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村物流的關注和研究大多停留在有關農業生產物流、農產品物流運作方面,而對與農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消費品物流的關注和研究非常少。農村消費品物流發展滯后,制約了農村的商品流通。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農村消費品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構建農村消費品物流體系的對策。
[關鍵詞] 物流 農村消費品物流 問題 策略
“三農”問題是我國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發展農村物流,能為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解決“三農”問題創造客觀條件和社會基礎。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近年來,農村物流,尤其是農村消費品物流不暢造成的現實購買力和有效需求的不足,日益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農村消費品物流的內涵界定
農村物流是相對于城市物流而言的,包括農業物流和農村消費品物流。農村消費品物流是指滿足農村居民生活需要的消費資料(消費品)從供應者向農村消費者的物質實體的流動,是物資從城市到農村的流動。主要研究滿足農村居民生活需要的消費資料的運輸、儲存、流通加工、包裝、裝卸搬運、配送和信息管理等物流活動。農村消費品物流是改善農村商品流通的重要力量。
二、農村消費品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由于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和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制約,農村商品流通存在著設施不足、方式陳舊、成本較高的問題。長期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農村消費品物流體系不健全、不完善,運作的效率十分低下。主要表現在:
1.物流主體高度分散,物流業務運作不規范
建國初期,農村以供銷社、國有百貨商店等國有和集體商業主體占主導地位,從事農村消費品的流通。在計劃經濟的后期,由于受到極左路線的影響,供銷社等商業主體元氣大傷。目前,在四川、吉林、安徽等地,供銷社在鄉鎮或中小城市已經“全軍覆沒”,原來的供銷社,由于種種原因進行改組,承包給了農村個體工商戶。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國有和集體商業的主渠道作用逐漸被削弱,國有商業網點明顯萎縮,國有商業、物資流通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10%~15%。由于農村市場中缺少成規模、有實力、高效率、快節奏的流通產業組織,農村市場的主要份額由個體、私營小流通企業所占有。這些農村小而分散物流主體在資金投入、采購、運輸、配送、倉儲設施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局限,缺乏消費品集中采購分銷、高效配送、維持最佳庫存、加快資本周轉、滿足消費需求的能力,無法形成網絡優勢和規模經濟,高效率的物流業務難以開展。
2.物流基礎設施條件落后,限制了物流功能的發揮
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質基礎。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偏向城市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并且在制定經濟政策過程中存在著重生產、輕流通的傾向,使各級財政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數量較少。因此,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水、電力、道路交通、電訊信息服務等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規模、布局上,還是在檔次、質量上,與城市相比差距懸殊,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農村消費品物流的各個功能都受到苛刻的基礎設施條件的制約。農村道路狀況差,物流運費就高;沒有公共的信息平臺,物流信息就難以處理和發揮作用;沒有科學的工藝和技術,產品就難以實現加工增值,實現物流的形質效用。
3.物流成本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進軍農村市場的熱情
我國農村市場開店成本要低于一級市場,但是農村市場的經營成本卻高于一級市場,這與農村人口密度和農村地理條件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地形地貌復雜,交通狀況不好,農村人口密度小,消費者不集中,對物流需求的規模小。由于這些情況的客觀存在,使得消費品物流在農村的成本遠遠高于消費品城市物流,打消了商業企業進軍農村市場的積極性,物流問題成為制約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的瓶頸因素。
4.物流服務質量水平低
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還無法像城市居民那樣享受優質的物流服務。比如,我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商業網點少,購物極其不便。農村消費者購買大型商品時,必須到離家很遠的城鎮商店才能購買,而即使縣城商店也不提供到農戶的配送服務,農民只能自己雇車解決這個物流問題。此外,如果發生逆向物流,比如產品質量不好消費者要求退貨,或者維修等同樣要消費者自己往返幾次,物流費用完全由消費者承擔,大大打消了農村消費者購買的熱情。可見農村的物流服務質量亟待提高。
此外,農村消費品物流還存在著物流觀念落后,物流人才稀缺,物流技術水平低等問題。農村消費品物流存在的問題促使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借鑒城市物流的發展經驗,結合農村市場的特點,構建符合農村發展要求的消費品物流體系。
三、我國農村消費品物流運作的策略研究
1.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發育,規范農村消費物流主體
目前,要發展我國的農村消費品物流,必須要改變農村消費市場發育程度低對農村商品流通的制約,因地制宜地發展各種流通業態,加快城鄉貿易一體化的步伐。
商務部在2005年開始倡導“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政府從財政上將給予補貼。筆者認為,這正是發展農村消費品物流的良好契機。在這樣的有利的政策引導下,城市中小連鎖超市和中國郵政遍布農村的郵政局網點,以及經過改造、提升、整合、優化的現有供銷合作社等系統,將有望成為未來發展繁榮農村消費品物流的主要力量。新型的農村零售業態通過實行統一采購、統一配送、連鎖經營的現代物流方式,能夠引進城市先進的服務理念,為農村消費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逐步縮小城鄉市場的差距。
2.提高農民消費水平,拉動對農村消費品物流的需求
農民消費水平低是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的最主要因素。要想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制,就必須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唯有如此才能拉動對農村消費品物流的需求。
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必須把國家有關農村農業的政策落到實處,推進科技興農,保證農民增產的同時增收,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權益給與保障,采取措施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第二,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農民的負擔,必須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普及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在農村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教育方面,在全部取消義務教育九年學雜費的基礎上,社會應該對農民子女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給與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第三,引導農民改變消費觀念。應該在農村倡導現代消費觀念,鼓勵農民消費。通過廣告、營業推廣等現代營銷方式積極引導農村消費者釋放購買力,促進其消費結構升級。企業要深入了解所服務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文化習慣,對當地農村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進行全面調查研究。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降低物流運作成本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就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村現代物流網絡建設的硬件約束問題。這就要求:加快農村道路的修建,改善農村交通狀況;解決農村電網電能損耗高、網架結構不合理、電能質量差等問題;加強和完善農村生活用水供應,使廣大農村地區逐步用上自來水;改善農村通訊狀況。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比較關注,財政支持力度較大。截至2005年底,我國農村通公路行政村已經達到94.3%,這將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交通基礎設施保障。到2010年底我國將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 農村目前無論是固定電話還是移動電話,平均家庭擁有率均在50%以上,農村使用互聯網的環境基礎也在改善。
4.國家對農村消費品物流發展進行政策扶持
發展農村消費品物流要依賴于國家的政策扶持,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從根源上講,“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農村本身,而在于國家宏觀經濟和政策取向。國家應該從財政和政策上支持農村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企業,實行財稅優惠;完善物流法規,健全農村市場規范;優化農村金融環境,加強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此外,應該進一步加強我國農村消費品物流理論和政策研究,重視對現代農村物流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我國農村消費物流的研究目前還處于理論研究的初級階段,各級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理論和政策研究力度,逐步培養出熟悉農村,能夠服務于農村商品流通的專業人才,對農村消費市場和農村物流給與更多的關注,出臺有利于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和物流改善的政策。
參考文獻:
[1]謝水清:論農村物流的內涵與特點[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3)
[2]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3]冷志明呂景春:關于創新流通方式、發展農村連鎖業態的思考[J].特區經濟,2003(9)
[4]王亮: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合力構建新農村物流配送格局[J].中外物流,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