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并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相對于傳統的資金劃撥交易方式,第三方支付可以比較有效地保障了貨物質量、交易誠信、退換要求等環節,在整個交易過程中,都可以對交易雙方進行約束和監督。在不需要面對面進行交易的電子商務形式中,第三方支付為保證交易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因此隨著電子商務在國內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行業也發展得比較快。
一、第三方支付提供服務價值分析
從面向用戶的服務上看,支付手段不足以區分支付服務的類型。事實上,支付服務商的差別與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有很大關系。支付手段在技術選擇上的壁壘并不高,而不同產業鏈環節所積聚的用戶與市場優勢,以及由之帶來的服務成本差別,則是本質的。
第三方支付是通過與銀行的商業合作,以銀行的支付結算功能為基礎,向政府、企業、事業單位提供中立的、公正的面向其用戶的個性化支付結算與增值服務。突出表現在:
1.提供成本優勢。支付平臺降低了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直連銀行的成本,滿足了企業專注發展在線業務的收付要求。中國有大大小企業2600多萬,能與銀行直連的企業平臺與商務平臺少之又少,大量的企業走上電子商務后,還需要選擇第三方支付的服務。
2.提供競爭優勢。利益中立避免了與被服務企業在業務上的競爭,企業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不會出現其業務與其他類型支付平臺的業務直接、間接競爭,也避免了用戶、推廣、網上渠道直接、間接被其他支付平臺操縱的情況。
3.提供創新優勢。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個性化服務,使得其可以根據被服務企業的市場競爭與業務發展所創新的商業模式,同步定制個性化的支付結算服務。而其他類型的支付服務,其平臺在產業鏈的特征,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用戶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因為其大量的企業用戶的業務,實質上是在一種總的商業模式下變換而競爭的,這對企業長期發展是有風險的,因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會受到局限,商業信息的保護可能不夠。
二、第三方支付服務的發展歷程
互聯網用戶對第三方支付服務的態度,是隨著第三方支付服務與個人網絡消費偏好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的,可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銀行的網銀功能非常有限,加之低效率與功能開放的謹慎,使得初始發展的大多數互聯網企業只能選擇第三方支付平臺來勇敢地嘗試和推廣自己的業務;這個階段企業用戶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選擇比較慎重,而個人網絡用戶往往還無法左右商家對支付平臺的選擇。由于個人用戶的影響力還小,加之這個階段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往往隱在商戶后面而不做太多的宣傳,很多企業用戶一旦選定支付平臺后往往比較穩定、忠誠,而個人用戶往往寧愿認為自己是某商城的用戶而不覺得自己是某支付平臺的用戶。
2.中期階段選擇低成本服務于短期目標:這個階段突然出現了很多號稱領先、卻缺乏運營經驗的支付平臺,銀行也開始關注網銀業務而推進,但仍然不是銀行的主要業務方向。用戶在這個階段,由于更多的在嘗試互聯網上的支付,加之互聯網競爭激烈等因素,很多新型企業用戶寧愿選擇低成本甚至還有贈品的支付服務,或者為了支付安全考慮連接多家支付同時把把流量切向成本最低的。
3.未來階段服務于自身長期的商業戰略:商業上每個環節的低成本未必是最終的低成本。未來階段,企業用戶更加關注支付服務商的產業鏈定位與自身業務的耦合程度給自己帶來的競爭力,包括支付商所擁有的企業與個人用戶資源、電子推廣銷售渠道資源、廣告定位能力等。而且企業用戶十分關注支付服務商的全面創新能力能否跟得上企業自身的業務變換,把握企業需求十分關鍵;而個人用戶可能會選擇不同定位的前三家支付服務商的錢包,來滿足自己在網絡的消費與價值,并且個人用戶對支付商的忠誠度增強,影響到企業商戶對支付服務商的選擇。
