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企業, 癥結在管理,而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解決環境問題,構建企業與環境和諧關系的一個微觀實現途徑, 環境成本理論框架的確立, 將涉及多學科相關研究成果的綜合與抽象,本文在借鑒環境經濟學,會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基礎上,構建了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為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提供了總體設想。
[關鍵詞] 環境成本管理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
一、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企業,癥結在管理
如今,地球資源退化、空氣和水污染、礦產森林資源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效應發生、物種減少等問題日漸突出。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存在密切關系。據有關專家對各種污染物來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環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來自企業,并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2005年11月發生的吉林石化雙苯廠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有消息披露,雙苯廠的爆炸是由于設備裝置“循環不暢”、“處理不當”,才造成悲劇發生。一個“不暢”,一個“不當”,說明其中存在著技術原因之外的人為因素,暴露出的是企業管理方面的漏洞。英國《金融時報》以中國快速工業化損害環境為題的文章中講到:如果說吉化公司雙苯廠的爆炸是偶然,它可能主要屬于企業管理不善,但其中寓含的必然性十分明顯:如果企業的環保意識很強,像這次的爆炸事故就不會如此輕易發生 。而事隔不到一個月,由于韶關冶煉廠設備檢修期間超標排放含鎘廢水,造成了由企業違法超標排放導致的嚴重環境污染事故,事故如此頻繁,說明了企業的環境管理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性。
環境問題的惡化需要人們投入環境成本去治理和保護。然而,環境成本的核算與管理卻表現出嚴重的滯后性。國家的宏觀經濟核算并未涵蓋環境成本,使得國民生產總值和凈值明顯高估,環境成本補償嚴重不足。微觀層次未建立和實行環境成本管理制度,使得企業長期對環境資源的嚴重破壞現象得以長期存在,免除了本應承擔的環境責任。顯然,這與環境成本管理理論建設的不完善密切相關。
二、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研究是多學科的交叉領域
環境成本理論的建立離不開相關學科的理論支撐,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構成了它的理論依據。
1.環境經濟學理論以福利經濟學為基礎,吸收了馬歇爾和庇古的外在性理論、威克塞爾和鮑思的公益理論、威克塞爾的一般均衡理論等,研究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理論、方法和政策。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環境成本的模式和方法提供借鑒,拓展了成本的確認、計量與分析的視野和范圍。但因為這些著作僅將環境成本作為一個輔助手段被應用于環境經濟的分析之中,同時較少涉及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與管理,而是從經濟學的大界面探討環境問題,故環境成本并未作為一個重點內容加以探討。
2.環境會計學可幫助我們從企業微觀層次分析探討如何將環境污染的外部經濟成本納入企業產權范圍內的成本核算。環境會計的研究是從會計核算角度探討了環境會計的基本問題,它將環境成本作為一項會計要素,來研究環境成本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問題,多數從企業環境會計這一微觀層面出發,提高了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可操作性。但也可看出因這類研究的重點主要是在環境會計體系的構建上,故對環境成本研究未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對環境成本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3.其他研究: 環境管理學的成本觀主要體現在管理水平、環節、過程與環境成本形成的有機聯系上,有助于研究企業環境成本動因、計算對象及歸屬期等成本要素,并謀求成本效益和結構最優化。在系統工程和技術經濟的研究中在環境成本方面,研究擴展了與其對應效益的評價與比較,強調了環境成本的決策能動性,突出了成本與效益統一體的辯證思想。這無疑對環境成本管理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陸續頒布的ISOl4000族的相關標準的陸續出臺,這些標準主要是針對環境管理體系(EMS)、環境審核等內容來制定的,有些涉及到環境成本費用數據的收集與環境成本相關的環境負荷的壽命周期評估等方法。盡管它只是將環境成本作為企業環境管理體系來闡述,而未涉及環境成本的定義、核算等內容,但其間許多方法和思想仍可供研究環境成本運行機理參考。
綜上所述,環境成本的研究涉及到多學科多領域,目前專門針對環境成本的系統研究還不成熟,尤其集中對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研究就更不多見。由此,筆者認為,從企業這個微觀層次上構建一個有指導意義的環境成本管理框架是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的。
三、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構建
環境成本管理是在傳統成本管理的基礎上,把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經營成本的范圍,從而對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所發生的環境成本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工作。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從組織管理角度看是一系列的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過程,同時從生產、技術、經營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種成本形成全過程的管理,框架結構如上圖:
1.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內容。
(1)企業環境成本目標。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總體目標是以最優的環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企業既不能盲目地為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企業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及破壞的“外部成本”,不對企業環境污染及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成本”進行合理估計確認和計量,虛減企業成本虛增經濟利益;同時筆者認為,也不能硬性地規定企業增加環境成本的投入,在實踐中反而影響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業環境成本的管理目標不是簡單地增加與減少的問題,而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不同的企業在總體目標基礎上,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具體環境成本管理目標。
(2)企業環境成本預測。環境成本預測是建立環境成本對象和環境成本動因之間的適當關系,用以準確預測環境成本的過程。環境成本預測既是環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點,也是環境成本事前控制成敗的關鍵。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環境成本決策方案和先進可行的環境成本計劃都必須建立在科學嚴密的環境成本預測基礎之上。通過對不同決策方案中環境成本水平的預測與比較,可以從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角度,為企業選擇最優環境成本決策和制定先進可行的環境成本計劃提供依據。
(3)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是指企業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涉及有關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所實施的一種旨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約束化管理行為和政策實施。它以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為前提,以環境成本預測為依據,采用適合的模式與政策,控制環境成本形成的全過程。
(4)企業環境成本核算。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環境成本信息。它對企業環境成本的發生過程進行反映,描述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發生的壞境負荷及治理數據信息,并按成本核算原則確認和計量環境成本費用,衡量評價環境成本投入所帶來的環境效果與經濟效益,編制出環境成本報告書對外公布。接受外部環境評價,為內部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5)企業環境成本監測預警。企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對環境成本進行監測和控制,建立環境成本監測預警系統。運用企業在環境成本控制和環境成本核算中積累的環境成本數據和信息,摸索環境成本的變化規律,預測企業環境成本變化的趨勢,當企業環境成本達到臨界值時,提供預警。
(6)企業環境成本的評價與應用。企業環境成本評價是依據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兩方面的相互關系,借助兩者之間的動態變化,比較得出評價結論。分析出影響環境成本變動的因素,制定或修改新的環境成本控制方案。同時,將企業環境成本信息應用于企業戰略管理中,參與企業戰略決策。
2.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結構間關系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是個有機整體,其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統馭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企業環境成本預測是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起點,預測指導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與核算。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需要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反映與監督,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為控制提供相關的成本信息。通過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和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對環境成本進行監測,若遇預警,調節控制與核算,以避免風險。管理效果通過企業環境成本評價來評析,并為企業戰略管理中的應用提供借鑒。如在評價與應用中發現問題,反饋至目標確定部分,如此反復,從而達到優化企業環境成本的目的。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微觀實現途徑,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構建是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基礎和關鍵,該框架必定在企業管理的實踐中日益得到豐富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厲以寧章錚:環繞經濟學.北京:中國計劃出版杜,1995
[2]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環境成本和負債的會計與財務報告發展會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