化問題是在與國外公司做生意時必須了解的。然而,在現時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工作者“重語言,輕能力;重商務,輕文化;重引入,輕實踐”的觀點及商務英語教學受諸多條件限制,使得跨文化差異在教學中的有效介人成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一個瓶頸問題。本文結合外語學習機理之補缺假說,提出應將跨文化差異的有效介人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補缺假說認為,語言形式與語境知識的有機結合是語言正確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外語語境缺少與外語表達方式相匹配的真實語境,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過程中,母語語境知識介人補缺,進而激活與母語語境相配套的母語表達式,母語遷移由此產生,影響外語學習。王初明認為補缺不是指因外語表達式的欠缺而由母語結構替代,替代的發生是語境知識的補缺。補缺假說將長期被忽視的語境知識學習提升到不可或缺的位置,將原本一直歸于語言形式補缺的母語遷移而歸于母語語境知識的補缺。這一觀念改變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視角。在補 缺 假 說里,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語境又分為三個等級,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這三個語境彼此關聯,互相牽制。在國際商務情景下,文化語境顯得尤其突出:它決定在一定的商務情景下貿易雙方采用什么樣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從而促成成功的貿易。“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因為語言是一種民族現象,一定的民族語言和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緊密聯系。英漢兩種語言不僅在語言本身,而且在民族文化上也存在巨大差異,更應側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上世紀70年代,一些英國公司派到非洲和中東的職員有60%由于“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務,使公司蒙受很大的損失。上世紀60年代,美國向許多發展中國家派遣了由青年人組成的和平隊,許多成員由于處于手足無措的“文化休克”狀態而不得不提前回國。嚴重的“文化休克”會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殺。一些西方國家醫院的心理診所就接收“文化休克”的患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明顯程度與家鄉文化與東道主文化的差異大小成正比。可見,文化語境的補缺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各種文化差異程度不同
在把文化融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之中時,兩種文化相似的程變對理解跨文化交流有重要意義。應當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種文化的差異在程度上是不同的,產生誤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許多研究表明,人們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們在交流中所遇到的嚴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當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的文化差異增大時,誤解的可能性無疑更大。以文化中某具體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異不同。企業員工更應注意這點。例如,送花,各國的文化內涵就不同。菊花作為菊科的一種多年生長的草本植物,其葉子有柄,邊緣有缺刻或鋸齒,秋季開花。從植物學的角度對它進行的描述,在各個文化中都是一樣的。但其文化內涵在不同文化中卻大不相同。在中國它是高雅的象征,人民大眾喜歡菊花。父母親常用菊花作為女孩的名字,例如“秋菊”。在日本菊花帶有一些貴族的色彩,白色的菊花是皇室的象征。在英國菊花只是觀賞花卉之一,沒有中日兩國文化中那種文化內涵。在拉美一些國家菊花卻被看作是鬼花,不能用它送禮,只能用它祭靈。例如,在墨西哥過鬼節時,有些地區的人們把萬壽菊的花瓣一路撒到墓地的祭壇下面,指引亡靈回家。可以看到,中日對菊花編碼的差異較小。中英對菊花編碼的差異為中,中墨對菊花編碼的差異最大。可以說, 中國與美國文化的差異最大。這種明顯的差異可以通過一位貴州農村的農民與美國中部農場的農民的對比看出來。盡管兩者有著一些從事農業生產和過著鄉村生活的相同之處,但是他們在長相、語言、思想方法、行為舉止、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農業技術上都有非常大的差異。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要比中美間的文化差異小。自從西漢末年印度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文化以佛教為媒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遠遠勝于基督教、伊斯蘭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用語來源于印度,如:覺悟、實際、清規戒律。孫悟空的藝術原型來源于印度文學。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應對佛教進行認真研究,“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決不僅限于漢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響。在西 方 國 家之間,其文化差異也是不同的,以美國與其他6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加拿大相比,顯而易見,美國與日本的文化差異最大;美國與加拿大的文化差異最小。