所以,從長期戰略看待外包的支付服務及其附加價值,是互聯網用戶以及線下用戶未來選擇在線服務商的重要準則,支付手續費可能退化到一個相對次要的因素來考慮。
三、第三方支付的面臨的挑戰與選擇
目前看,第三方支付商面臨著來自內外的挑戰,主要包括:
看得見的挑戰:
1.競爭壓力:將競爭放在我們定義的產業鏈條上看,大型客戶以交易量與用戶擠壓甚至直接提供支付的競爭,產業鏈源頭網絡銀行服務提高后形成的競爭,事實上加劇了第三方支付的惡性競爭。受限于第三方支付商在產業鏈中無強大用戶資源,網銀服務還在發展初期,央行的政策不確定,加之支付服務商的運營開拓不夠,特別是投資商的躍躍欲試和支付商不同的長期發展戰略,為了獲得用戶和流量,使得這個行業出現了明顯的價格戰、互相攻擊等競爭壓力。從直接的低價、免費,到服務費折扣等,把服務競爭到讓人嘆息的邊緣。表面上支付行業如火如荼,多大的商戶都可以與各家第三方支付商輪會談判壓價,門牌大的商戶更是店大欺客。出現這種情況的責任不在商戶,而是支付服務商在低層次的競爭。
2.投入壓力:由于市場與技術的高速變化,作為提供企業在線交易的服務商,服務平臺的安全性投入、平臺處理能力投入、系統滿足多樣化用戶需求的開發投入、市場開發與市場推廣投入等,也是動態增加的。這些投入與運營產生的費用外,產業鏈源頭的銀行交易成本還是比較高,使得第三方支付商為了長期發展必須平衡和承擔這些投入壓力。
3.盈利壓力:上述競爭與投入的壓力,使得短期內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商在盈虧平衡下勉強經營。除了個別堅決的投資商外,大部分投資者不可能不對其經營業績進行盈利考核,使得經營者在各方面投入需要平衡,很容易出現夸大其辭的宣傳與名不副實的低質服務。不能持續提高服務質量對支付服務則是致命的。
4.服務創新壓力:支付服務的創新包含多個方面:比如手機支付、電話支付、移動pos等支付手段的創新;如錢包支付、點卡積分支付等支付平臺模式的創新;B2B,G2B,B2B2C等支付服務模式的創新;還包括從結算、擔保、客服等多個方面的創新。除此之外,支付商的重點創新,應聚焦在產業鏈的上下游合作創新,電子商務平臺與企業的高層次需求的服務創新,以及從傳統交易、物流等細分市場中挖掘支付需求而進行的服務創新。
看不見的挑戰:
1.安全的風險: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由于核心是通過在線提供支付服務,產業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安全隱患,都有可能轉嫁到支付平臺上;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對于提供錢包支付的服務商,其安全的級別不能低于銀行的級別,要不斷投入、時刻監控、應急處理各種糾紛等。國外支付商的經營預算中有相當的收入比例是投入到安全性投入與安全性糾紛的,對于國內第三方支付商在幾乎沒有盈利的背景下,這種不確定性的風險,也加大了支付商的經營壓力。
2.政策的風險:在低層次競爭與多樣化支付需求不對稱的情況下,支付商為了經營與發展必然進行各種金融性服務的嘗試,政策因素對支付商的主體服務資格與服務范圍的不確定,影響著投入和服務的水平,同時使得有些服務扭曲變形,產業鏈源頭和企業端的合作也摻雜了更多人為的因素。政策的不確定性與部門資源的壟斷增加了尋租,扭曲了服務,而隨著服務量與用戶的快速增加,經營的風險箭在弦上。
四、結論
支付市場的格局仍然沒有形成,其格局的變化與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國家政策有很大關系。比如央行對虛擬貨幣與在線支付服務的政策與舉措,銀行在網銀的策略與聯盟的可能性,各類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運營商、電子商務平臺在在線支付服務方面的聯盟與自我發展舉措等。無論市場格局如何變換,中小企業與專注主營業務的大中型企業市場,仍然是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的重要方向。第三方支付市場不僅不會被擠壓,而且會在自我創新與突圍過程中得到快速的發展,并對中國包括互聯網與電子商務在內的各個產業發展,起到難以代替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寬海張靖:第三方支付的分析研究[J].中國信用卡,2006年第7期:59
[2]李二亮劉云強:淺議第三方支付平臺[J].電子商務,2005年9月:93
[3]董仁濤支付寶:從淘寶網看電子商務支付方式[J].商場現代化,2006年1月:133
[4]黃雅娟楊國明:第三方支付產業的幾點思考[J].金融經濟,2006年10期:129