二、社交語用失誤指交際中因不了解談話雙方文化背景差異而導致語言形式選擇上的失誤
這種失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價值的不同判斷。在中國尊重老人是一種美德。如在車上給老人讓座被視為非常有禮貌的行為,但如果一位中國員工對一位上了年紀的英國老太太說“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 之類的話,非但得不到感激,反而會使聽話人認為她年歲大了,不中用了。再如一位中國職員在五年之后專程拜訪他已年過七旬的教授布郎先生時說: “You haven't changed much.”,因為他見老師健碩如前。然而這句話的結果只會給布朗先生帶來不快,因為change的觀念價值在英美人心目中相當高。對一位長者說他“沒有變,還是老樣子”,只會貶低對方,而絲毫沒有“恭維”之意。
2.對權勢和社會距離的不同判斷。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序,長幼有序。因此人與人交際時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約,否則就是失禮。如下級或晚輩見到上級或長輩,為了表示尊敬,多用輩分稱謂或泛化的親屬稱謂,不能直呼其名稱。涉及對方的職務時,如果對方是副職的話,還習慣上把副字略去。而在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國家里,晚輩可以直呼長輩名字,下屬可以在姓前冠以Mr./Mrs./Miss 來稱呼上級,甚至在本人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直呼其名。
3.對權力和義務的不同判斷。在中國,教師有權力讓學生擦黑板,而學生也認為這是自己的義務。在西方則不然。學生認為擦黑板之類與教學有關的事宜,均是教師的事情,教師無權要求學生擦黑板;或因學生沒有在上課前把黑板擦干凈而怨。
例如: Foreign teacher: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Chinese student: That is my duty.
根據漢語的意思和習慣,這位學生的話是一種禮貌的答謝方式。但duty 一詞在英語里是責任在身,不得已而為之,這會使英美人誤解為不是誠心情愿的。正確的回答應是That is my pleasure.
4.對打擾對方的不同程度的判斷。非本族語者如果根據自己對打擾對方的程度的判斷,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了不適當的言語形式,必然會引起社交語用失誤。例如:在俄羅斯,香煙是近乎免費的,所以你若想向對方借包香煙的話,無需使用間接非常有禮貌的言語,否則就會造成語用失誤。還有,在中國,擁有轎車的人家不多,你若想向對方借車的話,使用的言語必定是非常間接,非常有禮貌的。而在美國就不一樣了,擁有轎車的人很多,大部分家庭還不止一輛,因此借輛轎車用一會兒不算大的麻煩事,不必使用禮貌程度很高的言語形式。否則倒會使聽話者覺得太見外了。
三、進行文化整合,創造企業新文化
文化整合是在不同文化基礎之上通過尋求共同發展而創立的,通過文化整合,可以求同存異,融合差異沖突,豐富人類活動。 通過整合不同文化之精華,可尋求更廣泛的資源,產生多種效益與途徑。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而創造整合效應,以獲取共同目標。它基于理解與欣賞文化差異之上,把文化當作一種資源,一種財富,而不是視為一種障礙。 以不同文化的觀點和視角增加解決問題的獨特的思路及方案。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于1997年共同合資組建而成的合資企業。合資之初中方總經理就找出了以共同價值為基礎的“4S”合作理念。其核心內容是:學習理解(study), 以上海通用汽車為重(SGM), 規范行為(Standardization), 靈活務實(Spring),這種以共同價值為基礎的管理理念為中美員工的溝通和成功管理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創立了文化基礎。因此“4S”合作理念就是中美文化整合的具體體現。 上述事例證明: 文化整合對合資企業成功經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創立以共同價值觀念為核心的文化整合,才能創造1+1>2 的管理效應。
四、結 語
補缺假說從語言本身提出母語語境在外語語境缺乏下的補缺作用。而忽略異質文化的介人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商務人員無法在國際商務貿易中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恰恰說明補缺假說在國際商務英語學習中同樣起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改變傳統語法教學模式,將語言知識,商務知識和文化教學結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了解目的語文化從而習得語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華惠芳:試論英語學習動機和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1998(3)
[2]賈清艷: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J].教學探索,2007
[3]王春香:如何改變啞巴英語的現狀[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4(6)
[4]王初明:補缺假說與外語學習[J].外語學刊,2003a:(1)。
[5]楊隆源陳文存:語境的丈化功能在外語教學中的反射和建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